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谈德育缺失的家庭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在接受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等长辈长期有意识的灌输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儿童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家庭和社会所承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并将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融入自己的行为结构和人格结构之中。通过在家庭教育实施过程中设定的一些奖惩措施和利益诱导及心理压力的作用下,儿童逐渐按社会规范的要求去行为。
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赠等。它是一种品质高尚的道德行为。但亲社会行为并非儿童天生就有,儿童必须经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养成。通过家庭教育,儿童能够随时看到和亲身经历父母如何给予自己无穷的关心和爱护,家人之间如何相互安慰与支持,这就为儿童提供了大量亲社会行为学习的机会,并通过他们的心理认同而不断强化,当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就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亲社会行为。
家庭教育还有助于儿童建立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交往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基本要求,交往能力也是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有两种交往:一是与父母等成人的交往,一是与同龄人的交往。在与父母和家人交往的过程中,儿童从长者那里学到了如何与不同对象交往、如何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能力。在儿童与同伴交往时,就会不断地“验证”那些从家庭教育中获得“知识”,并不断拓展自己在待人接物、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及协调矛盾等关系的能力。
家庭教育中对于儿童道德教育忽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尽管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如今,家庭教育中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却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诸多障碍与难题。
家庭教育重智轻德倾向明显,部分儿童品德养成缺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拥有丰富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学历社会”提早到来。不少家庭为了避免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遭受排挤,为了确保孩子今后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为了让孩子过上比父辈“更美好”的生活,对孩子的教育就“从娃娃抓起”:孩子在母体时开始“听唐诗”,一岁时教他“念英语”,两岁时要学游泳、跳舞和画画,三岁“应该”培养逻辑和思维能力等等。在许多“现实而理性”的家长看来,传统中国家庭对儿童“温、良、恭、谦、让”的德化已经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家庭教育就是要“有用、有利”,最好还能“立竿见影”。在此观念指导下,家庭教育的功利性日渐凸显“重智识、轻德育”的倾向严重,儿童品德养成呈现“先天不足”,从而导致其社会化失败。
父母本身的道德素质不高,容易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家庭中的父母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有着广泛的社会生活,他们对于儿童的影响与教育都具有社会性。因此,这种教育与影响对于家庭中的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和体质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甚至对于他的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有重要作用。然而,现代社会中,对于年轻人来说,关于责任、婚姻、家庭、很多人都没有很深刻的理解。本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道德精髓,到了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都缺失了。所以,离婚,婚外恋,弃婴这些现象我们屡见不鲜。或者天天家庭大战,搞得家庭乌烟瘴气,直接导致了有的儿童游走在社会边缘,内心绝望,还有的儿童小小年纪便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自暴自弃。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什么道德教育可谈。孩子的第一监护人道德素质低下,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天之骄子”?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是孩子最初学习模仿的榜样,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巨大的影响。父母本身的道德水平不高,必然不会注重家庭中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从而影响儿童的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文化环境受到西方影响较大,传统道德被忽略。现如今,学习西方人的先进文化及思想成为时尚。人们盲目的崇拜西方的文化习俗及教育模式,特别是年轻人,对于儿童教育盲目的崇尚西方的教育模式而忽视了传统的道德教育。父母放任儿童自由发展,对儿童不加约束的溺爱,这些都会导致儿童社会化的失败。如今儿童接触事物的途径越来越多,电视网络等等开放的媒体对儿童成长的冲击力很大,再加上儿童本身没有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如果没有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及时纠正,儿童很容易被各种不良思想侵蚀,在成长过程中丧失儿童原有的道德品质。
现代家庭儿童社会化中道德缺失的对策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蕴含着许多至今仍然很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值得骄傲的一部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与现代家庭的特点,解决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中德育缺失的现象,从家庭教育的道德教育做起,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营造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家庭氛围,加快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环境,也包括家庭成员间平等互助、彼此关爱的家庭氛围。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家庭氛围,要求父母等长辈应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合理安排家庭资源配置结构;应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观念,开展健康而有意义的家庭活动;应切实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保持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在平等、民主、亲切的氛围中实施道德教育;应具有现代化意识,养成科学的亲子观和养育观,这对于儿童社会化大有裨益。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如果家庭中有不可避免的矛盾,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动干戈,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要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从只注重文化知识转移到道德教育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在对子女教育上要不断学习、吸纳新的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改变“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素质”的单一教育观念,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正确的人才观。注重儿童的道德素质的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把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要位置。同时,在教育方法上,作为家庭中的父母,应在学习良好的教养方式的同时,有意回忆被抚养经历中某些较差的方式,以便对自己儿女的教养中避免或改良。改变把孩子看是个人“私有财产”,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家庭中的私事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到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子女实施社会化教育。
提高家长的自身道德素质,以身作则的引导儿童社会化。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道德修养,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还能像面镜子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我国自古就重视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陆世仪在他的《思辩录辑要》讲到:“教子是以身率先。”颜之推在他著名《颜氏家训》中也说道:“夫风化,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终身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道德修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家庭教育由“随意性”提升为“遂意”教育,并提高“遂意”教育的质量。
提倡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对于家庭道德教育的宣传与提倡。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家庭再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社会任何一次结构、体制和价值观念的变迁都深深影响着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改变。作为现代教育基础的家庭教育,只有在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和价值。引导人们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社会范围内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化儿童社会化的宏观环境;应着力打造一种内涵全面的人才价值观,大力倡导“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鼓励家长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孩子的智力、性格和体能等实际,因材施教、德智并重,把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应大力传播已有的家庭教育科学成果,帮助父母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道德教育观等家庭教育观念。
作者:任海丹单位:延安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