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学生学习心理家庭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1学习动力不足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特殊时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对“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该如何实现自我?”等问题进行思考,该时期也是其价值观、人生观发展的关键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陷入迷惘状态,导致其对学习的目的出现模糊,对学习的意义的思考出现分化.由于缺乏对未来走向的明确定位,使得部分学生在当前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缺失.许多学生认为应试教育没有什么意义,武断的认为学习没有什么用处,更希望将精力放在玩游戏等娱乐活动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能力的不足.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能力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学习能力的限制,学生之间的差别开始显现,优等生和劣等生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面对不断加大难度的学科知识学习,劣等生自觉无能力应付现在的学习难度,无法适用新的学习环境,自信心下降,致使学生开始自暴自弃,不愿接触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尤其是对于那些自己无力应付的科目.学习动力不足所引发的厌学心理,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面对学业,学生已无力正面的去看待并解决学习问题,而是企图通过逃避的方式为自己寻求心理上的解脱,这类学生如若不能及时的引导和干预,长期下去会发展为不求上进,甚至退学等现象.
1.2学习焦虑心理学习自控力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需要不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相对小学阶段而言,中学阶段在学习上的管制、监督相对比较自由,老师不会再像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密切的关注和管理,学生在学习上更多的靠自己的自我管理.再加上青春期是中学生的第二个叛逆期,成人感意识再次增强,心理上会出现剧烈的矛盾状态,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自控力的发展水平,部分学生能够在经受身心的剧烈波动的同时,有效的规划自己的学习,合理的安排各门学科的学习时间,自觉调整学习和娱乐的比例,具有较为理性、合理的时间管理观念.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因缺乏学习的自控能力而出现学习问题.学习自控力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在各门学科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个体无法合理的进行规划.有些学生会有偏科现象,喜欢某几门课而讨厌其它的课程,这种偏科的心理状态导致学生在做作业和复习方面,会不自觉的将重心放在自己喜欢上的学科,最后才考虑自己的所不喜欢的科目.这种失调的时间管理行为会影响学生的复习质量,导致学生在临近考试时对弱科的复习不到位,出现焦虑情绪,担心考试发挥不好.另一方面表现为禁不住外界的诱惑.当前社会上的娱乐活动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各种网络游戏、影视节目琳琅满目,面对如此充满诱惑的社会环境,有些中学生抵挡不住诱惑,迷上了电子产品或网络游戏等,而不能合理的安排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失调的时间管理习惯导致学生在面临即将到来的考试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不知从何处开始着手复习,再加上有的学生受外界的期望值较高,在这种外界压力下,焦虑情绪会更加的突出.这种由学习焦虑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问题在学校中不在少数,是学生群体中一直存在的主要学习问题之一.
1.3学习挫败感体验强烈中学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无论在学习的内容上还是在学习的难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明显增多,且知识比较冗杂,学习难度上也不断增大,尤其在理科科目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学习适应成为考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内容,而学习策略上的适应是其重要的一项.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学习策略较为单一,且大多数情况都是由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进行的;到了中学阶段,学习空间变得自由,而学业难度不断加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整.部分学生尚未转变学习观念,在学习方法上仍沿用之前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不能适时适地的调整学习策略,进行合理的规划,导致成绩的不理想,觉得入不敷出,出现明显的挫败心理.该类学生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对学业逐渐丧失信心,如果受挫的次数增多,就有可能演变为对学习的无能感,默认了自己的学习处境,不再继续努力.
2影响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家庭教育因素
2.1家庭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观念是指家庭中父母所秉持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它是指导、教育孩子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处理学习与其它活动关系的重要思想支撑.当前我国很多家长都秉持着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1)“学习是唯一的出路”.很多家长,尤其是出身农村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尤为看重,将读书、学习视为孩子出人头地的重要渠道,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尤为重视.这种过于激进的教育观念不断的渗透到孩子的思想观念中,在孩子的思想中建立起了偏激的学习观念,孩子希望通过学习来满足父母的要求,在这种观念的趋势下,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孩子在学习时没有发展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更多的是一种工具,体验不到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快乐,一心只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导致心理异常的敏感,害怕考试失利,这种对考试的担心在临近考试时尤为的强烈,尤其是随着课业压力的增大,孩子无力应付时,会体验到更为强烈的焦虑情绪,一方面影响了正常的发挥,同时也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2)“学习不好,就不是好孩子”.当前很多父母用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孩子的重要标准,认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学习差的孩子,就是坏孩子.有些父母甚至教育孩子不要跟学习差的孩子一起玩,担心被带坏.这种用成绩优劣来评价学生的观念导致部分差生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有的甚至因此而产生了错误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自我观念,影响了其它方面的发展(3)“不打不成器”.从古至今,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始终沿袭了一个观念,即“严师出高徒”,认为对学生要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这种教学育人的严谨态度确实有利于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这种观念渗透在一些家庭中,就演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过高的要求,父母为了将孩子培养成才,会通过说教、惩罚、甚至体罚等方式让孩子吸取教训.孩子在这种过于激烈的说教、责罚下,逼迫自己努力学习,来迎合父母的期望.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起来的学生并不会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带来的更多的是负担.此外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业上成绩优秀,受先天智力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的领悟能力比较低,其成绩可能始终维持在一般水平上,学生在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下,内心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压迫感.由于这部分学生所持有的学习动机皆为满足父母的要求,对学习没有培养起应有的兴趣,使得学生在应对学业上的困难较为被动,这种低水平的学习能力与父母的高要求共同作用下,使得学生对学习出现矛盾心理,开始对学习表现出阻抗,不断发展下去,就演变为我们常见到的厌学问题.
2.2家庭的教养方式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共有三种:溺爱型、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的父母基本包办了孩子日常的衣食住行活动,忽视了孩子的自主行动能力,过分保护下,孩子没有培养起应该具有的自主性,无力应付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专制型的父母最突出的特点是为孩子做决定,并强制孩子服从,这种父母将自己的意见凌驾在孩子之上,忽视了孩子个人的想法.由于过分忽视孩子的感受,导致孩子无法顺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能发展出自己的个人兴趣,生活状态较为被动.民主型的父母是最为合格的一类,他们能够与孩子建立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关爱的关系,既能在生活中发展出作为父母应该有的权威的一面,同时也能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尊重孩子,并鼓励其自主活动.这类父母抚养下的孩子能够自主的依照自己的兴趣活动,在学业上能够自由的进行探索、研究,能够合理的分配、管理自己的学习,并能在学习中不断获取经验,不断取得进步.
2.3家长文化程度水平文化程度基本能反映一个人知识素养,文化程度高者,无论在知识的积累上还是在抽象的认知、情感的发展上,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看待事物的眼光往往较为局限,其观念、想法更新的也比较慢,相对而言,在基本知识素养上要低一些.作为家庭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文化程度上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都会存在很多的差异.有研究显示,父母均为大学文化程度,其优秀学生在所有优秀学生中占的比例高于50%,而差生占的比例低于10%.这些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要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
3对策与建议
3.1及时更新、调整家庭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的一个方向标,是否具有合情、合理、又有效的教育理念,关系着孩子在初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特点,这种影响甚至会迁延到成人.在众多教育理念中,我觉得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点:(1)要重视以德育人.以德育人要求父母要学会以充满关爱的态度去理解孩子的需要,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孩子的各个方面,包括优点和缺点;以德育人要求父母要学会通过充满人性关怀的方式来指导、教育孩子,一方面做到以理服人,同时也能得到孩子的友善接纳.总体上德育要求父母要摆正自己在整个家庭中的角色,不能高高在上,无视孩子,也不能委曲求全,过分迁就孩子,需要父母掌握好“度”的问题(2)要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心智化程度各有不同.家长要及时发现并理解、接纳这种差异,不能以高于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的要求去教导孩子,要尊重“慢热”孩子的心理特点,给予孩子一定的发展缓冲时间,以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去成长.成绩优异固然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一个惯有的期望,但切勿无视个体差异,而强求孩子不断给自己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去追求难度系数超出正常接受水平的奋斗目标.父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孩子成长、发展(3)要允许孩子有犯错的机会.犯错,几乎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对于中学生,这种犯错的几率可能相对会比较高一点,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不能以责备的态度去训斥孩子,而要有耐心的去倾听孩子在犯错时的感受,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对错误,给予孩子强大的心理支持.孩子在犯错时内心会有很大的愧疚和不安,家长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在父母支持而不是责备的态度下,孩子能有勇气去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不是逃避或悔恨.
3.2加强基本的文化素养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对世界的最初的认识来源于父母,父母的眼界塑造了学生的心理世界.父母的知识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学科知识.掌握学科知识是对学生学习辅导和监督的基础.中学生在学业上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家长如果具备相关的知识,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弥补在学校课堂上的漏洞.同时也可以监控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适时的监督作用.当前家长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包括基础科目、文科科目、理科科目及其它科目,其中基础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科;文科科目包括历史、政治和地理等;理科科目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此外还有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2)网络知识.网络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平台之一.学生在课下之余喜欢玩一些网络游戏、看影视节目及演员明星的八卦新闻等,这些成为学生自我娱乐的主要内容.家长可以通过对这些网络内容的了解,来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与学生建立双相的互动关系,让亲子关系始终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家长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蒙教育,让学生的身心不断的发展的和完善(3)掌握生理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学生是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在该时期,学生的身体发育趋向成熟,会面临生理上的遗精和月经;同时心理上也会出现变化,由于身体上的成熟,学生的成人感意识愈加的强烈,但其心理发展程度与成人的状态仍然有一定的距离,由此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包括情绪的控制力差、出现自我封闭现象等.这些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是制约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家长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生行为特点的缘由,从而不断为学生营造一个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充满理解的家庭氛围里获得成长,从而有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3.3要不断修炼自身的品质,做好示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的修为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身教”的价值要远远高于“言传”,孩子最初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对父母的观察得来的.父母在家庭中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从父母身上熏陶到珍贵的品质,是孩子在以后成长中所拥有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觉得父母在教育孩子学习方面,需要修炼的品质主要有以下几点:(1)勤奋.勤奋反映一个人对待优势和劣势的态度.对于正在成长、适应的个体而言,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劣势显得尤为重要.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勤能补拙”的价值观念,也有不少反映勤能补拙的事例,包括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更有我们所熟知的华罗庚的经典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勤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为优秀的人才,为人父母,需要自身要具备这种品质,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勤奋的内涵,懂得如何去勤奋(2)有毅力.面对遥遥无期的奋斗目标,面对艰巨的任务,是否有毅力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考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子产品逐渐进入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电脑、手机变得越来越普及,通过这些电子产品,学生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视频等,面对这些不受限制的网络活动,如何良好的进行自我调控、分清主次,是对学生学习毅力的一个很大的考验.当前一部分中学生愈发的浮躁,无法在学习上找到持久的动力,“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同学喜欢在网络上寻求心理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颠倒了正常的生活秩序(3)不畏困难.随着学业难度的增大,学习压力成了学生不可避免的心理挑战.学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比如几何题不会做,英语读不懂,物理学不会等等,这些问题会制约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有些学生会经受不住学习的压力,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而有些学生则能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逐渐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今后的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就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进行培养、教育,让其学会不畏困难,学会迎难而上,为以后的学业发展做好铺垫.
作者:王美玲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