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西方家庭教育思想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西方家庭教育思想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西方家庭教育思想分析

摘要:家庭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家庭教育实践,而且有利于解放人的思想,发展人的天性,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通过分析西方家庭教育思想的优势及我国家庭教育所存在的不足,期望能给我国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西方;家庭教育;思想

一、西方家庭教育思想

良好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家庭培养孩子的理论指导,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发现,西方家庭教育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天赋人权、包容与爱、自由发展三个方面。

1.天赋人权的思想。国家的目的和宗旨是保障公民安全、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公民的这些权利不是外界的恩赐,而是公民应当享有的一种自然权利和天赋权利。如果政府制定严重违背自然法精神的法律,变成侵犯人民权利和压迫人民的工具,人民就有权推翻这个政府。国家产生后颁布的法律为天赋人权提供了保障,在西方家庭中,在孩童时期,家长就会把对生命权利的维护、对自由平等的主张、对幸福的追寻理念传达给孩子,并一直随着他们。

2.包容与爱的思想。西方国家普遍信仰基督教,耶稣强调诫命里最大、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自己的主,即神。其次就是要爱人如己地对待其他人。这两条诫命是基督教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也是最根本的宗教价值观。几乎在西方的每一个家庭里面都渗透了包容和爱的家庭教育思想。也正是因为有了社会理念和宗教思想作为家庭教育思想的根基,西方家庭中的包容他人、爱人如爱己的教育思想才得以长久传承

。3.自由发展思想。自由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自由是发展的前提,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后开始重视人的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提倡人性解放,主张对儿童进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并且主张教育目的在于通过个性解放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于西方国家近代以来一直比较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因此,在现代,自由发展思想依然是现代西方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二、我国家庭教育思想存在的问题

1.忽视美学教育。美学教育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中,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感受到美的熏陶。美育对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美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至关重要。美育的目的在于引起人的兴趣,良好的兴趣是通往科学大殿的引领者,但家庭教育比较重视智育而忽视美育。

2.缺少自由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对自由知识追寻和对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传承。家庭教育中,为了某一目的,家长有时候会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甚至为孩子设定好终生发展轨道,这种行为严重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在这种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下,孩子便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淡化了自由思想的意识,并最终导致片面发展。

3.充斥竞争教育。合理的竞争是有必要的,但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过度竞争促使竞争变得异化,严重阻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出现,家庭和学校开始以考试为目的,以升学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即便是竞争教育也应在合理的范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西方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这是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如果思想上是错误的,那么其实践结果必然会达不到预期。可以适当借鉴西方家庭教育的思想。

1.指导孩子自由全面发展。指导孩子自由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指导孩子自由选择,从人性的角度,以自我发展为中心,自主规划人生道路,家长充当的角色应是“引路人”“指导者”;其次,是指导孩子自由地发展个性,全面发展是个性的相对全面发展,不仅是平面的发展,更是立体的发展,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能以外在化的目的来左右人的个性发展。

2.教孩子学会包容与爱。教孩子学会爱首先是要教会孩子学会享受他人所赋予的爱,包括父母、家人、他人、社会所给予的关爱,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享受被爱;其次要教孩子给予他人包容与爱,这种爱应该是由内而发的,出自于人的本真,包括了我们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同时应该让他们充分享受爱带给人的快乐;最后就是要教育孩子要有一颗大度包容的心,学会宽以待人。

3.引导孩子审美立美。在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引导孩子通过智慧的眼睛,发现外界事物的美好,并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形成自身内在美。审美要求教会孩子识别生活中的美、掌握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立美要求家长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表现美,从外在表征和内在心灵都能成为一个美的人,这是家庭教育中万万不能缺失的。

参考文献

[1]李步云.论人权的本原[J].政法论坛,2004(2):10-11.

[2]思高圣经学会.思高圣经[M].香港:香港思高圣经学会,1968

作者:朱书祥 单位:广西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