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家庭教育对个人品德养成的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
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但由于受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的改变及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社会出现了一些不良家庭教育形式,如祖辈宠溺孩子、长辈难以身作则、父母爱的“过度”等。本文将具体分析这些不良家庭教育形式对个人品德养成的负面影响,并深入探析消解不良家庭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不良家庭教育;个人品德;负面影响
个体在社会中所展现的品德特性间接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好坏。好的家庭教育标准是“和”,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家庭与外部关系的和谐,即家庭成员具备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尊老爱幼等健康向上的个人品德;不好的家庭教育形式会导致孩子形成好逸恶劳、不忠不孝、贪婪享乐等不良性格。本文主要分析不良家庭教育的表现形式,以及对个人品德养成的负面影响,以探求消解不良家庭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不良家庭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祖辈宠溺孩子
现代家庭几乎都是“小家庭”模式,即“4-2-1”家庭(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而孩子是家中的“宝”。年轻的父母多忙于工作,孩子便交给老人看管,多数祖辈常因年轻时生活条件受限没能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从而把更多的爱弥补到孙辈身上,出现了“隔代亲”“祖辈惯”的普遍现象。祖辈对孩子的宠溺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关注过度,即孩子本可以自己独立做一些事情,祖辈家长却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缺失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第二,监督过度,即什么事情都要监督孩子、检查他们的行为,这种行为造成了孩子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和懒惰性;第三,迁就过度,即一些祖辈对孩子言听计从,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这种对孙辈过度疼爱、处处迁就的现象,容易造成孩子独立能力低下。
(二)家长难以身作则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父母通常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然而,一些家长没有在家庭生活中做到以身作则。例如,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骂,大人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都被孩子看在眼里,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攻击性的坏榜样;还有一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强制性要求孩子去上一些不感兴趣的辅导班,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别人应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懂得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有一些父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对孩子不耐烦、粗暴,在回答孩子的一些问题时只是敷衍了事。
(三)父母爱的“过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如现在的“明星效应”,社会个体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直接了解明星的吃穿住行,一些年轻人纷纷效仿,而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便尽己所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在学校,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也较为严重,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穿戴,导致一些学生虚荣心作祟,即便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也要想办法进行攀比。据光明网报道:一个家境一般的中学女生看自己班上有同学用苹果手机,为不输班上的其他同学,强逼自己的父亲为自己购买最贵的苹果手机,即使父亲表情沉重、不愿意给女儿购买,但出于对女儿的疼爱还是答应了女儿的要求。
二、不良家庭教育对个人品德养成的负面影响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家庭教育,即品德主要是通过家风的熏育、陶冶来实现。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家庭成员形成良好的品德;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会给家庭成员的品德造成不良的影响。
(一)道德认知缺失
由于孩子在家庭中深受祖辈宠爱和呵护,祖辈们不注重对他们心理、生活、社会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一味地骄纵,导致孩子踏入社会后缺少对生活规范、道德价值系统等方面的认知能力,使其道德认知往往处于冲突与矛盾状态:不能很好地做到义利取舍、思想意识较为极端、遇事不够冷静、不能独立面对社会、自主独立性较差、需要家长及亲人的支援或帮助。
(二)道德意志薄弱
由于一些父母自身行为不够严谨,没有做到良好地言传身教,导致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即便随着学历的提升,以及自身知识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其仍对很多社会现象或问题缺乏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且自控能力较差,获得成就时容易骄傲,较为浮躁,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往往选择退缩,甚至萎靡不振,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由此可见,在这样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进取心,但毅力和意志却不足。
(三)情感较为冷漠
情感是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否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要素。健康的情感会促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反之则会阻碍个体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由于当前部分家庭忽视情感道德的教育,导致家庭成员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真诚对人,不懂得珍惜与他人的情感,且过多考虑自身的利益,即便做出伤害他人、以不正当手段贪财等行为,都觉得是正常之事。
三、消解不良家庭教育的对策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显然,好的家庭风气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做事态度、处世伦理。为有效消解不良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需要强化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教化意识、加强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情感培养功能、促进家庭教育中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
(一)强化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教化意识
家庭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成年之前的孩童教育,它是一种全程性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祖辈应转变自己“疼爱”孩子的观念,以合适的方式去爱孩子,不要过度宠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学习日常生活之道、待人接物之礼,如家长要对长辈做到尊敬孝顺,重视长幼有序的传统伦理,使孩子学习正确的行为准则;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聆听孩子的意见,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如可以通过开家庭会议的形式聆听孩子的意见,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二)加强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情感培养功能
家庭作为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接触道德的最小单位,是最早感受到人情世故的地方,并以血缘关系和家庭权利感受来自于人性的温暖与亲情。因此,应营造一个具有人情味的家庭氛围,让长辈与晚辈、丈夫与妻子、家长与孩子在互动中产生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家庭情感。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对网络上热点道德伦理问题的讨论来丰富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内容,以增进个体之间的感情,让个体在良好的氛围中体会慈爱、孝爱、友爱、情爱的伦理情感。这样一来,家庭中的个体才能把家庭中良好的道德情感带到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友好相处。
(三)促进家庭教育中的优良家风家训的传承
在我国,家风的传承已有上千年历史,许多论著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北宋司马光的《温公家范》、清代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在当前的家庭教育,可以将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融入其中,家中的老少都可以学习,以形成良好的家风。比如,曾国藩在《曾国藩家书》中提到要“勤俭孝友”,即要勤劳俭朴持家、孝敬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清代名臣于成龙在《于清端公治家规范》一文中,告知子孙要养成一种什么样的金钱观、财富观,在他看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用正确的方式去赚钱,不能贪图享乐,要乐善好施,这样才能积福积德。诸如此类的名人家风家训都值得当下的家庭去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寿灿,杨云.以德齐家——浙江家风家训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3]刘丽容.论道德信仰的缺失与重建[J].嘉应学院学报,2006,(4):50-54.
[4]马一源.论“小家庭”时代的家风建设[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4):112-115.
[5]白海燕.好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德育研究,2015,(12):60-61.
[6]靳义婷,郭婧斐.当下社会不良家风的现状、原因分析及解决路径[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6,(2):52-56.
作者:汤薇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