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究家庭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措施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究家庭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措施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探究家庭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措施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青少年尚未进入社会,其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完成,家庭教育作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另一重要方面一直是薄弱环节。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家庭教育的影响和具体对策上有过一些具体探讨,但对执行层面的家长而言,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本文主要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目标以终为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从总体把握青少年阶段心理特点,正确引导心理成长的正确方向;到营造良好和谐家庭关系,把发展主动权交还孩子;到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助力家长成长和家庭教育与时俱进等这几个方面系统探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措施。

【关键词】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青少年;家庭环境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意义

中学阶段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家庭和学校都应当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尤其家庭教育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对学生身心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1]。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这是人从自然实体转变为社会实体的过程。家庭环境属于社会存在,对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从自然实体转变为社会实体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他们生活、生存的最重要的场所,是青少年活动时间最长、受思想影响最深、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家庭是青少年成长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青少年成长中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优良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十分突出。因此,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从家庭心理教育人手,减少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产生,减少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意义。事实证明,目前许多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与其家庭心理教育缺失或心理教育不当有关[2]。从大的社会层面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成长,减少青少年心理畸形变化,减少犯罪可能性。从家庭层面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成长环境,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发展的自主性。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和谐,家庭生活温馨而充满爱意,自然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青少年的心理也自然阳光、积极、充满生机,可以说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滋养青少年健康心灵的沃土[3]。不当的家庭教育不仅不能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也不能催化和发展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分析不合理家庭教育的原因

(一)未察觉青少年剧变的心理需求

唯物辩证法指出,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学生除了体态骤变、第二性征明显变化的身体发育,随之而来的还有如狂风暴雨般剧变的心理需求的变化。如研究:随机选取的广州市203名12~14岁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对中学生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亲子关系进行调查。该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发展较好,但是亲子关系的发展却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长而交往困难的倾向[4]。

1.心理进入断乳期。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我们知道青少年的逻辑能力和思考能力出现了巨大的质的飞跃,这为他们心理上的断乳提供了物质准备。他们开始隔断与父母心理上的联系,出现上述随着年龄增长而与父母交往困难的倾向。他们的心理特点表现为更加“动荡性和闭锁性”,家庭教育需针对这一特点做好相关心理和应对准备。

2.个人意识不成熟,易对抗。个人意识不成熟,不稳定,成人感增强,独立性要求增加,但往往发展过程中又极具矛盾性。希望自己独立,又对家庭存在依赖,不能完全独立;既希望主动发展,又没有完全的自制力保证自我的正确发展。因而常常处在自我的内在矛盾中,外化为与父母的对抗行为。

3.心理需求的差异是冲突的根源。如上所述,孩子步入青少年阶段,对应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阶段性的巨大变化。具有时空的广延性和实施随机性的家庭教育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变化,以期配合青少年心理的成长步调。孩子已经变成一个小大人,开始有自己的主体意识。不能停留在之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意识上。比如,对待他们依旧像小学生一样,父母是权威的,告诉其什么是正确的,指引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时的他们需要父母的具体指引。随着进入新阶段,青少年心理需求发生了突变,他们已经开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自我主见,家庭教育要对这一变化保持敏感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当然,这也要求家庭教育需要给予心理健康教育足够的重视,以孩子的发展为自我的要求,为新的家庭教育阶段做准备,不断反省家庭教育的不足,不断在与孩子沟通中获取反馈,减少心理需求的差异空间。

(二)未创设有利成长环境

1.创设物质条件和家庭关系环境。不论是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物质条件还是良好的家庭环境,都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必需的心理空间。完整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都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离开这些前提谈心理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增加法律知识和懂得自我保护。通过分析犯罪青少年年龄,可以明显地看到犯罪年龄明显地呈低龄化趋势,而12~14岁是初犯的高发期。此时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型。正是处于这样的矛盾状态,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5]。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心理变化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早熟的发生和犯罪率的提高。尤其是一旦发生犯罪或成为被害人,对发生的青少年对象便是毁灭性的灾难。家庭教育主动做好相关法律知识的告知和相应自我保护措施的防范,提前做好心理发展变化的极端情况发生的准备,才能有力避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极端发展状况,避免和预防极端成长环境的危害。

3.合理使用网络,拥抱时代变化。当下信息爆炸的社会,由于网络的便捷,线上教育的发展,青少年获取信息唾手可得,当然也容易受到社会相关价值观,风气等的影响。一方面需要拥抱时代变化,充分利用网络,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空间;另一方面,需要谨防互联网便捷性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网络成为另一片侵蚀青少年健康心灵,影响心理健康成长的无人管辖之地。

(三)未有针对性发现成长问题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青少年阶段也是如此。青少年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各种情绪或行为的变化或发展的问题显现出来,这中间既有关于生理变化的困惑,也有心理成长的烦恼,比如人际交往技巧,对异性的兴趣变化等,以及内心越来越强烈的成人感的自我矛盾。家庭教育需及时关注青少年个体成长阶段的问题和变化,要做到有的放矢,及时抓住每个家庭教育的契机,雪中送炭似的家庭不仅能有效化解成长教育中的问题或危机,还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融洽亲子关系,和谐家庭氛围。

(四)未做到家长自我成长不仅孩子成长是一个过程,父母的教育也是一个过程,需要父母不断成长,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父母如果仅仅停留在把上一代的“棍棒下出孝子,体罚教育”教育思想运用在当下追求平等民主、追求自我个性的青少年们身上,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只会造成彼此天然的供需不对等,孩子将会是拒绝的,家庭教育将无从谈起。好的健康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建立在与时俱进、对孩子有针对性的对待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不断得到青少年的积极反馈,不断增强家长家庭教育的效能感,才能真正保障青少年心理不断向前健康发展。

三、家庭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把握青少年闭锁和逆反特点,做好有效应对准备

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其不光在身体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心理上也会有显著的变化,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叛逆和鲜明的个性[6]。总的来说,青少年阶段呈现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特点,闭锁性和逆反性十分明显。

1.从领导角色转向辅助角色。随着青少年思维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发展,评价逐渐从他评转向为自我评价为主,思考从外部环境逐渐转向自我探究。在这过程中,更加渴望的是有一个充满睿智的却和自己平等的人能适时地给予自己一些建议和帮助,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你应该怎么去做”。因为青少年们正在经历心理的断乳期,他们需要发展断乳后的独立生存能力,所以亲密而富有长期影响的家庭教育需要将教育从之前的领导角色阶段向辅助发展阶段转变,多给参考建议,成为辅助角色。

2.给予足够的心理发展空间。青少年有闭锁和逆反特点,只做好家庭教育观念改变的准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教育在切实的行动中给予足够的心理发展空间。“不包办代替,不为其下决定;不过分保护,也不过分严格要求”,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心理和成长空间,让其感受到家庭教育的转变和包容。正如当一棵小树能切实感受到向上发展的空间时,才能有更有动力地去破土扎根,继而生发出更加磅礴有力的向上生长力。

3.调整家庭教育着力点。给予足够的心理发展空间不是让家庭教育架空或形同虚设,而是让青少年自己逐渐成为心理发展的主体,逐渐适应变化和把握自己的未来。与此同时,家庭教育的重心从对孩子的全面关注转向重点关注,主要关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发展中的问题,把握孩子发展的大方向即可,不需要事事过问,尊重孩子的隐私,判断孩子是否有需要帮助的意愿再介入。这样逐渐放手的家庭教育既给予青少年孩子足够的空间,又能有的放矢。总的来说,家庭教育着力点从小学时期习惯约束养成的管控导向转向青少年个性化需求导向为主,不过多干涉,也不让其放任自流。

(二)创设有利成长环境,把握青少年心理成长正确方向

懂得孩子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后,需要家庭教育从大环境角度把握好成长条件,预防青少年发展的极端情况。

1.普及法律知识,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增强自我保护。近年来,随着时代信息化进展,手机等智能电子产品青少年普及化,社会犯罪等阴暗面的爪牙开始伸向半成熟半幼稚的青少年群体,“网友见面,盗窃、性犯罪,信息泄露”等不断地侵蚀和影响着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重视法律知识的普及,未雨绸缪,让孩子在青少年阶段自身树立起相应的警示和设防,才能提前预防青少年懵懵懂懂而被误入歧途。

2.创造充分的家庭教育条件。由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犯罪青少年的比例比较高,由于城市离婚率高,以及城市生活条件两极化问题。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普遍表现出家庭教育缺失的状况,家长未能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法律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以及足够的关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温暖,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萌发自卑与不幸感,心理上容易产生偏差,对社会、集体、他人有不信任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7]。除了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单亲教育,还有“隔代教育,丧偶式教育”等不良的家庭教育条件,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很多家庭由于工作或其他现实原因的限制很多家庭成员健全的家庭都出现了丧偶式教育,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长期缺位,导致孩子在接受家庭教育时长期得不到完整的教育,身心受到影响。如长期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跟健康家庭的孩子比较会表现得意志力低下,自信不足,以及缺乏冒险精神。以上这些非正常的家庭教育条件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当前的健康成长,还可能会对青少年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3.帮助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震惊社会的“劳荣枝9人命案庭审”获得公众广泛关注,劳荣枝15岁前本是一个听话懂事的乖乖女,后因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结识了屡教不改命案缠身的法子英,从此走向了颠沛流离亡命天涯的不归路。这说明,在青少年阶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多么重要,如果家庭教育在该阶段为青少年注入强有力的价值判断能力,那么青少年就能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抵御能力,不盲目崇拜,不盲目追逐,不容易被不良社会青年或行为影响。只有青少年自身生发出的自我辨识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情况中从容应对各种不良干扰和情境。

(三)营造良好家庭关系,促进积极的家庭教育

1.创造和谐家庭氛围。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父母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中,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相亲相爱,和谐的家庭氛围利于提升孩子的感受幸福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从而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长善于向孩子表达家长的爱,积极关注孩子,并注意倾听,经常赞扬和鼓励孩子,父母常常是积极乐观的榜样,是和谐家庭氛围的创造者,引领者。

2.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是最理想的家庭关系中,父母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形象,而是多与孩子分享自己,平等交流,信任孩子,当孩子犯错误时不会直接通过“不打不成才”简单粗暴的教育理念来解决孩子当前的问题,会仔细询问孩子的想法,找到真正原因,用良好的情感互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意志力,情绪调节能力和良好的人格。如学习不好,一起寻找学习结果不好的原因: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问题,还是现场考试发挥的问题?一起地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真正解决问题,还能帮助自己更了解孩子,积极引导孩子往正确方向发展。如心理成长方面,多与其开展损友、益友的讨论和探讨,引导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后让孩子在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总之,青少年的发展性是该成长阶段最大的特点,在参与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过程中,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教育顺利进行的纽带。而不当的家庭关系“溺爱,粗暴支配,放任和过度保护”等,不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

3.身教大于言传。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在孩子的心目中,他们喜爱父母,服从父母的权威,也极愿效仿他们。因此,为人父母首先要加强自身教育,同时通过培养教育孩子,对家长也是一个自身再教育的过程。父母的归因模式,遇到事情喜欢归结于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是否用尽全力去努力完成一件事情,以及父母的自我效能感等,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当然,从反面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家长自身存在错误,给了孩子不好的影响时,也需要向孩子坦诚自己的错误。不仅能让孩子看到父母尊重和平等看待自己的态度,也能增强孩子的思辨意识,大人也是会犯错的,成长是一生的课题。如果家长与孩子是共同成长的心态,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自我超越,孩子也能不断从父母的身教中不断获得成长的养分。

4.建立合理的家庭期望。合理的家庭期望建立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赋予孩子个性化的成长期望。正如维果斯基社会理论,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能成就最近发展区,合理的家庭期望应建立在最近发展区内。不过分要求,不用大人的标准看待和要求孩子,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求孩子做,也不让孩子骄傲自满,原地踏步,停滞不前,鼓励多要求自己进步,多自我比较,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建立孩子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四)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发展主动权交还孩子

1.关注青少年情绪和行为变化。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情绪总是跌宕起伏的,因为他们自身发育尚不成熟,加上涉世未深缺少社会历练,他们难免容易在成长的过程中受挫,继而外化出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对家庭教育而言,情绪和行为的变化都是青少年成长变化的信号,家长需要及时注意孩子的成长动态,尤其是当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时需要及时排解,长期积压的消极情绪会有损身心健康。家长可以尝试引导宣泄,不指责说教和责备孩子。及时疏导耐心纠错,帮助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让孩子做情绪和自我发展真正的主人。

2.打好生理心理知识预防针。随着孩子进入青少年阶段,最显著的莫过于第二性征的发育。这对青少年的心理来说是恐惧的、未曾经历过的,如果家庭教育没有事先做好相关知识的铺垫,后续可能会衍生出一系列青春期的烦恼和不必要的焦虑,甚至对孩子今后的两性关系造成深远影响。在生理上,比如“女生的第一次月经,男生的第一次遗精”,这都是生命的自然现象,是我们正常成长的标志。当这个事情突然有一天发生在青少年阶段的孩子身上时,不要觉得这是罪恶的、肮脏的、恐怖的、不该有的,而是欣喜自己即将迈向成人的世界,理解这是长成成人的身躯经历应有的生理蜕变。在心理上,孩子的自尊心意识变得更强,对人际交往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他们需要家长给予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如何尊重对方,如何有效地表达,注意交往的场合,以及怎样获取对方的反馈等?不仅能增强孩子社会交往的自信心,也是孩子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保障。

3.和孩子共同面对处理成长危机。家庭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有教育共性,家庭教育天然仅需聚焦自己孩子这个个体,突出的是教育个性。当孩子面临早恋等成长危机时,理智上知道自己是错的,如果这时候家庭教育是铺天盖地的谩骂和责备,将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把孩子推向自我毁灭的深渊。由于孩子自控力差,易冲动,你越不让其做,他越要这样做,破罐子破摔,就是要做给父母看。家长面对孩子的成长危机时,需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家长需要采取心平气和的态度,理智对待。不能任意而为,怒发冲冠撒了气再说。如果处理不好,后果难以设想并且难以逆转。其次,理智地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早恋危机中肯定孩子情感发展的需要,以朋友身份和其坦诚交谈,用开放和引导的态度让其做出正确选择。最后,一起约定监督和执行机制的过程。如何坚持克服危机,约束和自我监控不良行为,最终达成处理危机的效果。

4.增强孩子责任意识,做心理健康的主人。青少年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是要突出青少年自身的主体地位,不管外界力量如何,始终无法抗衡事物内在的力量,只有实现内在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但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行,家里的一切事物都不用管,偏重知识学习,而忽略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很多青少年在家里温习知识,写完家庭作业后,放松休息就是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缺乏生命的活力。生命的幸福感,发展的自我责任感无从谈起。在家庭教育中,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突出青少年自身的主体地位,家长可以让其从小事做起,从家务做起,获得劳动的快乐和自我掌控的幸福。在一些家庭决策中,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青少年的孩子越被尊重,越好教育,突出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孩子切身感受自我发展成长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让他们学会承担可控范围内的责任和后果,二者相辅相成,孩子才能真正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主人。

(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助力家长教育成长

1.家校合作,力求家庭教育针对性。教育是系统性的,青少年的成长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这就要求家长教育要和学校教育联合,争取教育的一致性,根据学校的反馈,获得教育的针对性。真正做到家校合作,联合教育,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让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向正确方向统一迈进。

2.外部求助,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大部分是第一次做家长,没有相关的专业培训和积淀,所以对有些棘手的例如成长危机问题往往难以着手。随着网络教育,信息搜索引擎的发展,家长可以搜索相关知识,论坛,寻找相关专家或专业人士资源等求助,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加强家长自身的教育成长。

3.与时俱进,家长自身不断成长。家长如果不以专家自居,有与时俱进的成长理念,不仅能成为孩子身边的榜样,也能不断充实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知识,不断完善促进孩子发展的经验,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秀芳.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18(04).

[2]王媛.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甘肃高师学报,2016,21(02).

[3]车国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5(34).

[4]邢强.12岁~14岁初中生的人际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01).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周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8(08).

作者:向吉梅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