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管理活动思考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管理活动思考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育管理活动思考管理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具有一定的权力、具备相应的能力、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主客体的状态及其关系、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物的要素是一个广义的物的要素、要认识到要有效地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摘要】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对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个人或群体。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要发挥影响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力和相应的能力和知识。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是人,但有时也指物。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主客体状态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教育管理活动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一、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一)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

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指的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的人。然而并不是所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都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只有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人才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有两种:作为个体的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和作为群体的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不是所有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个体和群体就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这些主体不是抽象的主体,而是“在场”的主体。这种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有有组织的正规的教育管理活动,也有无一定组织形式的非正规的教育管理活动。我们这里所说的主体指的是在有组织的正规的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个体和群体。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的关系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个体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都是以教育管理活动主体中的群体因素为依托的,没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群体主体这一因素,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个体主体也不可能成为主体,因而也就无从发挥教育管理活动主体的作用。而人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群体的主体也是离不开教育管理活动个体主体的。因为教育管理群体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管理活动个体的主体来实现的。我们知道,主体之所以能发挥主体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主体能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能主动地施加影响。不能主动地发挥这种影响作用的主体即使是在具体的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也不可能成为主体。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能发挥主体作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具有一定的权力。有了一定的权力,作为主体的个体或群体才有可能主动地对客体施加影响。对权力有多种理解,最简单和最通常的理解,权力就是影响力。这里的权力既指职位权力也指非职位权力。职位权力是主体具有一定的管理或领导的职位而获得的权力,职位权力越大,就越有利于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非职位权力是由主体的知识、能力、经验和人格魅力等非职位所带来的影响力。正是因为主体非职位权力也能对客体发生影响,所以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我们既要强调主体的职位权力,也要重视主体非职位权力的作用。

第二,具备相应的能力。主体有再大的权力,如果没有能力,也是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这种管理能力是指一般的能力和与主体在组织中所处的管理地位相适应的管理能力。所谓一般能力是指主体所应具备的一般的心理能力、一般的动作能力以及一般的综合活动的能力。所谓心理能力是反映一个人心理活动水平的能力,它包括人的认知能力主要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意志能力和情感能力等。动作能力反映的是人的动作水平的能力,如人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等。综合活动的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和动作能力在人的活动中的综合体现。这三种能力的关系是,心理能力和动作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基础要素,活动能力是一个人能力的综合表现形式,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了一个人的能力系统。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或动作方面的能力说成是一个人的整个能力。当我们说一个人的综合活动能力的时候,不能忽视了作为这种能力基础的心理能力和动作能力。主体所应具备的相应的管理能力就是我们这里讲的综合活动的能力。这是主体在管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包括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决策应变能力以及业务工作能力等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也构成了主体管理能力的系统结构。主体从事管理活动,首先要对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就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工作做出谋划并加以推行,这就需要组织协调能力要进行组织协调就要与人打交道,这就需要人际沟通的能力;在计划实施和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要面临很多问题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这就需要决策应变能力;而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与主体的业务活动范围有关的,因此主体还需具有业务工作能力主体所应具备的以上五个方面能力的具体内容和发挥的状况,与主体所处的管理层次和职位或地位的高低有关,即与不同的管理范围和对象有关。比如对层次和职位或地位较高的管理者来说,综合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相对来说要求就要高一些;除此之外,还与管理者的主体意识,即与管理者对自身地位,所担负的任务和所发挥作用的认识有关。一个的有事业心和负责任的管理者,其管理能力的水平和发挥的状况要明显优于那些得过且过不负责任的管理者。

第三,还需具备相应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不仅是指主体的业务工作能力所离不开的业务知识,而且更为重要是离不开教育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教育管理有它独特的工作对象,工作过程、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它需要懂得教育管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胜任。我们认为,如下这些知识是作为一个从事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所必备的。这些知识包括:从基础知识来说,有管理学、行政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从专业基础知识来说,有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史、教育管理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统计与测量等学科的知识;从专业知识来说,有教育政策学,教育法学、教育财政学、教育督导学、教育评价学,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

(二)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

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就是教育管理活动作用对象的人和物。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讨论的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是指的人而不是物,除非人们在讨论教育管理活动客体时另有说明。教育管理活动中作为客体的人的要素,主要包括作为个体的客体和作为群体的客体。教育管理活动中客体的个体是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实质性要素;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群体要素是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表征性要素。这是因为教育管理活动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个体的作用来实现的。有时教育管理活动主体虽然也要与教育管理活动群体的客体发生关系,或者说也要考虑到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群体的因素,但教育管理活动主体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作用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对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个体的作用来实现的。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是人,以及由于作为教育管理活动个体的客体和群体的客体所具有的上述这些特性,就使得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要充分注意人的特性,要注意处理好作为个体的客体与作为群体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物的要素是一个广义的物的要素。这些因素既包括物,也包括财、信息和时空等要素。有人认为,在教育管理活动的物的要素中,除了物、财、信息和时空以外,还应包括事件。我们认为,当对事件进行分析后就会发现,事件的因素与已有的教育管理客体因素都是有关联的。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所涉及到的事情等与教育管理客体因素中的人、财、时空和信息都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也就没有必要再把事件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客体要素来看待了。

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的人也是离不开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的物这个要素的,当然反过来,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物这个要素也是离不开教育管理活动客体中人这个要素的。上面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才将教育管理活动客体的这两个要素分开来说的。

二、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一)主客体的状态及其关系

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客体一般存在着三种状态。第一种是本能态。这种状态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所表现出的与人的本能有关的那些状态,它有时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也有时表现在人的有意识之中,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主客体这时所表现出的言谈举止,都是人潜意识的一种表现。第二种状态是一种常态,这种状态是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面对现实做出选择或应对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自觉意识的状态,这时人的言行表现得比较理性,具有较强的自制力。第三种状态是超常态,这种状态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在一种特定的情景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一种状态。

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状态一般呈现出三种关系。一种是顺位关系,另一种是错位关系,还有一种是交错关系。顺位关系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所处的状态是一致的。错位关系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所处的状态不一致;交错关系是指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状态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不一致的一面。前两种关系一般是针对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只是个体的情况而言的,也就是说,这时主客体的状态关系是一对一的关系。所以这时主体和客体所呈现的状态关系要么是顺位的关系,要么是错位的关系。后一种关系一般是针对教育管理活动中单一的主体面对多个客体的情况而言的,也就是说,这时主客体的状态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所以这时这一主体对于其中一个客体而言,他们的状态关系可能是一致的,是顺位关系,但对于另一个或另一些客体而言,其状态关系可能就不是一致的了,而是一种错位关系。

认识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状态及其关系,助于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认清自身的状态和主体和客体之间所处的状态关系,并根据需要适时加以调整。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究竟以什么样的状态为好,这个没有定论,大多数情况下应以常态为好,但也不一定,有时本能状态也是需要的。比如,一个领导者在常态下作报告时,以本能状态的口吻说一两句玩笑的话也未尚不可。有时超常状态也是十分需要的。如领导在如开动员大会的时候就需要一种超常状态,以更好地感染和打动听众。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对主体客体的状态有一点是要肯定的,这就是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其状态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试想,如果一个主体和客体,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状态,那简直是不可想像的。那么,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状态关系究竟以哪一种关系为好呢?这个也没有定论,也要视具体的时间和状况。一般以顺位关系为好,但有时出现一点错位关系也是需要的。如当一个领导者以超常的状态在台上做发展规划的演讲时,听众也处于一种超常状态当然也很好,但如果这时听众中有人头脑仍然很清醒的处于一种常态去审视演讲者报告的内容,这对报告人所讲的规划目标的科学制定与实施措施的具体落实无疑也是有帮助的。

(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

对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只分析主客体的状态关系是不够的,还必需分析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因为对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关系的分析只从主客状态的角度来讨论,这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描述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而对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还必需深入到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加以分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认识得更为全面和深刻。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做一步的分析。

第一,对立统一是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关系存在的形式。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我们要运用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来做好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正视教育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产生一些磨擦和矛盾。因为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都是由不同个性的人所组成,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组织,占据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工作任务。这样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产生一些不协调和不可控的因素就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其次也要认识到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消除这种不协调不可控的矛盾因素也是必然的正常的。这是因为,虽然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就有可能使得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和行动上统一起来并协调一致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同时,这也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及时处理好教育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以保证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二,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是实现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关系的桥梁。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主客体的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相互理解和把握的范围和程度影响和决定着主客体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程度。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认识关系是在主体和客体交往的活动中来实现的,其过程是由相互知之较少到知之增多,由彼此的表面认识最后达到彼此深刻的认识。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交往既是主客体认识活动的方式,也是主客体实践活动的方式。也就是说,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也是在主客体的交往活动中来完成的。交往的内容不同,主客体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内容也不同;交往的范围越广,主客体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面就越广;交往得越深,主客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改造的力度也就越大。

要认识到要有效地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首先要重视认识活动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我们以往讲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影响,不注意以主客体间的相互认识为基础来谈主客体的相互影响,以致使这种影响成为空中楼阁,其影响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次,要注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双向性,即要注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不能只注意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或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间的单向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虽然对形成主客体关系有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双向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才有可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对主客体的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作用。

第三,对象化是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关系实现的结果。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教育管理活动当然也应该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所谓教育管理活动的对象化就是主体和客体在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从而使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客体身上,客体也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主体身上。这种对象化的产物要么是物质的,要么是精神的。前者如房屋和器材设备,后者如管理制度和管理观念等。这些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可以为教育管理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由对教育管理活动对象化的理解我们很容易看出,对象化确实是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实现的结果。因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最终结果都体现在主客体的对象化上,或者换句话来说,都是由主客体的对象化所带来的。

对象化过程主客关系发展变化分析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认识到,在主客二分阶段,由于强调的是主客二分,在观念上容易出现只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在管理形式上容易出现只主张领导对被领导的权威或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服从的现象。这时的对象化可能只是单向的,只是主体对客体的对象化。

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教育管理活动中不民主和不平等可以从主客二分的哲学上找到一点依据。另外,这种从主客二分的角度看教育管理活动,容易忽视了对物的价值关怀。因为这一阶段只是把“物”当“物”来看待。然而在主客合一即主体间性阶段,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都是主体,教育管理活动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活动,因此教育管理活动应是平等的和民主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教育管理中的民主、平等和参与管理,也可以从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主体间性找到一些依据。此外,由于主体间性的教育管理活动观不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象化,而且还指人与渗透了人的价值观的物之间的对象化。这样管理活动就不仅要注意人与人的价值关怀,而且还要注意人对物的价值关怀。如学校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要注意物质环境所反映的人的价值观念及这种价值观念对人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后现代主客关系哲学——主体间性给教育管理活动对象化所提供的全新的人文意蕴。当代中国的教育管理活动,当然不能只停留在主客二分的管理阶段,而要用主体间性的理论来更新教育管理活动的观念及实践,使教育管理活动的对象化充满人文的情怀。

以上我们把对立统一看作是教育管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的形式,把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看作这种作用和关系的内容,而把对象化看作是这种作用和关系的结果的角度分析了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然而,对立统一,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以及对象化在教育管理活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中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我们将这三个方面分开来进行讨论,只是想把教育管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说得更清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