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分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带领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创新;开展实践式软件开发教学模式转变;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适应实践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办学水平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师资、我系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有一部分在公司或学校承担了项目设计与科研开发工作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培养计算机软件人才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是加速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高职教育的计算机软件教育虽蓬勃发展,但其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必须有开拓性的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思想,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使高职软件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软件设计在中国虽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近两年软件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激增,可是人力市场上的软件人才水平却满足不了需求。面对这样的压力,因循守旧恐怕是没有出路的,只能积极地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软件人才。

所谓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自觉意识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而进行了一些改革,譬如增设实用性课程,增加学生实训、实习机会等等.但似乎这些改革收效并不多,因为这些改革都仍然局限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以知识灌输为宗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院计算机系在软件人才培养教育中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带领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

办学水平的关键在于高素质的师资。在教学中我们提出了“面向工程实践,以应用为纲,在实践中求发展”的教育观念和工程化思想,打破软件应用模块分割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教育观念在系里正日益完善,不断促进教学的全面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我们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过去的软件培养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比如计算机语言学了很多语法、语句、函数等,却不能动手编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可采用知识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做到知识与案例相结合,从第二学期开始,每期开设实训课程并让学生参加项目开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增加实践经验。通过系里相关老师和学生的调查,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我系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有一部分在公司或学校承担了项目设计与科研开发工作,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案例+实战+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软件人才培养教育必须有一种全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学校和各科研机构及实业公司之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教师的双重角色可相互切换,人才可自由流动。采取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行末位淘汰机制。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创新

基于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群体特征,我系积极倡导因材施教,强调要根据学生特点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扬长补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成才。

l、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型模式,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实训法,探索基于研究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以及研讨式课程。只有从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到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钻研能力引导的模式,才能使学生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2、建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以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导引第一课堂教学。建立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互动机制,将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与科技学术文体竞赛、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和各有关学生团体任职、大学生军训及其它教育实践活动统一纳入学分制,并统筹规划,出台相关管理办法,鼓励学生扬长发展。

三、开展实践式软件开发教学模式转变

传统程序设计课程的不足在于过分突出程序设计语言本身的学习,学生并没真正获得实用的编程技巧和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实战训练”来提高学员的编程能力,通过大量实际训练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让学生学习编程语言、熟练掌握开发工具和理解开发架构。并且.它将计算机基础理论、C语言、数据结构、算法设计整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学习编程没计语言,不可能真正掌握。只有通过大量训练,特别是在具有丰富编程经验的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程序员。“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实践式教学模式一开始就要求学员把自己当作一个子项目的负责人进行培训,以训练学生从宏观、整体角度来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快速提高编程能力。

四、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

每门课程的教学必须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知识结构特色和能力结构特色,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完全按照“教学体系”的需要来编排。经常组织教师围绕课程中知识点的详略、教学方法等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教师将“体系”的精神和目标贯穿于课堂之中。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与完整、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与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产生严重脱节,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形式更是难于适应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培养人才的多样性要求,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作出快速准确的变化而又坚持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要求,系里把课程体系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普通教育课程,要求在不削弱学历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能反映学科发展潮流的内容,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部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学历的规格要求,努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毕业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则突破按学科方向分模块的传统思维,结合就业市场、软件产业结构人才需求来设置,进一步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与此同时,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中还实施了课程学分标准化、课程体系模块化,便于保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保证教学质量,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及日后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而课程学分标准化便于课程与课程组问的相互替换,实现课程结构的机动灵活,给予学生纵向深造或横向转专业发展的空间。

五、适应实践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l、认证与技能紧密结合。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加国家水平考试、信息产业部的信息技术认证考试、劳动厅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各IT厂商的专项认证考试等。

国内许多学院的计算机系理论知识重于实际应用,这些问题是我国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编程能力,到公司再经6到l2个月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加重了公司的成本负担,并需要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训新人,等于是企业投资对学生进行了一年的补充教育。在企业与软件人才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过渡阶段。如果通过快速强化学习,使学生迅速达到某一工作领域所需的全部要求。学生不但在技术上可以铸造坚固的知识结构.而且在实际应用能力上可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学生在求职时才能充满自信,上岗后能很快进入角色。

2、“量体裁衣”的职业生涯设计。学生人校后半年可重新选择专业方向。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帮助每位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对IT业各方面的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知识深化与拓展的能力。

3、良好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采取多学时强化训练,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其阅读能力.并突出听力及口语的培养.然后每学期都开设英语课,达到巩固和不断提高的目的,因为好的英语能力对软件开发能力至关重要。

4、培养职业能力及团队精神。在软件项目实战过程中.要求学生分组分工并合作完成项目。

5、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行专业介绍.开展专业讲座.外请专家介绍专业发展前景、就业形式等。

长期以来.高职的层次教育形成了以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取向,以学科的知识生产为目标.以学科的知识传授为工具的教育教学模式.它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但这样的人才往往很难适应社会的实践。

软件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教育主体的需要。教育不是按一种“生产流水线”制造“产品”的过程.而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互动促使教育对象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材”的过程。所以,有志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不能囿于传统模式.而要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