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教育基地创建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黑龙江作为旅游大省,具有“八大”旅游资源优势: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湖泊、大湿地、大熔岩、大油田、大农场。在此基础上,设计推出的“黑龙江一中国酷省”总体形象,辅之以“春季活力世界、夏季清凉世界、秋季多彩世界、冬季冰雪世界”四个特色支撑性形象,树立起了“国际滑雪旅游胜地”、“世界冰雪旅游名都”、“避暑度假胜地”三大旅游品牌,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推动了龙江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已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性产业。产业的发展振兴带来了对人才的全新需求,这种需求既体现在人才的规模数量上,也体现在人才的专业素质方面。从旅游产业发展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黑龙江以冰雪为龙头的先天性资源和哈尔滨融汇欧亚的历史文化氛围在全国旅游体系中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地位,但与之配套的高端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奇缺,服务质量较低,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全省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约270万人,其中受过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者不足17%,且从业人员队伍每年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滞后已经成为制约黑龙江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截止到2010年末,黑龙江省共有312家旅行社、300余家星级饭店、1000余个景区和景点,专业人才需求量极大。受就业市场拉动,近年来省内各类学校争相开办旅游专业,目前全省45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比例超过85%,但受制于办学传统、行业基础、师资力量、实训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整体教学水平不高,特别是缺乏与实际产业运营一线相适应的实践平台,直接造成了院校人才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脱节,满足不了企业实际的用人的需要,培养不出专业素养高、职业能力强、发展空间大、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可以说,传统的旅游专业教育形式和培养模式适应不了产业政策的宏观要求,不足以真正实现教育服务产业的人力资源输送和产学研支撑作用。要想立足长远,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专业教育功能,尤其是发挥专业高校产业服务功能,实施大旅游战略,必须从与企业联系作为紧密的专业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人手,搭建企业运营环境和校企交融平台,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运营同步,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直接作用与人才的职业道德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是决定人才输出是否同步于产业发展、是否与企业相一致的关键所在。
我省虽然是旅游资源大省,产业发展成就显著,但相对而言起步较晚,行业基础还有待巩固提升,这一点在旅游专业院校建设、专业实训体系构造方面尤为明显。与黑龙江省一产、二产院校组建初始都有国家、地方政府划拨的专业实验、实训场地不同,旅游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版块,大范畴属于第三产业,在硬件的先天基础上就存在国家、地方重视不足、投入不够的问题。加之各院校在如何建设好旅游人才培养基地这一问题上理解偏差较大,直接导致目前旅游院校绝大多数是以专业为单位建设单体实训室,分属于专业院系管理,缺乏规划性、整体性和协作性,实训建设规模小、分布散、起点低,无法形成真实的生产或经营环境,只能进行拟岗训练或单一操作,形不成集群优势,不利于辐射作用发挥,不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因此,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省战略,有必要依托专业院校,整合校企资源,建立一个面向旅游产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全省层面的、校企共享的旅游教育基地。
为此,作为黑龙江省商贸旅游职业教育龙头院校,黑龙江旅游职业学院提出了建设黑龙江省旅游教育基地的总体构想,根据黑龙江省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兼顾学校、企业、社会需求,自主建设、市场运作,建设集专业教学、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于一体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经过不断地运行完善,努力使基地管理科学、理念先进、功能齐全、满足实践教学、企业员工培训和社会服务项目(下岗再就业培训和农村进城人员培训)的培养需要,成为面向黑龙江省旅游院校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成为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优势资源互通共享的资源平台;成为满足教学、服务社会、校企共享的示范性基地,成为实现省委省政府高教强省战略、服务“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建设”的重要基地。为落实这一思路,学院启动了“163”工程,即分解整合旅游人力资源标准,从提升实训建没理念、培养新时期、应用性、国际化商贸旅游人才的角度入手,建设一个龙江旅游文化传播与展示窗口,体现“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旅游观光、酒店经营、交通服务、产品营销、美食体验、文艺欣赏六个主体区,实现教学、服务、经营三大功能,构建学生实训中心、企业员工培训中心和龙江旅游精品展示中心,形成点面结合、相互支撑、校企共融、合理运营的新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这一基地建设完成后,在文化理念、建设高度、硬件环境等方面都走在了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旅游专业教育院校前列。
在此基础上,为实现基地运行效应最大化,基地全面引入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良性互动的有效运行机制,把现代企业的理念和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基地管理,实现基地实训与虚拟实战交替,课堂教学与工作场景同处,使之设备先进、共享性强、辐射面广,满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既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也是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努力为我省商贸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产学研支持。这一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将产生广泛、积极的影响,产生复合效应。一是在教学质量层面,基地能够完成黑龙江旅游业发展急需的高、中等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覆盖的旅游类相关岗位有旅游企业项目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旅行社各部门岗位、旅游酒店各部门岗位等,除了完成本校学生的实训任务外,还能为全省旅游专业学生提供教学与实训平台,可大幅提高我省旅游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二是在师资培养层面,由于基地实训场地集中、设施先进、运行合理、模式先进,可以满足师资培训和产教结合的需要,独特的人才孵化体系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搭建了平台,可以迅速提高我省旅游管理类教师的整体实践能力,从而有利于全省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水平的提高;三是在教学改革层面,基地建设缓解了我省旅游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为旅游类学校业)开展弹性学制和柔性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也为校企结合、实行订单式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必将促进旅游职教改革的深入开展,对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四是在企业培训层面,由于基地提供了充足的软硬件条件,可以大幅度提升受训人员获取知识、技能的含金量,缩短企业用人的适应周期、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效率。同时,通过基地特有的人才孵化体系,可以使大量待岗、转岗、进城务工人员获得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五是在行业发展层面,基地提出的“建设一个龙江旅游文化传播与展示窗口,体现“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旅游观光、酒店经营、交通服务、产品营销、美食体验、文艺欣赏六个主体区,实现教学、服务、经营三大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零距离。
构建学生实训中心、企业员工培训中心和龙江旅游精品展示中心,形成点面结合、相互支撑、校企共融、合理运营的新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将为如何整合优势资源、促进龙江旅游业发展探索一条新路,将为省内旅游、酒店经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推进产学合作、校企结合的发展脚步,探索实践新时期职业教育做特、做精、做大、做强的发展途径。产业的振兴需要教育的支持,教育的发展也必须紧跟产业发展步伐,旅游教育基地这一建设实体,有效地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链接为一体,实现了资源效益效应最大化,它的建设实施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加速校企融合步伐、以实践教学为突破,提升教育产业支撑能力至关重要,必将在宏观政策指引和地方政府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实现更大的功用,发挥更积极的影响,助推我省旅游产业实现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