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师教育改革观点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个观点: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中
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教育在教育发展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确立的国家关于教师教育的重要命题和战略方针。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首先体现在它的基础性,师资是构成教育条件的首要资源;体现在它的先导性,教师教育应当引领教育理念的新潮流,反映改革发展的新趋势;体现在它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和急迫性。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首先重视教师资源;开发人才资源,必须首先开发教师资源。建设学习型社会。教师应当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模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率先成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模范。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和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一种教师教育边缘化的观点,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把教育推向社会中心的同时,却把教师教育推向了边缘。这事实上是反映了人们对于现状的一种忧虑。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能把教师教育置于边缘状态;一个低素质师资充斥的国度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但是这个看法和担忧使我们意识到有必要对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战略意义与历史使命进行再认识。当前对教师教育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将教师教育的改革误解为全盘否定中国教师教育及其成功经验,表现出的观点;二是将教师教育的开放性误解为取消主义。认为教师来源多元化,师范院校加强综合性,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就是淡化教师教育,甚至取消教师教育。事实上,开放教师教育旨在更大范围动员和利用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把教师教育这项事业做大做强;旨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开放环境下和多学科综合背景下,在更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上培养高素质教师,而绝不是淡化教师教育,更不是否定和取消教师教育。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有教育就有教师,就有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性潮流。教师教育前景广阔。教师教育的载体和具体途径也许不是万岁的,但是教师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是永恒的。教师教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资源。教师工作怎么做也做不够;抓教师教育什么时候都不会错;对教师教育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那种全盘否定中国教师教育的贡献和经验,把我国教师教育说得一无是处的非历史的虚无主义观点,那种曲解教师教育的改革思路和开放性,削弱或取消教师教育事业的取消主义观点都是错误的。在教师教育的地位和发展趋势问题上,任何无可奈何、停滞不前的观点,悲观的、无所作为的、取消主义的观点,都是缺乏依据的。
第二个观点: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和政府的责任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责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包括教师教育资源配置是靠纯粹行政手段、指令计划,弊病是缺乏竞争,缺乏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的运行机制要由单纯政府行为转向以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体行为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不完全适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
政府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宏观管理、正确导向,并予以强有力的支持。这一点要非常明确。教师培养需要国家支持,教师培训更需要国家支持。即使是教师的学历学位提高教育,也是国家从总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不完全是个人行为,与一般意义上属于成人教育范畴的个人自主进修提高不同。如果把教师培训看作是纯粹的个人行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就将是一个缓慢的自发过程,我们就不可能尽快地实现大幅度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目标;如果任由市场的盲目力量自发地起作用,那就意味着有钱就做,没钱不做;赚钱就做,不赚钱就不做。我们就有可能毁掉教师教育事业。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建立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学习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要强调政府的义务和责任,这是教师教育事业安身立命之本。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教师教育的责任不但不能减弱,恰恰相反,越是搞市场经济,越要强化对于公共事业的政府行为,越要加强教师教育的宏观管理,为教师教育营造制度环境,予以有力支持。所不同的是政府的职能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主管部门的概念不再是直接管理院校,而是管理教师教育事业;管理方式不再靠纯粹的行政手段,而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有机结合。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加强政策导向,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任教;落实教师教育经费,形成良性的教师培训成本补偿机制和投入机制;对基地建设、资源开发、教师培训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直接给予经费支持;加强培训监管,制定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条件、课程和质量标准,并建立检查、监督机制。
第三个观点:教师教育需要有一个开放灵活的体系教师教育是永恒的事业。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一个相对完整和稳定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即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是我国的一条经验。体现了我们的优势。所不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师教育体系是独立的封闭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体系应当是灵活、开放的。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是一个至上而下的庞大的系统,这是基础教育体系的支持系统,也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改革是清醒的,不是盲目的;改革是扬弃,不是全盘抛弃。我们要做清醒的改革者,不要认为实行开放的教师教育,综合大学参与培养培训教师、实行教师资格,面向社会遴选优秀教师,就是削弱和取消教师教育体系。恰恰相反,我们的任务是积极地改革、完善和构建一个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开放的现代教师教育新体系。
第四个观点:教师教育事业是大学的使命,职前职后一体化势所必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形成教师培养培训分离、培养培训机构并行的二元结构。后者主要承担教师的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随着学历补偿教育的基本完成,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转变到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上来。教师培养系统和培训系统分离形成体制性障碍,优势不能互补,优质资源不能共享,显然不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
教师教育,要提高办学层次,必须改变培养、培训分离的状态,实现一体化,并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一体化首先要促进机构的整合和一体化。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教师培训机构与师范院校整合。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师进修院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教研室、电大工作站、电教、教育研究等机构,逐步建成多功能的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负责本地教师培训的组织、协调与管理,为各种途径和形式的教师学习提供资源、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可作为大学的一个分支机构,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可以是大学的一个教师培训学院(紧密型),也可以是一个大学联系的一个培训中心(半紧密型)。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打破条块分割、地域界限、旧的分工和体制阻隔,将教师教育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通过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培养培训高素质教师;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教师教育是大学的使命,强调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对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坚持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结合,这是国际趋势。现在的问题是低水平的培训不能适应发展要求,而许多具有学科优势的大学由于不了解中小学而不能很好地承担教师尤其是新课程师资培训。因此,师范院校一定要与中小学校密切结合,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密切结合,否则,教育学科就得不到创新、加强和发展。师范院校放弃教师教育也就丢掉了特色,丢掉了特色也就丢掉了优势。中国不缺一个一般的综合大学,而缺的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综合大学。
第五个观点:教师教育必须推进信息化、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为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大规模、高水平、高效益地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提供了现实可能。教师教育应当抓住这一契机,率先推进信息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沟通各种教育形式,共享优质资源,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益地培养培训教师。教育部启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宗旨,就是以远程教育手段为突破口,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人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培养、培训一体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沟通;在开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机构的优势,动员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供有力支持。
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运用一定要因地制宜。发达地区、网络环境比较好的地方,网络教育、卫星电视、利用光盘和其它媒体学习要交互使用;尚不具备网络环境的农村尤其是偏僻地区,充分利用光盘和卫星电视教育。同时,教师远程教育要与学校教育、面授辅导相结合。机器永远不能完全代替面对面的教学。教师的职业养成离不开学校文化的熏陶。
第六个观点:教师教育事业必须转换运行机制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转换运行机制,由过去单纯政府行为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行为、学校行为、教师个人行为三结合,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打破封闭,排除障碍,鼓励竞争,争取和利用全社会的优质资源培养培训教师。
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首先体现在教师用人机制的重大转变。传统的用人制度教师职业是“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由于缺乏竞争,教师学习提高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培训成为单纯的国家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学教师资源总体上仍由政府供给,但要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引入竞争机制,不再依靠纯粹的行政调配。教师要靠学识、能力和水平参与竞争,就要不断学习提高,竞争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个人的职业准备、成为个人行为,不再仅仅是政府行为。
这种转变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立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机制;建立教师教育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质量标准和项目竞标制度;在经费投入上坚持政府、学校、个人三个一点的原则,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渠道多元化,形成教师教育的成本补偿和良性的经费投入机制。
第七个观点:教师教育必须推进规范化、法制化制度更带根本性。必须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和法制化建设。修订《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制定《教师教育条例》,建立和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再认定制度、教师终身教育制度、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制度、课程标准、质量评估制度以及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特别要加强教师培训市场的监管,当前教师培训中的诸多问题和无序现象,就是缺乏法制化、制度化,缺乏监管。一些地方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混乱,多头管理,低水平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真正需要管理的事情没人管,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师培训的正常进行,也影响政府声誉。因此,教师培训工作必须理顺管理体制。
理顺管理体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顺部门之间关系,按照教师法和国家的有关规定,教师教育应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师培训包括外语、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培训和考试应全部由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归口管理并组织实施,承担教师培训的单位必须经过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全国性教师培训的内容和课程教材必须经过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认定;二是理顺教育系统内部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教师教育不是一项独立的事业,它总体上依托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又为基础教育服务,所以,师范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归口管理并组织实施各种教师培训,要与基础教育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服务;三是理顺教师教育和教师工作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各地的管理体制不同,关键是协调配合,职能部门的职责是管理教师教育事业,不能只对中师和培训机构,工作重心要转向所有举办教师教育的学校,并努力促进教师培训机构与高师院校的联系。
第八个观点:教师教育必须和教育人事改革相衔接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教育必须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框架下进行,与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资格认定、全员聘任、竞争上岗,促使教师自觉学习,从而促进教师的继续教育、推动教师的职业发展。
同时,教师继续教育的加强,会有力地促进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建立教师教育的竞争机制,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教师地位提高了,教师职业有了吸引力,教师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具有强大的动力和吸引力。
第九个观点:教师教育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我国师范教育经过百年历史,它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产物,也要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中得到发展。我国教师教育必须研究自身的经验,把握国际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战略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改革创新要根据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以有利于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宗旨,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新举措,不断为教师教育注入新活力,从而实现教师教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内容、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
建国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师教育系统支持和保证了全世界最大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师资供给,这是师范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贡献,付出了艰辛努力,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师范教育的成就,也就没有基础教育的今天。抹杀了师范教育的成就,也就抹杀了中国教育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社会经济的变化,使教师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我们必须作出回答。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必须开放,要利用更多的优质资源来培养教师,在更大范围选择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和课程教材,实现学科水平与教育水平同步提升,提高教师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
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是我们的重大历史责任。
第十个观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一定要从国情出发教师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体现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要坚持实事求是,善于分析形势,审时度势。今天该做的事推到明天做,就是右倾;明天的事情拿到今天做就是左倾。我们既要大刀阔斧地改革,又不能盲目冒进,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恰当地把握改革的方向、步骤和改革进程,不搞一刀切,一阵风。
在战略上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推进师范教育体系的调整和改革,积极推进培养培训一体化,逐步把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从院校体系来说,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具备条件的地方向一级过渡;从培养层次来说,“旧三级”向“新三级”过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三个层次)。但在推进策略上却必须考虑中国社会经济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千万不要忽视农村边远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要把对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要求,搬到边远偏僻地区,不要因为谨慎而坐失良机,也不能因盲目冒进而不得不走回头路,付出更大的代价。在教师教育体系调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这两种倾向。
一些地方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流失很可惜。我国中师幼师办得非常好,有特色,有优势,有需要并具备条件的地区,中师可以升格或并入高校,但应当继续保留中师的办学特色,为农村培养培训小学幼儿教师。重要的不在于机构怎么设,而是看这个资源是不是在教师教育领域,是不是为教师的培养培训服务。在教师教育改革中,优质资源千万不能流失,教师教育工作千万不能削弱。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