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感恩教育强化思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关于公开信的议论
2004年11月1日,有人发现在南京大学逸夫馆楼左前方的公告栏上,不知何时被人贴上了一封“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公开信。该信记述了大学生儿子与其父母之间的一些生活事实:大学生儿子将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的;对父母缺乏安慰与问候,写信只言片语,只为索取钱物;在校花天酒地,盲目攀比,埋怨父母无能;更有甚的是偷改学校入学收费通知,榨取父母血汗。在父母看来,子女上大学是他们的一种荣耀,再苦再累他们无所谓,子女对他们没有感激与安慰也无所谓,父母认为他们现在还不懂事。但是,子女一方面是无限地索取,另一方面还盲目攀比,埋怨其无能,这就确实叫父母寒心。辛酸父亲的心灵之痛何以抚平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来信在全国高校师生中引起广泛议论和巨大震动。广大师生一致认为,信中所反映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每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该信可能是由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而又善于观察生活的社会工作者所撰写出来的。它的确反映出了当今的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某种令人忧虑的倾向。尽管有不少大学生在反驳着社会的舆论,可真正对父母做到问心无愧的又有多少来信反映当今的一些大学生依赖思想、寄生心理严重;自立意识和责任观念淡薄;对父母缺乏理解、同情与尊重;追风逐潮,虚荣和浮躁心理严重。一群躺在父母肩膀上生活的成年人,过着读书、恋爱和娱乐的休闲生活。他们把对父母的感恩情怀早已置之脑后。贫寒的学子为何沦为没有感恩意识、不知父母冷暖的浪子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深思的问题,究其根源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父母教养观的偏执。许多父母补偿心理过重,总是希望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孩子就成为实现父母意愿的工具。父母不是按照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要求来塑造和培养子女,而是把子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在生活上大包大揽。过多的呵护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只要你学习好,就是对我好”。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必然使子女将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根本不会对父母萌生任何感激之情。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学习是我的天职,感激父母暂时还没想到。这的确是一般大学生的正常思维,也是当前一部分父母教养观的必然结果。其次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不足。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衡量学生,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传统伦理中的孝敬观念、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父母子女关系可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起点。因此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是“孝”的放大,“国”是“家”的放大。可以说,家庭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缩影,家庭伦理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基础。学生从小就要求乐于助人、关心他人,而对自己身边关系最密切的人往往熟视无睹。或许人们对封建社会那种“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以及愚忠愚孝的现象已经深恶痛绝。由此而来,矫枉过正,就连孝敬父母的规范都不愿提起。
我认为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中应增加爱父母的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父母子女关系其实是形成正确伦理观念的第一步。其中,家庭教育是起点,学校教育是关键。对未成年人而言,学校教育更具有权威性。再次,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总是按照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的原则开展经济活动。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本性和利益分配机制。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这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实利化和物质化。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员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束缚,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和冷漠。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他们不懂得要去感激父母,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因此,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也是情有可缘的。最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父母和社会都是欠他们的,而他们就不欠别人的。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他们就是不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当然很难理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大学生应该学会感恩
所谓感恩,就是对在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它既有物质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因素。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大学生仍处于消费者的角色,学会感恩显得更为重要。感恩是人的职责和使命。众所周知,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在个体的实践中,接受他人和社会的馈赠、支持、帮助与合作等等是不可避免的。从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而言,个体必须对此予以感激和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就是一个人的职责和使命。只有你学会了感恩,你才不会迷失自我,忘乎所以,知道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你学会了感恩,你才不会怨天尤人,懂得去理解和同情他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特别注重知恩图报、礼尚往来。人们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之人都是深恶痛绝。
可以说,感恩意识是维系我们传统人情社会的一种纽带。就父母子女关系而言,人们特别强调“孝”。我国的父母子女关系是反哺式的。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子女则赡养扶助年老的父母。父慈子孝是基本的人伦规范。孝就是要竭尽全力敬爱父母,它包括养亲、尊亲和荣亲。养亲即赡养扶助父母。养而不敬,类同犬马,在孔子看来,不是孝。荣亲就是自己要建功立业,给父母带来荣耀,这才是令父母最为欣慰的事情。养亲、尊亲和荣亲,三者不可分割,构成了孝的全部内容,也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感激与回报。可以说,子女对父母的这种感恩情怀是维系我国千百年来家庭伦理的一种精神力量。感恩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超越。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而社会价值则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人首先是一个感性的存在物,有着丰富的情感欲望。可以说,追求情感欲望的满足是一个人行为的原初动力。当个体的社会财富积累或创造财富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个体的各种需要的满足将不再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据社会学家研究,就我国当前的生活水平,个体收入年薪在100万以下,幸福感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强;当个体收入年薪超过100万时,幸福感并不随着财富的增加而有所增强。因为年收入达到100万,就我国目前的消费水平可以说各种需求都可以得到较充分的满足,财富的增加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已无多大意义。因此个体必须寻求新的价值目标,从追求自我价值向追求社会价值的转换,从而提升人生的价值与品位,开拓更高的人生境界。否则,会由于迷失人生方向而导致各种精神的和心理的疾病。回报他人与社会就是感恩情怀的具体表现。
三、厚德载物胸怀宽广
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说,青少年从15岁到22岁是第二次青春叛逆期,疏远父母是他们成长的必经阶段。另外,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两代人之间价值观念及其取向上的差异,代沟明显加深。种种客观原因使得当今大学生不懂得、不善于表达对父母的情感。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我们怎能忘记自己的父母及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读读汉代李密的《陈情表》、朱自清的《背影》、的《回忆我的母亲》,你是否有点自愧不如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是否会油然而生因此,大学生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感恩情怀。
(一)克服依赖思想和寄生心理,树立自立意识和责任观念。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成年人就应该学会自立。西方国家的父母子女关系就是这样,父母只对子女负有限责任,子女成年以后必须独立谋生;子女确有困难,可以向父母借钱,但必须偿还。这类似于狐狸家族的生存法则:成了年的狐狸被老狐狸赶出洞外,不得再依靠父母,必须独立生活。而当今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把所有的负担甩给父母,且视之为理所当然;自立意识和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和寄生心理严重。其实,成年的大学生已经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只有你努力去寻找自立的机会,通过自立的实践,你才会体验生活的艰难,懂得珍惜;你才会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你才会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你才会由衷地感激你的父母。
(二)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学会推己及人。在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化身,生命的延续。因此,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把子女的成就当作自己的荣耀;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尽量想办法满足子女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有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往往是祖辈和父辈服务的中心。即使不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也倍受优待。因此,他们很多人都是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种家庭环境无意地助长了大学生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很少顾及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感恩的情怀无以产生。因此,大学生必须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培养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只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你才会理解、同情和尊重他人。有了对他人的理解、同情和尊重,你才会懂得为什么要学会感恩以及如何感激和回报他人;你才会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盲目攀比;你才会懂得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出身,只能选择回报。
(三)克服价值实现域的偏狭,涵养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在物质利益的刺激下,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弘扬,追求个人需要的满足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市场竞争给社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就个体而言,往往造成个体价值实现域的偏狭化。所谓价值实现域的偏狭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要以物质或金钱的数量来衡量人的价值的大小,物化和异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个体价值的实现主要集中在自我价值上,个人主义、亨乐主义比较严重。大学生必须克服上述价值实现域的缺陷,坚持物质和精神并重,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人生的价值与品味,开拓新的人生境界。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对道德理想人格有两个最重要的价值期望。一是自强不息,二是厚德载物。所谓自强不息,就是要积极进取,不断搏取人生的成功。所谓厚德载物就是胸怀要象大地一样广厚,承载和养育万物。一个人有了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就不会漠视他人和社会的存在,只顾一己之私利;而会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致力于社会的福祉和人类的完善。有了这样博大的胸怀,回报他人和社会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既是一种奉献精神,也是一种感恩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