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饮食教育预防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饮食教育预防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饮食教育预防探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纳入标准:2001年8月至2002年2月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择期行脊柱、髋关节及下肢手术的病人。

1.1.2排除标准:①骨折内固定术后取内固定者。②行关节镜手术者。③脊髓损伤伴截瘫者。④术前>3d未解大便者。⑤有习惯性便秘者。

1.1.3剔除标准:①术后病情变化转入ICU监护>24h者。②术后3d内转出骨科者。③饮食习惯不同的少数民族病人。④有消化性溃疡或消化道息肉等高纤维膳食禁忌证者。

1.2方法

1.2.1分组:由于饮食教育措施包括书面阅读资料和口头讲解,同病室病人间极易相互影响,故以病室为单位,采用随机区组分配的方法决定进入实验组或对照组的病人。两组共纳入120例,实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中1例转ICU,1例在3d内转出骨科,1例取消手术,均被剔除,实际病例数为57例;对照组中1例转ICU被剔除,实际病例数59例。两组一般情况见表1。

1.2.2教育方法:①实验组:由专人为病人发放饮食教育资料,并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分2次进行,首次在术前1d,发给病人资料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术后合理的进食方法,首次教育内容相对固定。第2次教育一般在术后第2日,先观察病人术后第1日的进食情况、食欲情况、食物种类,再根据病人提出的问题予以回答,并给予相关教育指导。第2次指导有针对性,相对较灵活。②对照组未给予额外的教育。

1.2.3资料收集方法:时间为从手术当日开始直至术后第6日,或追踪至术后首次解出大便。内容包括术后首次进食直至术后第6日的进食种类及量,首次排便情况,病人的饮食行为及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为保证资料收集标准的统一,预先对3位资料收集员(非教育者)进行培训,并在每位参与者预收集资料2d后集中讨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由于术后前3d的饮食结构将直接影响到病人术后的首次大便情况,故将术后前3d进食资料分为主食类(包括米饭、面食、糕点)、蔬菜类、水果类、肉食类(包括猪肉、鸡、鸭、鱼、兔等畜禽类及水产品)、蛋奶类5个项目进行统计。

1.2.4便秘评分方法:为使评价便秘的指标客观化,本研究采用头脑风暴法(Delphi)[2]把便秘的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分,使之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方法:①邀请骨科、临床营养科和相关医疗护理专家(副教授以上职称)9名,列出与诊断非腹部手术后病人便秘相关的判断因素,并按其重要性排序。②把第1步所得的相关项目制成表格,再次请上述9位专家为每一项目赋予权重值。③

1.2.5统计方法: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分类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分组计量资料行t检验,并对与便秘相关的多因素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术后各类食物进食率比较根据资料分别统计出各类食物的进食人数,并与当日该组进食总人数相比,计算出该组病人该类食物的进食率。

2.2两组各类食物进食量比较

2.3两组便秘情况比较实验组的便秘评分为3.06±3.61分,对照组的便秘评分为5.04±3.62分。两组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P<0.05)。

2.4与便秘相关的多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为综合分析饮食相关因素对便秘发生与预防的影响,把病人术后第1、2、3日摄入的主食、蔬菜、水果量,以及年龄、手术部位、麻醉时间等可能与便秘相关的因素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如下回归方程:Y^=5.532-0.013X(Y^为便秘评分,X为术后第1日主食量)。由方程可知,以上各因素中仅术后第1日主食量与术后便秘评分有统计学意义,且术后第1日主食量与降低术后便秘的发生有关。

3讨论

病人教育是医院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育可提高病人的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帮助病人较快恢复健康,而其中饮食教育又是病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1饮食教育能有效降低骨科术后病人便秘的发生本研究发现,通过对病人实施术前及术后的饮食教育,实验组术后首次大便评分为3.06±3.61,明显低于对照组5.04±3.62(P<0.05),提示饮食教育能有效降低术后病人便秘,即该实验所采用的饮食教育措施对预防病人术后便秘有效。

3.2饮食教育的必要性

3.2.1术后进食的食物种类不合理:通过分析发现,实验组经过饮食教育,其主食类、蔬菜类的进食比例高于对照组。但按照中国营养学会为中国居民推荐的平衡膳食宝塔,人群中谷类食物(即主食类)、蔬菜类及水果类等食物(特别是前两类),不论病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还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均应出现在日饮食中[3]。然而我们发现,两组术后前3d的主食类进食率均不足100%,蔬菜类的进食情况更差,对照组术后前3d的蔬菜类进食率均<70%,而实验组在术后第2、3日的蔬菜类进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有必要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再次强化教育。两组病人的水果类、肉食类和蛋奶类进食比例较接近,显然病人及家属对该几类食物较重视。分析原因可能是:①病人及家属重视水果而忽视蔬菜类食物,或认为水果可以替代蔬菜,或未认识到蔬菜类食物对机体的重要性。②医院供应的饮食类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人对食物的选择。

3.2.2食物进食量不合理:按照择期手术每天所需能量计算[4],两组每日需供应主食量150~250g。实验组除术后第1日进食量不足150g外,术后第2、3日进食量均达150g,而对照组术后进食量均不足150g的最低标准,且两组术后第1、2日主食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两组进食蔬菜的情况比较可知,实验组术后前3d蔬菜的进食量均高于对照组,且第3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分析提示,术后第2日的再次教育提高了病人对蔬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说明病人的饮食教育需反复强化。两组病人进食的水果、肉食及蛋奶类的量基本达到或超过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要求,且摄入量非常接近,说明病人及家属重视对水果、肉食及蛋奶类的摄入。

3.2.3术后进食时间过度推迟: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与病人便秘相关的多种因素中,仅术后第1日的主食量与术后便秘评分存在直线负相关关系(Y^=5.532-0.013X),且如果术后第1日的主食量能保证>150g,便秘评分即可<3.6分,则基本可以防止便秘的发生。这进一步提示我们,术后早期恢复饮食是预防便秘的关键。此外,病人及家属对有关饮食营养的认识还存在其他误区,如不恰当的食物禁忌观。从调查表中发现,关于骨科病人有无食物禁忌的问题,回答没有禁忌的仅60例(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认为有禁忌的56例(实验组27例,对照组29例),两组没有差别。说明饮食教育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病人的饮食认识和行为。健康教育中有关知、行、信的理论认为: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包括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行为改变过程)是目标,但知、信、行三者间存在因果关系,没有必然性[5]。而且人类所有的行为模式都是在社会化和社会生活过程中从其他社会成员那里学习来的[6],通过学习来改变已有的行为相当困难,其中有两大关键步骤:信念的确立和态度的改变。由此可见,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以改变其长期的认识和行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对于来自不同文化、信仰、地域、民族、经济基础的病人,由于其饮食习惯受到种种习俗与认识的影响,往往千差万别,因此要改变其中的不合理成分,必须对其进行反复、多次强化,同时还需要传授大量健康教育知识,所以护理人员所承担的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4小结

本研究结果表明,进行饮食教育确能有效降低骨科术后病人的便秘评分,即能够降低术后便秘的发生;饮食结构不合理主要是术后主食、蔬菜类的摄入量不足;而术后未及时恢复饮食,进食时间过度推迟,也是加重便秘的重要因素。因此,饮食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强调术后适宜的主食量和蔬菜量上面,特别应该重视病人术后第1日的进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