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新教育与研究生创新培养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英国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英国的总人口不到六千万,其具有高等教育资质的正规大学和学院则有171所。英格兰为134所,苏格兰占据20所,威尔士有13所,北爱尔兰只有4所高校。[1]这些大专院校中的综合性大学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有115所。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悠久历史的综合大学称之为老大学,例如剑桥和牛津大学。另一类是二十世纪前后建的综合大学,因其外墙是红砖而又未粉饰,故称为红砖大学。如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还有一类是英国政府为推进高教改革,应对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增强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于1992年将48所前理工学院升格为大学并同时将一些社区学院组合到这些大学中,从而形成了一些新的多学科的综合类大学。这类大学统称为“新大学”。比如,威斯敏斯特大学、格林威治大学、东伦敦大学、利兹城大学、牛津布鲁客斯(theUniversityofOx-fordBrooks)大学,等等。在新大学中,多数大学的历史亦可溯源到19世纪。英国的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拥有从学士到博士学位的授予权。除了这百余所综合类大学外,在英国还有相当数量的专科学院和社区学院。这些学院中的部分亦有硕士研究生的授予权。同时它们通常与邻近的综合性大学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利用相关资源来发展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英国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体制完善,管理规范,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在全球高等教育中具有很高的声誉。
在过去的50年里,英国产生了4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体现了英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成功之处。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办公室(HESA-HigherEducationStatisticsAgency)的资料显示,截止至2002年4月,在2001/02学年度,全英攻读研究生学位或课程的在校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共有37•6万多人,占在校高等院校学生185•9万人的20%强。其中,英国本土研究生学生为28•12万人,来自欧盟其他国家的学生有3万余人,其他海外留学生6•45万人[2]。英国国际教育办公室(TheCouncilforInternationalEducation)统计表明,英国高校中海外留学生前十位来源国或地区分别是希腊,爱尔兰,中国大陆,德国,马来西亚,法国,美国,香港,日本和西班牙等[3]。
在2001/02学年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2•37万留学生在英国高等院校学习,占当年英国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在内人数的12%强[4]。从下表(见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一些英国大学和学院里,其留学生比例非常高,有的占到该大学全体学生的60%。其中,攻读学位的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另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办公室的统计,研究生所攻读的专业名列前10位的分别是教育、商科、社会经济政治、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物理、法学、生物学、语言学和艺术设计等[5]。世界各地的学生热衷于留学英国,攻读研究生学位或课程,除了其教学语言英语是国际语言以及它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品牌外,英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英国大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源于他们对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深刻认识。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办公室(HEFCE-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主席DavidYoung在该组织2001/02年年报的序言中声称,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个主要的因素[6]。二是创新能力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可为大学带来可观的资金资助。
英国政府每隔4-5年要对高校进行一次教育和科研质量的评估。这种评估称作学术研究评估,简称为RAE(ResearchAssessmentExercise)。藉以评估英国大学的研究水准及经费运用是否合宜。评估的结果分为7个等级,即5*,5,4,3a,3b,2,1。5*是最高一档。1是最低的一档。审查结果都以报告形式公诸於世,并以此作为分配经费的根据。只有得分为3以上的机构才能得到基金经费资助。英国每年约有50亿英镑的高教基金是根据这个评审结果来分配的。三是英国高校的经费除政府下拔部分和收取学费外,为商业机构提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咨询也是一个重要的经费来源。以格林威治大学为例,在2000-01学年度,对外商业服务收入就有2000万英镑,占该校全部收入的20%。著名大学的此类收入比例则会更高。因此,英国高校非常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英国高校招收的研究生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授课类型的(PostgraduateTaught),也就是课堂授课为主要方式。这多为硕士研究生层次。另一种是研究类型的(PostgraduateResearch),也就是以实际研究为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博士生层次的。这里主要探讨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比较,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宽进严出,全日的和业余的同一标准无论本地学生还是外国学生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只要具备本科学历并拥有学士学位,经大学有关部门审查,获得入学资格的机会是比较大的。当然,申请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入学资格相对来说则要难得多。另外,英国高校对全日制(Full-time)和业余制(Part-time)的学生实行同一标准要求。英国本土学生可根据自已的意愿在全日制和业余制这两种不同的就读方式中转换。此外,各大学都设有不同比率的淘汰率,因此最后能够毕业并拿到学位的研究生则要大大少于入学人数。有的院校部分学科专业只有50%的学生能最后拿到学位也不为怪。根据英国高校统计办公室(HESA)公布的2000/01学年数据显示,在研究生教育层次中,这一年获得学位和英国政府认可的证书的人数共有146855人。在他们中间,获博士学位的有14120人,其中业余制的为3605人;获硕士学位有72415人,其中业余制的为24185人[7]。
(二)规模培养,淡化导师因素英国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授课形式进行,同一专业的学生常常十几人乃至几十人在一起上课,入学后无指定导师。导师的出现一般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学位论文阶段,才由学生自由择师或由所在系调剂。硕士学位论文不要求答辩,但给出明确的格式指引。文献回顾(LiteratureReview)和建立在第一手资料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发现(Findings)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前者要求作者检索与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后者要求作者必须做第一手的调查研究。所有的结论和建议都是基于文献回顾和研究发现这两部分而产生。这样就可以清楚地反映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生学位论文的贡献。研究方法也是学位论文中必须要阐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导师在指导学生的整个过程中,不会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给出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只是会对论文所涉及到的有关内容从专业角度提出疑问,但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导师的意见去修正。所有这一切都是要求学生以创新的精神去研究问题。
(三)淡化教材,倡导学生博采众长,重视能力培养英国大学教育不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教育,均不指定教材,原则上也不发放教材,个别课程除外。但是,教师提供若干本参考教材和与课程相关论文的索引给学生;同时提供相应的大纲性的资料和一定量的在相关学科中具有影响的或有争论的论文给学生。学生须在教师给定的框架内去学习和了解相关的内容。教师不要求学生掌握某门课程的全部,只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的理论和模型以及在今后工作中有实用价值的部分。其理由是其他的部分,学生可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学习。教师的授课一般不是按照一本书的章节进行而是根据内容去组织讲义和授课。因此,学生不得不阅读多本教材并同时跟踪与课程相关的比较新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形中得到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一是课堂演讲(Presentation)。二是团队合作训练(Team-working)。三是案例分析(CaseStudy)。四是作业(Coursework)或课程论文(Essay)。作业的内容多以现实商业经济活动为背景。评分一般按50%的权重记入该门课程总成绩。研究生层次的作业一般规定在3000-5000字左右。
(四)治学严谨,学习效果评价独特英国大学采用的是一种极为严格而又比较公平和开放的评价方法。一般情况下,每门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考试成绩,另一部分是作业(Coursework)或课程论文(Es-say)。两部分的权重一般各为50%。作业必须要有参考文献,若没有则可能视为抄袭或Copy。参考文献则要求按美国哈佛大学的规则(HarvardReferencing)处理。考试和作业两部分成绩的平均分也就是这门课的成绩。但无论是哪一部分,其分数都必须达到一个最低分数线的要求,否则不能计入总分。若考试或作业不及格则该门的成绩均为不及格。有些课程的不及格率高达60%或更高比例,老师并不会因此而调整分数。每门课都设有淘汰率。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因不满教师给定的成绩而提出申诉,甚至可要求外校作为第三方来重新评分。在部分大学,规定没有补考,因此不及格即意味着不能毕业,拿不到学位。
(五)重视研究方法,强调第一手调查研究在英国所有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做学位论文前都要学习一门课即“研究方法论”(ResearchMethods)。这门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怎样用正确的方法去做研究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的研究,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甚至如何按哈佛文献规则做注释。课程结束,学生必须提交一份关于怎样做学位论文的报告(Re-searchPropose),其中文献回顾部分被要求占到整个报告的50%。若该门课程不及格同样不能进入学位论文阶段。课程成绩按一定的比例计入学位论文总分。博士研究生则要用一年的时间来学习“研究方法论”。学位论文原则上都要求有第一手的调查研究,没有第一手的调查研究,即使二手研究再充分也难过及格关。在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要有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被认为是最基本的要求。
(六)管理规范,要求严格英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学生从注册、学习、交作业和课程成绩的获得都可以通过学校信息系统来完成或获得支持。学生的作业都必须在学校注册处注册登记,同时学生可获得交纳作业的相关收据。如果学生迟交作业都将记录在案,并因此将会受到罚分的惩罚。如果学生的作业或课程论文被怀疑抄袭或Copy,大学的有关部门将举行听证会,以确认是否属实。若是事实,学生要受到处罚,重则淘汰出局。即使是学生的考试答卷在综合性大学也基本实现了条形码管理。先进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确保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
三、借鉴英国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加强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据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提供的信息显示,截止至2002年10月,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49万人,其中博士生人数为12万多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8]。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有差距。扼要地说,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相对弱。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比较注重导师在专业学科领域内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专业教育和研究指导的作用,而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则缺少手段。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没有有效地放大。二是团队合作训练太少,合作创新能力相对弱。表面看来,这是由于我们高校中同一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太少,学生同场学习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此团队训练少,故合作创新能力相对弱。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对团队训练项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因此在多数院校未纳入培养内容。三是重视理论研究,轻视第一手的调查调究,发现现实问题的能力相对弱。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历来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但多停留于理论研究层面。而对于研究项目的第一手资料的调查研究,包括学位论文则缺乏硬性规定。另一方面在培养的经费也有一定困难。因此学生毕业后要经过若干年的磨练,其发现问题的能力才逐渐显现出来。四是重视思想方法论的教育,具体研究方法的指导相对弱。在思想方法论教育方面,各高校根据规定要求都设置了相应课程。但在具体方法论指导方面则缺乏课程配合。其直接结果是,学生对国际上通行的研究方法和规则知之甚少。比如处理文献资料的哈佛规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研究成果因方法问题很难得到认同。这一点在文科成果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五是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单一,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相对弱。国内高校研究生学习效果评价主要为两种形式,即考试和课程论文。其他的诸如课堂演讲、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实行较少。效果评价方法未能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以释放他们的潜能。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容,如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开始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之一。本人以为英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中部分成熟经验可以借鉴。
(一)重视研究方法论的培养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一直以来比较重视方法论的教育与培养。但在课程设置上多倾向于思想方法论的培养,比如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等,而对于具体的研究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导师的言传身教。换言之,在做研究中,怎样按国际上通行的方法去做第一手和二手的研究,定量和定性分折,则缺少一个课程培养安排。在这方面,要解放思想,重视对研究生的具体方法论的学习和指导,这并不排斥对研究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论的教育。在现实世界的不同学科领域中,研究对象有其特定的运动规律。加强对学生的具体方法论教育,可以使他们尽快掌握具体研究方法,把握运动规律,缩短探索过程。因此,若能在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方法论教育的同时,增加具体的方法论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有正确的世界观而且能够按照国际上通行方法去研究问题,将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重视发展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研究和工作的能力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中非常重视导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这对于保证研究生培养重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如何发挥导师制的优势,利用相关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的学习、研究和工作能力方面尚有差距。学生的知识才干,局限于教材和教师所授内容。发展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发挥我国研究生导师制的优势,让导师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现实问题,不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没有现成答案的专题研究项目,让学生自己主导学习的过程及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利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要重视对研究生的团队合作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是以跨专业、跨学科甚至是跨文化的形式而出现的,研究者若没有良好的团队工作精神,合作创新的能力,则是无法胜任的。
(三)重视文献的检索能力,学会在他人已有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创新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无论是做学位论文还是学术研究,文献回顾是研究中的一项最基础的工作。由于欧美国家资讯发达且学术研究成果信息化程度高,因此,学生比较容易检索到相关的学术成果。这样就使学生可以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做研究。在哈佛文献规则的约束下,作者在文献回顾中引用他人学术观点和结论,这不仅不违背学术道德反而可以体现研究者的学术道德,同时可以使学术同仁了解和区别作者在相关研究中与其他人的不同学术贡献以及创新何在。虽然国内研究生培养在文献检索方面要做到全球检索尚有一定困难,但文献检索的要求和能力培养可以作为一个基本功的训练要求。否则,创新也无从考究和比较。
(四)培养学生面向现实经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所推崇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怎样引导学生去关注和研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目前研究生教育中缺少一个有效的机制。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也实行论文考核制度,但多注重理论层面的探讨。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手段中的面对社会实践的作业制度(Coursework)要求可以作为一个借鉴,以改善和加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每门课程除考试之外,还同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内容既有理论又关联经济生活实际的作业。其基本原则一是要有理论性,也就是作业要涵盖相关课程的若干章节。二是要有现实性,即作业涉及到的企业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并且该企业正在进行某项业务的推广。三是要有探索性,换句话说,作业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只能在独立的研究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市场营销课程,可以要求学生就如何把国内某公司的某一具体产品推销到海外某一国家写一个营销方案。这不仅要求学生要学习和研究相关理论,而且还要了解某公司,熟悉相关行业市场,调查国外同行竞争者,等等。
(五)提升研究生教学内容和训练手段的现代化水平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之中国入世的实现,未来的国内学生所面对将是全球的市场竞争,这对于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商科类的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总的来说,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商科教育的部分课程在内容上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基本的原因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只有10多年的历史。因此更新教学内容是当务之急。教学内容的更新可以使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先进的商科理论和方法,了解我们的竞争对手的游戏规则即世界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做到知己知彼,并利用它们去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同时,教学培养手段也必须现代化。这表明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提高了。
(六)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多元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同时引入淘汰制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比较,目前国内高校的大多数院校在信息系统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就是提供综合学生的教学和科研的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研究创新的需求。信息技术对于大学的现代化管理的意义,不仅表现在提升管理水平和质素,而且可为全面监控培养质量提供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技术还可获取全球性信息资源改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比如支付较少的费用获取电子版图书。因此,高校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应受到重视并优先予以发展。另外,随着研究生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研究生的入学门坎将大大降低,培养质量的控制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上引入欧美发达国家的淘汰制也许是控制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