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的创造性及创造性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科学知识、思维方法、劳动技能、审美情趣、人生信仰等传递给学生,创造性地提高其素质,开发其潜能,发展其个性,并使他们逐渐成为社会的、文化的、个性的主体。教育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创造性。尤其是现代社会,教育是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是创造“新人”的活动。“可以说,教育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而创造的一种新型进化方式,而不是什么生物性活动或个人的心理活动”。①何谓创造和创造性呢?一般认为,创造是指个体或人群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它是人的一切活动中最高级、最复杂的活动,是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而人的创造性或称创造力,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它由个体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创造能力(思维的敏感力、流畅力、灵活力等)、创造人格(好奇心、挑战心、冒险心、独立性、坚韧性、求异性等)等多方面心理因素构成,是主体最本质、最能动的身心力量。教育作为一种创造活动,其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之中。首先,教育的创造性表现在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上。
从教育的目的看,教育是社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创新体系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为目的的系统,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和个性,并使人能够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从而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现代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②并指出教育的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略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③可以说,强调教育的创造性目的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点。从教育的功能看,教育是社会创新的基石。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功能,即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人本功能,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
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道德等的发展,必须依赖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而人的价值的实现又必须通过主体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在主体自觉、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的创造性才能表现出来。教育的两大功能都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创造活动去实现。因为没有人的创造性及创造活动,就没有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不会产生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创新和创造型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④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使他们成为社会创新的主体。因此,教育必须具有创造性。其次,教育的创造性表现在教育的对象和产品———学生(人才)身上。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能动、积极的主体,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巨大的潜能。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拥有巨大的潜能,而创造力又是最有价值的潜在力量。学生的创造性潜在地储存在个体的遗传基因之中,如何将儿童青少年的这种巨大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未来文化的创造者,是具有一定素质和个性的“人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而创造性是人的最根本的本质。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⑤
罗曼•罗兰说:“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活动”。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的一生是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良好的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即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表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从教育对象成长和发展的特点看,始终是一个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创造的过程。作为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外部决定力量的学校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重视人的自我创造,并不断提高人的创造性。
再次,教育的创造性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教育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的心灵互动,是教师不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学生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的过程。教育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的水平。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根据教学的要求和目的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创造性地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手段、技术、途径去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中表现为乐学、善学、能学、自主学习,即有主动性、独立性、自律性、创造性。只有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若缺乏创造性,教学一定是乏味、机械、刻板的,会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师生若充分表现出创造性,教学必定充满活力、欢乐、效率。因此,教育需要创造性,教育应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教育的创造性必须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师生的能动活动中,教育就是一种“新人”的创造活动。然而,如何造就“新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呢?这就呼唤创造性教育。
二、创造性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创造性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水平,又要超前于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创造性教育是教育发展到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的必然趋势,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呼唤,对人的创造性本质的确认。从教育发展历史看,它经历了工具型教育———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的阶段,正迈向创造型教育阶段。古代的工具型教育是以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把儿童青少年培养成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为目的的教育。近代资本主义的教育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就是力量,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教育的基本目的,这是知识型教育。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智能型教育的阶段,教育更加重视人的智能的发展,认为智能是人才的根本素质,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更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和技能水平。而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与知识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信息社会,更加重视创新,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内容,特别要求人应具有创造性。创造活动是人的知识、智力、创造性综合运用的过程。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性教育就必然出现。从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看,各国都开始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更加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许多国家政府首脑还亲自参与制订教育改革计划和政策,他们尤其强调要为国家大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提出“创造力开发是迈向21世纪的保证”,“要培养全球性的、开拓性的创造型人才”。美国于1983年4月发表了《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后来于1989年又发表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提出教育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要实行全面改革。可以说,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二)创造性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传统教育,尤其是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传统的基础教育,不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许多学者、专家都著文说到中美学生的差异,认为中国的学生聪明、勤奋、有礼貌、基础知识扎实、善考试,但是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方面明显不如美国学生。我国的中学生可以在国际各类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而我国的科学家却一次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我们缺乏创造型人才,实际上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密切相关的。也有专家认为,我国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这导致了我们不能培养出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基于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和对新型人才的期盼,我国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使人的整体素质获得提高。人的素质就是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身价值的身心能动力量。它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动态的身心组织系统。创造性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人的素质中最深层、最有价值的能动力量。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因此,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开发学生潜能的创造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和必然选择,也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三、创造性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一)创造性教育是“培养完人”的教育
简单地说,创造性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育。创造性教育是一种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的新型教育模式。从创造性教育的研究历史看,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创造性教育强调不仅要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专门培训,而且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还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它是一种综合教育模式。狭义的创造性教育是指专门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和训练的教育,包括创造思维、创造方法、创造技能、创造精神等方面的培训。我们将从广义去理解创造性教育,并把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而狭义的创造性教育只是这种教育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从教育目的看,创造性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完人”⑦为目的的教育。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智能,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因为创造活动不仅需要人的知识、智力、创造力作基础,而且需要良好的人格作保证。因此,也可以将创造性教育称为“发展整体素质,培养创造人格”的教育模式。在进行创造性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1)处理好创造性发展与知识掌握之间的关系;(2)处理好创造性发展与智力提高之间的关系;(3)处理好创造能力发展与创造人格培养之间的关系;(4)正确认识学生的创造活动与成人创造活动之间的关系;(5)正确认识学生各种类型的思维与创造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创造性教育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即发挥师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主体型人格”,弘扬人的主体精神。而创造性正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人格正是主体型人格的核心。在学校中进行创造性教育,实际上就是实施主体性教育思想。从教育的特点看,创造性教育是人本主义的教育。因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才能实施创造性教育。创造教育的原则主要有:(1)民主性原则。教师要尊重、平等对待、欣赏学生,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2)动力性原则。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启发性原则。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提供机会,启发学生的思维。(4)自主性原则。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会学习。(5)合作性原则。教师要支持学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和创造。(6)创造性原则。教师本人应勇于教改和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在教学活动中求新求异,求真求善求美。从教育的过程看,创造性教育是主体情知互动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不断主动地与教师、同学进行心理互动,交流思想和情感,并且其内部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机能系统也不断地相互作用和协调。正是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的教育目的。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1)运用变式教学,教法有新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供创造学习的气氛,民主、安全、幽默、开放、温暖及支持性是其基本特征。(3)善于创造性运用提问技巧,鼓励学生多提问。(4)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指导学生学习思考。(5)不过早下结论、作判断,鼓励学生的创意,强化学生不平凡的意见。(6)鼓励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自信心和创新精神等。因此,从创造性教育的过程、特点、原则及要求看,它是一种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教育模式,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具体化。
(三)创造性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提高,不仅有赖于学校的系统教育,还需家庭教育的配合及良好社会文化的支持。学生的创造性是在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尤其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下,通过学生积极地活动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施创造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改革旧的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手段、评价方法,更需要转变师生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进行创造性教育的教学活动,还需要良好的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基本途径有:(1)教师要树立创造性教育的思想,掌握并在教学中运用创造性教育的原则。(2)开设创造性训练活动课,给学生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掌握创造性教学的策略,运用创造性教学模式进行学科教学,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4)改革学生的作业及评价方式。作业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评价要具有民主性、开放性、激励性、启发性、总结性。评价内容不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学生的道德、艺术、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人格特点、创造性水平等方面。(5)开展心理辅导,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进行创造活动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6)加强学校管理,优化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7)争取家庭和社区的支持,构建整体的、优良的创造性教育网络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