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心理教育方式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前提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单一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致使学生身心整体素质发育不良。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人,知识面窄,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适应社会环境差,已很难满足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解决的出路是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将提高整体素质的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人的素质结构中包含着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五类基本素质。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一个子系统。完整的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认知品质、情绪、意志、个性倾向性(兴趣、需要、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性格、能力、气质)等多方面因素。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对人的其他素质及人的素质整体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品质直接控制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调节着活动能量的释放,对增进人的生理机能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有重要影响。
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内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主观条件。认知心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内化的方式、过程及效果;情感、兴趣等非认知心理品质则往往成为内化过程中的动力因素。
3.良好的心理素质包含着道德认识、道德体验、道德情感及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因素,只有遵循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及活动的规律,道德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4.人的外在行为受人的多种心理因素而不仅仅是认知水平支配,心理素质对人的整个行为模式以及一生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提高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大学生个性的主要促进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个体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在人的一生发展中也是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观念、态度和经验将对今后的人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青年期是人生的重要探索期,青年为了独立地走向社会生活,要充分考虑、设计未来的生活。他们开始探寻人生的真谛,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开始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如家庭角色、学生角色、青年角色、性别角色和职业角色。他们开始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增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理解。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和新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青年期也是人生的危机期,这一时期的情绪骚动、内心冲突等“动荡不安”的特点十分显著,因而大学生身上较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烦恼、自卑、孤独、忧郁、健忘、嫉妒等。这些障碍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及适应社会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促使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并提高心理免疫能力,帮助他们走向成熟与独立。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手段
青年期也是为成人生活而准备并面向未来的过渡期。青年期面临社会化任务。社会化就是人获得知识、技能等本领,使之成为其社会的比较合格的成员的过程。社会化的意义不在于使个体被动、消极地接受社会的影响,成为一个毫无个性的“标准人”,而在于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个性丰富的人。社会化实质是一种社会与个人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认识到自我,并掌握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角色,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青年期的社会化任务相当广泛,其中重要的有:学习与同龄男女的新的交际;学习男性与女性角色;从父母或其他的成人那里独立地体验情绪;有信心实现经济独立;准备选择职业;作结婚与组织家庭的准备;学习作为一个市民的必要的知识与态度;追求并实现现有社会性质的行为;学习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与伦理体系等。所有这些社会化任务,都从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地与个体的认知心理能力和非认知心理能力(如情感等)有关。从社会化的整体情况看,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其社会化进程和程度;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程度本身又折射出其心理素质的高低。在整个大学阶段,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和场所是大学,因此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承担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但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被简化为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在社会化的很多方面,如发展个性、为未来的生活和社会角色进行心理准备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远远不够。因而从全面促进青年的社会化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必要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所期望达到的某种结果或状态。它对于人们的行动具有导向、激励和规范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施加影响的过程。为了保证该过程能顺利进行,必须建构一个切实可行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总目标。这一目标的制订既要考虑到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的宗旨是:着力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其个性和谐,社会适应性强;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开发潜能,发挥优势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解决大学生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在总目标下,可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提出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如一年级侧重大学教育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性心理等,四年级侧重职业心理教育等。
(二)教育原则
1.系统性原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实施的一种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切实把其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总系统中,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首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纠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视为只针对个别学生的咨询活动,是个别专家、学者的工作。其次,要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建立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育人体制。
2.学生主体性原则。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环境和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所提出的教育措施,应适当高于个体的原有心理水平,并适应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需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不断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教育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新的需要。但教育效果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学生是否受到良好的影响。以学生为主体,即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让他们能够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应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机。
(三)教育内容
在心理素质教育中应遵循“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的素质有不同的特点与内涵。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人的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要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面临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研究21世纪人才需求的特点,并据此确定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概括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创造力的开发。在一个人的能力系统中,创造力是一种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极大地挖掘青年丰富的智力资源,并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不是一项孤立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而是涉及多种心理活动的艰巨复杂的劳动。通过创造活动,大学生可极大地扩展自我认识,增强自觉、自信与自尊,坚定人生的目标。创造教育是健康个性塑造的重要手段。
2.健全个性的培养。大学生健全个性的主要标志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我修养,爱集体、爱劳动、爱护公物,勤学钻研,心胸开阔,独立见解,不以自我为中心,能替他人着想,能够不断地推理和判断,具备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与独立性,意志坚强,具备豁达的胸襟,比较稳定的情绪,富于幽默感,等等。
3.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持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之一。青年期是人一生中的社会交往活动极其活跃的时期。好交往是青年的社会生活特征,这是由青年的身心特点所决定的。青年人精力充沛,情绪饱满,尚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并从社会交往中不断丰富社会生活的内容。
4.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大学阶段处于青年晚期,性生理机能成熟而性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将会出现各种性的困惑甚至产生严重的性危机。青年大学生对恋爱本质、择偶原则与标准、性行为与性道德等问题的认识与评价,将会影响其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因此,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5.自学能力的提高。人类己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提高与改善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但我们的大学生这种能力却十分缺乏,这与我们的传统教育观与学生过去养成的学习态度与习惯有密切关系。大学应改变传统的把学生视为“知识接受器”的育人模式,应大力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增强学习的信心,发现科学知识的内在规律与美学价值,成为真正的思考者与创造者。
(四)教育途径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大致表现为以下的形式或类型:
1.发展性心理教育。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正常的,即使出现问题也属“正常的波动”,但若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就可能发展成严重的问题。例如,新生面临到的适应性问题,毕业生面临到的就业选择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发展性心理教育来解决。在具体实施上,可采取多种方法,包括(1)开设心理教育系列课程;(2)专题性心理健康讲座;(3)心理卫生宣传活动,等等。
2.个别化心理教育。其主要功能是解决少数学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个别化心理教育具有专业性与针对性强的特点。其主要实施的途径包括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与心理热线;其方法常用专业性的心理治疗技术。个别化心理教育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个别化心理教育质量的改善,既可提高心理咨询在学生中的声望和良好的影响,也可发现潜在的严重心理障碍者,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
3.自主性心理教育。学生间的心理教育与帮助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应切实落实大学生是心理教育主体的基本观点。实际上,青年学生间的影响是很大的,应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在具体实施上,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学会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织部分。
三、西南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
我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具体规划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具体实施,并配合学生处与团委的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两年来我们不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已初步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其核心是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该网络系统的主体是学生,因为无论何种教育,其目的总是为了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心理素质教育:
1.举办心理卫生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生理发展已完全成熟,但生理和心理并不是同步发展的。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来说,不论是社会认知、情感成熟方面,还是在自我意识方面,都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存在着许多矛盾。如渴望交往和友谊,但对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感到茫然无措;情绪易激动和变化起伏,但又不知如何正确地调节和疏通。这些都需要学校积极地加以教育和引导。鉴于这样的情况,我校的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举办了多次心理卫生讲座,实践充分证明了讲座的行之有效性。首先,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不适应环境、众多“高手”聚集一堂而比之不及所产生的失落感等,举办了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系列讲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我们还对校女生部、机械学院、经管院及人文学院的女生开展了专门的女性心理讲座,让女生知道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和心理卫生知识,反映甚好。最后,针对大学四年级毕业生面对就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就业指导和就业前心理准备方面的讲座。另外,各种交流会、与老教授的座谈会、聊天沙龙,也给广大同学提供了交流和倾诉的场地,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提高,使心理健康知识得到普及。
2.不断拓宽心理教育手段,积极开展心理图书阅览和性教育活动。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建有自己的书库和阅览室。值班老师经常带领同学们开展书评活动,这不仅提高了同学的修养和素质,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性心理发育已经成熟。他们随着交往的扩大,择友的标准日益清晰;随着大众媒介有关恋爱与性问题的渲染,以及自身生理反应的体验,大学生对恋爱问题、两性问题既敏感又好奇。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容易由此产生各种困惑或心理障碍,其中包括失恋、单相思等恋爱心理障碍。因此,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采取录像与讲座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以免受外界不健康录像的影响。
(二)心理教育和教育研究紧密结合,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结合起来,主张积极预防和治疗相结合。遵循心理咨询规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面对面咨询和电话咨询相结合,个别咨询和集体咨询相结合的多种形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1.对心理基本健康的学生作发展性咨询。有些学生已适应大学生活,对自己基本满意,觉得生活比较充实,虽然平时也有一些烦恼,但能够正确对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充满自信心,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和谐,业余爱好广泛,有一定的自律性,生存能力较强。对于这些心理基本健康的学生,我们主要是进行发展性的咨询,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对一般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者的咨询与治疗。有些同学因学习方法不当,人际交往不良,失恋、单相思,再加上心理调适能力差造成心情压抑、焦虑不安,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有些同学心理障碍的时间较长,甚至从小学开始就有心理问题。进大学后由于陌生的环境,又远离父母,人际关系淡薄,使心理障碍变得尤为突出,已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针对其具体情况,从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心理调适几方面出发,激发学生培养多种兴趣,使课余生活丰富起来,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我们还利用计算机对一些心理障碍严重的学生进行EPQ、16PF等心理测试,使心理咨询工作更加科学和客观,使学生了解真实的自我,正确分析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快地走出心理困惑。
(三)适应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新需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和创造力开发
1.通过大学生心理学会这一社团组织,与学生建立紧密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学会是我校百花齐放的学生社团之花中的一朵奇葩。它在起着沟通学校与学生桥梁作用的同时,在配合学校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心理学会的目的是“使健康者更健康,不健康者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品味”;“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学校这个小舞台上,它既能及时向学校反映同学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随时可以调整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造就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又能够通过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会员与广大同学的密切接触,产生良好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形成和保持优良校风、学风。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着重抓好心理学会的组织建设,使它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抓好心理学会的组织建设,首先要健全其组织机构。心理学会由委员会和会员组成,委员会又由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名和若干名委员组成,委员会中设编辑部、宣传部、外联部、咨询部、学术部、办公室,部室分工明确。其次,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注意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因为对于一个开放性组织,必须要有团结、奋进、积极向上、富有开拓精神和影响力、乐于奉献的领导班子。对干部要进行认真考核和挑选,选勇于负责、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同学进入委员会,真正担负起光荣使命。最后,要努力培养每个会员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紧紧抓住大学生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举办丰富多采的活动,给广大会员提供尽可能多的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天地。
2.加强对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以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而大学生高层次的素质体现在创造素质上,创新是个性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对近700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具有创造倾向的比例相当高,但学生的自评却很低,于是我校从改变旧有观念做起,认为创造力并不只是“大人物”才有的,创造力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亿万年来智力进化的结果,强调学生在多层次上多有创新思维。我们聘请了创造学专家罗成昌老师为心理学会顾问,并为大学生开设了“如何开发创造力”的系列讲座,举办了有关创造力方面的聊天沙龙,还出版了由学生自己撰稿、编辑、排版的“大学生创造力与创造课题研究专刊”。根据创造性素质是最高层次素质的总要求,我们指导学生筹建了大学生创造学会。我校心理学会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学生在踏入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的具体指导下,面向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开展了包括“思想动态及学习情况”、“双休日”、“生活花费情况”、“恋爱观”的系列问卷调查,最后还结集出版。通过两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实效与良好的社会效益。华西都市报、教育导报、中国青年报、四川卫视、四川教育电视台均对我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作了报导。
四、对策建议
1.应转变传统的“专业知识”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基础与前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造就跨世纪综合性创新人才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必备要求。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于转变思想,改变只对有心理疾患的学生才进行心理教育的老观念,树立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新观念,使学生能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学会情绪调适与心理保健,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优化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去,使之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以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及实效性;应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心理教育网络,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发展性教育与个别教育,心理教师专业教育与一般教师业余辅导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学会的主体作用;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大学生素质评估体系。
3.应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可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促进人格的健全与完善。我们认为根据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仍然相当薄弱的现状,现阶段创新教育的开展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大学教育阶段加强普及科学创造学知识十分必要,创造教育要打破创造的神秘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创造可以体现在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教育活动,可以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并使之以全新的观念审视自我,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丰富创造力。这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及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尤为重要。
(2)加强校园创新文化建设。包括优化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和课外教育环境,使学生生活在一个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之中,视创新为生活之必须,学习之必须,健康发展之必须,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