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及价值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育资源在我国通行的定义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3〕笔者以为这一概念实质是将“教育资源”等同于“教育投入”,外延失之过窄。所谓“资源”,据《辞海》解释是“资财的来源”,是一个描述存在的静态性的概念,其外延大于投入。因此,教育资源从字面意义上讲便是,一切可资教育活动所利用的精神和物质存在的总和,也即教育活动“资财”的来源。因此,学校应树立大教育资源的观念,不囿于学校所固有的力量,而应将目光投向整个社区,积极地组织开发社区内一切可资利用的力量服务于学校工作。长期以来,正是由于缺少了这种理念与实践,使我国的学校教育一方面为教育投入的不足所困,另一方面又对大量可供利用的社区教育资源视而不见,致使教育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从学校的角度而言,社区教育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可供学校组织、开发和使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有学者从资源性质的角度,将社区教育资源分为有形资源(人力、物力、信息、组织等)和无形资源(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等)〔4〕。
笔者在借鉴这一分类的基础上,从社区教育资源存在的不同形态将其分为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环境资源。社区文化是“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某一种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5〕,它是一种无形资源,融合于社区生活与发展的各项活动中,为社区成员所共享又制约着其行为和思维的方式;社区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众组织,它以个体人或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群体活动为载体,直接作用于社区某项具体的事务;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山川河流、动植物及博物馆、信息中心等,它以具体事物的形态存在,通过人们的有效使用和开发丰富社区生活,促进社区各项事务的发展。学校和学生作为社区中的组织和个体,一方面要受到社区内的文化、其他的个体与组织及物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经过学校的有效组织而使其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师资、场地设备的重要补充和学校管理的支持力量,有计划地作用于学校的各项工作。笔者以为,后一方面更为重要,它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也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在学生发展上起主导作用的主要优势,因此笔者在此特别突出“社区教育资源”这一概念,希望人们能正视并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组织和开发这一资源。
二、教学与管理———社区教育资源组织与开发的两个维度
学校工作的改善主要表现在教学与管理两个方面,其中教学的改善,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更适应学生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它主要体现在课程开发上,另一方面是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包括师资力量及教学场地设备的建设;学校管理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学校决策日益走向科学化、民主化。
(一)社区教育资源对学校教学的改善———校本课程开发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由中央到地方的“研究—开发—推广”的课程模式,课程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处于课程开发的中央,而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社区等则处于边缘。然而,随着英美等国20世纪六十到七八十年代的课程开发集权化的“新课程运动”的革而不新,使人们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发现了这一课程模式的一个严重缺点,即它忽视了社区具体的特点和要求,也否定和闲置了社区文化、人力及物质环境等资源对课程开发的价值和限制作用,使学校课程显得单调与缺乏灵活性,降低了课程开发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实际效果。因此,七八十年代以来,非集权的课程开发模式进一步受到重视,总体上要求更多的人参与课程决策;在考虑教育的目的和追求时应意识社区、学校、学生个体的特定需要等。〔6〕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兴起的校本课程开发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它是立足于学生及其所在社区的特点与发展需求,以独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由家长、教师、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上,它要求更多地关注学校及其所在社区的一些具体特点,并有效地将社区文化、物质环境等方面的特点组织进课程和教学中,在课程开发的力量上,它强调学校教师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参与,力图使学校的课程更丰富、灵活。但由于受到传统上封闭、垂直的教育和课程体制影响,学校和教师们惯于服从自上而下的课程安排,长于依据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组织教学,因此,对于当前扑面而来的校本课程,他们在具体教学组织上也需要得到社区力量的支持,在一些情况下,教师有必要将讲台让给地方官员、社区的园艺师、民间故事大王或是一位木匠或农民等。同样,传统上将教学囿于学校的作法显然也已无法满足日益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的挑战,因此,必须使一些教学活动在社区进行,如纽约东哈莱姆学区的学校那样,保证学生们每周有一上午的时间在社区的某一个机构学习,〔7〕这是对社区内的设备与场地的有效利用。
(二)监督、评价与建议———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方式
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等国已开展了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多项研究,内容涉及学校行政分散管理、社区压力、社区参与及社区控制等,〔8〕而我国则仍是教委管学校、学校管老师的垂直式、封闭式的管理,这不仅是导致学校陷入决策误区的重要根源,而且也与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格格不入:其一,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不少人视学校教育为一种产业,因此,家长便是最大的投资人,他们完全有权过问并促使学校管理的科学化,以保证其所得到的服务的质量;其二,根据汉娜•阿伦特的哲学理论,学校属于公共领域的范畴,其价值特点是公正,〔8〕但很显然,任何一个封闭和垂直的管理系统都必将导致集权,而集权则很难实现公正。社区参与学校管理不同于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决策集团的直接指令性管理,而主要体现为一种间接的建议、监督和评价。根据欧美等国的经验,学校为了在管理上得到社区的认可和支持,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其一,学校管理体制上必须为社区人士了解学校提供足够的便利条件,如东哈莱姆区的学校通过邀请社区和家长代表参加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这是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前提;其二,研究与认识社区应纳入学校日常管理的范畴,这是学校更好地立足于社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工作的前提,早在20世纪初波士顿等城市的学校已有了专门的“学校社会工作者”,他们的责任是研究社区、家长等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协助处理学校—社区关系,以最充分地利用一切资源服务于学生发展;〔9〕其三,以学校为中心建立有效的社区群众组织,它既是学校工作的智囊团,又能形成有力的社区压力以监督学校的工作,为社区成员参加学校管理提供基本的组织保障。在这方面美国早在19世纪成立的家长—教师联谊会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9〕
三、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对学校教育改善的价值———一种教育社会学分析
(一)学校教育走向民主的重要动力
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当前,关于教育机会不均等有两种存在形式:显性不均等与隐性不均等。前者主要表现为对于不同家庭经济条件、民族、种族、性别儿童的入学机会和条件的限制,这一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由于各国政府的不懈努力而日益改善;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在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教师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偏见而导致的,大量学校“边缘儿”的存在及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社区的独特的文化被主流文化所冲击甚至被抹杀。当前,学校教育中隐性的不民主问题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以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便是积极地组织社区人士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和监督,促使学校和教师不断地改进工作,实现学校教学与决策公正;同时,学校应该与社区人士共同努力,组织和开发社区的文化资源,使其能实现与学校课程的有效结合,使社区文化得以良好的保存和发展。
(二)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变迁的过程。〔8〕对学生个体而言,社会是个抽象的存在,而社区才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因此,学生个体的社会化首先应是认识社区,学会在社区中生活的过程。但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是封闭的“象牙塔”,学生往往只是从课堂和书本中获得一些关于社会抽象的、笼统的、一般的经验,而对其生存的社区的状况知之甚少,这便导致两种结果:其一,学生缺少了对真实的社区事务基本的评价和参与能力,影响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其二,有时甚至会出现因课堂所学与社区实际相悖,又得不到良好的解释而使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出现混乱和困惑。笔者曾听到一位来自云南农村的教师讲过一件事情:在当地的中小学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长篇累牍地讲淡水资源如何缺乏,进而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但学生们则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泉水叮咚的地区,不但水资源丰富而且也无法做到节约用水。可见,完全脱离社区实际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社会认识的偏见与傲慢,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地组织和利用社区的人才、物质环境与文化的优势,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区、理解社会,增强其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接纳与判断的能力,培养对社区的认同与归属感。
(三)促进学习化社区的形成
学习化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力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而创建的新型社区。〔4〕可见,学习化社区着眼于社区成员的教育及社区生活、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学校组织和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着眼点———改善学校教育、促进学校发展有一定的区别,但后者是实现前者目标的重要支持系统。首先,学校作为社区的文化与教育工作的中心和前沿,它积极组织广大社区成员参与,必将在社区形成关心教育、关注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而这是学习化社区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基础;其次,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教育组织的建立,以及其对于社区内人力、文化及物质资源的积极组织则构成了学习化社区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组织保障。因此,在当前学习化社区的设计与建构中应将学校对社区教育资源的组织利用视为重要的动力。
(四)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环境支持
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各国教育的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首先需要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创新。但笔者以为,当前我国封闭的学校教育体系必将成为实现教育创新的严重障碍,因为,其一,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的认识,知识与信息的丰富与流动程度总体上是与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一个集体的创造力成正比的,任何形式上的封闭与缺少交流必将导致内容上的贫乏与僵化;其二,学校的封闭性必然导致其缺少社会监督、评价与建议,而成为违背教育的原有之义,为追逐功利(显性为升学率,隐性为教师、领导的收入和职位)而放弃一切的工具,很显然,在这种改革与提高的动力缺失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学校教育创新。因此,为了大量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必须积极开发社区教育资源,营造一个教育创新的有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