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旅游教育职业化发展路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与旅游业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
高等旅游教育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培养的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不容忽视。虽然办学主体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改革步伐不大,校企联合、校际联合、国际联合等不够,故而也表现在培养目标、教学安排和就业推荐上缺乏针对性,同时也不利于与国际接轨。不少旅游院校仍存在着关起门来办学的现象,与行业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等联系很少,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尚未真正形成像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那样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并在业内受到普遍认可的品牌学校。另一方面,虽然学生已基本接受了要从基层做起、积累实际经验的观念,但就业时仍不愿意选择一线服务岗位,即使已进入旅游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也存在着频繁跳槽现象,除了企业方面的原因外,从学生角度分析,主要应是社会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因受我国传统文化对服务工作的轻视甚至鄙视,加之“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等)。因而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必须根据不断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定位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职业化、高技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同时,如何使旅游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确立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应成为各旅游高校教书育人的一大课题。
2•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差
我国现行的高等旅游教育仍沿袭“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学校没有实习场所,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条件,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低,也导致了学生与行业接轨较为困难,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一些旅游院校仅挑出几门技能训练课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其他一些专业课程基本是纸上谈兵,且多数院校都将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年,实践知识的欠缺使得学生对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也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各专业实习计划也没有比较规范的要求,并常常受到条件限制难以按计划进行。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不到开发,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当然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要求,往往造成了毕业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社会适应性差。
3•办学思路雷同,各校缺乏特色
由于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受利益驱动,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目前可谓遍地开花,全国已有几百所高校开设了旅游学院、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然而各校专业多有重复,口径狭窄,办学目标不够明晰,人才培养方向模糊,模式单一。例如很多高校都提出培养复合型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而在围绕目标落实上,具体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各校基本雷同,大多以国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为依据,各校几乎都生搬硬套了旅游管理专业同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我国旅游院校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已初现端倪,但真正有实力、有品牌和办学特色鲜明的院校尚未出现。另外,据一些专家及有关方面调查,现在最受旅游企业欢迎而且需求量最大的是大专(高职)层次的旅游毕业生,相对来说,他们的职业思想稳定,职业期望适当,对企业管理制度有较强的理解力,更愿意从基层做起。尽管旅游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如专科,但受整个教育层次攀升思想的影响,许多以前只开展旅游专科教育的院校都升格为旅游本科教育或仍在作专升本的努力。当然,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是十分必要的,但若超过一定的限度,从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要求看,往往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更大浪费。
4•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
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我国旅游教育中存在着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的倾向,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各高校旅游专业一般都是按照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的,实践已证明把旅游高等教育局限于旅游管理的专业设置是存在片面性的。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旅游专业是根据学校本身的性质和原有专业的特长,而不是根据企业和学生就业的需要进行设置,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也带来了各院校旅游专业设置操作上的困难、盲目与混乱。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要求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旅游专业脱胎于地理、历史、经济、外语、中文等传统学科,往往受制于老学科、老教材、老教法,尤其是摆脱不了老的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因而旅游专业往往缺乏应有的特色。“因人设课”现象较多,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学生理论型、基础型知识偏多,实践型、应用型知识偏少,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5•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
师资是高等旅游教育的根本保证。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产业,需要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虽然表面看来各高校旅游专业教师人数不少,但大多为“半路出家”,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在对旅游的认识及实践上都与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实际存在相当的差距。专业教师动手能力不强是普遍现象,他们当中很多是从“校门”直接到“校门”,虽然有较高的学历层次,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弱。一些教师通过多年的刻苦钻研,虽然掌握了较丰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大多没有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实践经历,特别像旅行社、酒店管理等专业具有很强的实务性,缺乏现场经验,在教学中难免会“就书本讲书本”,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也很难做好学生实训实习的指导工作。再加上由于各旅游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短缺现象,教师们也没有时间投入到行业实践中,造成了旅游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
二、高等旅游教育职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高等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关联度高,是带有鲜明职业色彩的专业教育,产业需求应是办学的依据、动力和出发点之一,职业化导向下的旅游人才培养,应是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也表明高等教育日益普通化、基础化与职业化,专业教育一方面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益融合。高等旅游教育既是高层次的,又是应用性的,在确立培养方向和目标时,要在坚持旅游教育与旅游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在重视理论体系学习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随着就业观念、人才供需和企业用人的变化,职业道德、职业养成类的课程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予以安排,给予高度重视,应将学生的学习观念从“通过课程”转到形成某种能力技能方向上来,“社会承认的是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学过什么。”高等旅游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生存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旅游业对人才素质有其特殊要求: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强,注意仪容仪表,说话文明礼貌,待人热情,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等。实践证明,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的学生,才能够有条件在旅游企业中充分施展才能。
2•推行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
随着我国成为WTO成员国,许多职业的就业标准开始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制,是一项国际通行的体现职业准入和资格认可的一种制度,就像没有驾照不能开车,专业的资格认证不但可以直接证明持证者的学识与能力,而各国之间开展的职业资格互认更使其成为国际执业的通行证,例如国际酒店会议经理(InternationalHotelConventionManager)和国际会议经理(InternationalConventionManager)都是国际职业经理人(TheInternationalProfessionalManagersAssociation,IPMA)的一种,通过考试,可以获得由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经理人协会颁发的具有广泛国际认可性及专业权威性的IPMA资格证书。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已把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有效促进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英国于1986年起着手规范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确定了以知识水平、实际技能为核心的五级职业资格体系(NVQ),在此基础上还制定了各种文凭和证书课程标准;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韩国等也出台了全国职业技能标准。目前,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还缺乏能得到国际公认的质量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因而必须改变重视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建立新的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相应的教育质量认证和管理制度,以促进旅游人才培养的职业化进程。
3•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实训基地
教育供给必须满足产业需求,只有与产业实践相关联,高等旅游教育才有根基。脱离产业需求,高等旅游教育就是空中楼阁,因而高等旅游教育应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不应仅仅以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程,而要有机地贯穿于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同时,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动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学习主动性。美国的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都要求学生社会实践为1000小时,除此以外,学院规定的实习为300~500小时。而在瑞士、法国等国的旅游院校中,理论与实践课各占一半,实习不只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大部分实践是在一些联合饭店里,要求学生实习后写出实习报告,指出该饭店经营过程中的优缺点及改进的对策。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各旅游院校应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训基地供师生进行模拟教学、操作练习和实践。所谓实训基地,是指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旅游院校的实训基地,指旅游院校围绕着旅游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校内为配合专业教学而设立的各种专业实训室,如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等)和校外实训基地(由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满足顶岗实训需要的实习岗位)等两大类。
4•推进校企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
纵观国外的一些旅游企业,特别是饭店业纷纷与高校联合,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或学校,如以美国希尔顿饭店管理集团为例,该公司与休斯顿大学合作举办了希尔顿饭店管理学院;假日饭店公司早在1968年就在总部所在地孟菲斯建立了“假日旅馆大学”,为假日集团培养了大批高级管理人员;瑞士旅游教育主要为饭店教育,它传承了欧洲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注重实践,“前店后校”,店校合一,是瑞士办校的一大特点,由瑞士饭店协会(SHA)创立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楼实际上就是一座饭店,学院设有可供实习与就餐的5个餐厅和9个厨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一定比例的理论课学习后,就在饭店内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依托行业办专业,改革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办学体制,应积极推进校企联合,通过合作办学、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加强交流与合作,定期商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旅游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企业和院校人员相互兼职,通过聘请旅游业界资深的总经理、董事长、总裁和一些旅游理论研究者为兼职教师,既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又可以弥补目前旅游院校专业师资的不足,使校企优势互补,实现“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以研带产、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
5•培养和训练“双师型”专业教师
保证旅游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是高质量的师资。2002年年初,国家旅游局首次制定下发的《中国旅游业“十五”人才规划纲要》,明确“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人才开发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立一支高质量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师资队伍。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和推进,必然要求从事高等旅游教育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这是实现旅游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当然,教学方法也应从传统的讲授为主转向案例分析、专题研讨、操作训练、多媒体教学、游戏、角色扮演等相结合多样化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发展,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提高技能转向潜能开发、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设计等相结合发展,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讨论一些热点和现实问题,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目前我国旅游高校的办学模式,一种是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模式(“宽口径、厚基础、重潜力”),另一种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重专业、重应用、重能力”)。对于广大的旅游企业而言,需求最多的还是后者。根据本校的性质、层次及办学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是各高校旅游专业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过宽的专业设置和过高的培养目标必然会导致学生的目标不明确,专业不突出,专业思想不稳定;同时,因不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意识,即使被有关旅游企业录用,也难免因“眼高手低”得不到重视,而感到压抑并最终流失。高等旅游教育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职业意识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相对广泛的专业知识和较为扎实的岗位技能的人,即运用职业导向培养学生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地学习、得心应手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