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政治教育制约因素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重视不够
勿庸讳言,多数高校领导思想上和行动上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然而,并非所有高等院校都是如此,据我们对湖南省5所高校的500名教师进行调查,在回收的345份有效问卷中,只有44%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育人工作的首位”;51%左右的教师则认为“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口头上重视,行动上重视不够”;5%的教师认为“学校个别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并有口头上诽谤,行动上抵制”。的确,在不少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只停留在文件上、口号上,学校领导者实际上并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也未采取有效措施。其主要表现:
一是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精力主要放在专业教学方面,对于“两课”教学,一年甚至于两年都难得专题研究一次,更谈不上参与“两课”教研活动和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了,遇到汇报“两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时,就讲几句客套话,表示一下“重视”的态度,这种敷衍塞责的做法怎能指导好“两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二是分管“两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校(院)领导,主要精力放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两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不问或者很少过问的态度,对“两课”教学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原则上肯定和支持,但涉及到经费等具体问题时就表示为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适当经费支撑的“两课”教改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是校(院)领导对“两课”教师地位重视不够,有的院校的“两课”教师在业务培训、课题立项、资料设备、工作量计算、定岗聘岗等方面,均享受不到专业课教师的待遇,“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地位得不到尊重、利益得不到保证、业务得不到提高的情况下,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率就难以保证。
四是有的高校“两课”课堂大得惊人,300-500人的课堂比比皆是,教师态势语言得不到发挥,师生缺乏交流,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均难以落到实处,教学效果不理想就不言而喻了。
五是有的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领导存在着“五重五轻”的办学指导思想,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业务,轻思想;重考试,轻素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属于基础课的、对提高学生素质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得不到重视。在他们看来,业务是硬指标,思想政治素质是软指标,于是,在评定教职工职称、聘任教职工岗位时,主要考核其教学、科研优劣状况,很少有人真正把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状况作为考核依据之一。
六是极少数高校领导认为“两课”是软指标,可有可无,甚至想将其砍掉,只是碍于中央领导和上级主管领导重视不敢砍而已,因而在部分院校中出现对“两课”教学砍课程、压课时、减投资、卡编制等现象就不足为怪了。我们回收的教师问卷中,有50.43%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当“两课”教师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不过硬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在高等院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天职,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同样有着服务育人的职责,其自身素质的高低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优劣紧密相关。“用崇高的理想激励自己,用高尚的道德规范自己,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用严明的组织纪律约束自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诚然,高校大多数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但是,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表现出与教书育人天职不相适应的弱点,具体表现在:
1.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作为人民教师,应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党爱国之情,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较强的政治鉴别力。但是,一些教师与此要求尚存距离。他们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不仅敷衍了事,甚至于自觉不自觉地误导学生,弱化了教育效果。
2.价值取向有些倾斜。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政策鼓励人们谋利,舆论又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二者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谋整体之利,本身就体现着无私奉献,谋个体之利,也与奉献存在相容性,关键是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胆地谋利,在谋利的过程中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目前,高校教师并非都正确地处理好了谋利与奉献的关系,部分教师的价值取向转向世俗功利,奉献敬业精神下滑。据调查结果显示:51.9%的教师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道德观念是“实用主义”,18.5%左右的教师认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是“重利轻义”和“金钱至上”。由于价值取向有些倾斜,一些教师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一切以唯我作为出发点和衡量个人行为的标准,对己有利的事就做,于己不利的事就绕开。这些教师重索取轻奉献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中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现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3.师德魅力有所削弱。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对教师职业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和向往,人们盛誉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往往与“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美妙的言行联系在一起。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学生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字迹等。而调查所知,59.7%的教师评价“周围老师道德水准一般”。的确,高校中确实有一些师德欠佳的教师,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答疑不耐心,批改作业不仔细,科研不积极,考试不把关,说话盛气凌人,发表政见不负责任,分析、阐释问题无深度、无力度,打牌赌博时伴自身。其言行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可避免地产生着负面影响,制约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整体发挥。
三、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1.思想政治教育“过时论”。高校部分学生误将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革命战争年代鼓舞人们冲锋陷阵的理论,因而错误地认为,在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已无用武之地。于是在思想上抵制,行动上消极应付,表现为学习“两课”无精打采,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屑一顾,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试前几天死记硬背地强记一些内容,以应付必须通过的考试。
2.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在经济尚不发达、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中国,国民大众对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是从生存的角度、经济的角度去理解,忽视教育的非功利性意义和价值,教育往往被当作一种改善人的物质生存状况的投资行为。接受实用性强、见效快的教育,容易找到自身的社会角色,人才实用也成了多数用人单位的主要择人标准,有学生回味择业感受时曾措辞尖锐地说:“应聘时,用人单位不会问我哲学考几分,政治经济学考几分,而是问我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考查我对企业的忠诚程度、合作精神以及非专业的综合素质。”在这种偏颇理解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情势下,注重实用,弱化政治已成了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心态。
3.思想政治教育“失信论”。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现实矛盾问题上存在困惑。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正确处理谋利与奉献的关系;要遵纪守法,见义轻利;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探索创新,勇攀高峰;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等。另一方面,在社会现实中,一些接受过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正在担当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党政领导干部,他们往往在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道貌岸然,而自己的行为却与之大相径庭。他们口口声声要求别人实事求是,自己却热衷于搞假、大、空,醉心于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他们装腔作势地表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际上既不关心群众疾苦,也不倾听群众呼声,倒是能“密切联系领导”;他们倡导别人无私奉献,自己却腐败不堪,大搞以权谋私、钱权交易和钱色交易等等。虽然他们只占党政干部中的少数,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青年学生由于对此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自然容易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失信论”,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和抵触。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实针对性不佳,缺乏时代感
以“两课”教育内容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要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进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和文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进行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教育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紧跟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注重时效性。但是,在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形很突出,其具体表现在:
1.“两课”教材内容滞后,缺乏时代感。“两课”新方案实施之前,教材体系并不规范,教材版本五花八门,教材内容东拼西凑,一种版本连用5-6年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教材根本没有把近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处于学科前沿的新理论、新观点以及党中央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编入其中,往往使受教育者产生教材老调重弹之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近几年由于国家教育部规定“两课”要使用统编新版教材,情况有所改观,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不令人乐观。
2.授课内容生搬硬套,缺乏针对性。在“两课”教育教学中,部分教师的“唯书”现象屡见不鲜,他们“不是引导人们把理论当作行动的指南,而是把它当成教条,死记硬背”。既不注重通过调查研究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也不善长理论联系实际,更没考虑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上课照本宣科,夸夸其谈,喜欢从概念到概念的罗列,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推理,无视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陶醉于自我解说之中。这些空对空的理论,使学生感到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悬空之物,自然不能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果是台上教师讲得振振有词,台下学生却无动于衷,这种唯书的行为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扩散和思想的创新,妨碍着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
3.教育内容疏离实践,缺乏实践性。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实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和环节。因此,教育者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注重在实践中训练、培养、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然而,有的高校由于对实践作用认识不够,加上经费和师资力量紧张,不同程度地忽视或疏离了实践教育环节,削弱了实践教育内容,没有或者很少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考察、业务实践、生产劳动、社区活动等,学生难以从实践层面上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难以通过实践途径去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难以借助实践与他人的交往,把对科学理论的认识逐步转化为自己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自觉地选择符合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能力,大大影响了个人道德的社会化,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培养。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艺术性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是否遵循正确的方针和原则,而且与是否掌握和运用了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紧密相关。“方法得当、艺术高明,就会事半功倍;方法不科学,艺术不高明,就会事倍功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少专家学者探索和总结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艺术,这些方法和艺术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未必都是精当的,即使是完美无缺的,实施过程中也未必是生动有效的。纵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艺术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不够。不少高校无视大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仅仅采用理论教育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寓教于乐的好方式,形式显得单一、呆板,生动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们对此也生厌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自然受到限制。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情感艺术结合不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寓理于情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情才能达理,入情才能入理,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脱离情感的单纯灌输是难以奏效的。据我们了解,高校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工作投入不够、工作经验不足和水平有限,不注重“勤于知情”、“敏于动情”、“巧于融情”、“善于用情”、“精于导情”,说话平平淡淡,缺乏深情并茂、抑扬顿挫,感召力不强;亲和力不够,以致与教育对象难得产生思想感情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共鸣,寓情于理、通情达理的教育效果就难以实现。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不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笔授,如上课、作报告、个别谈话、参观访问等,这些手段理论性较强,形象感较弱。诚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些手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容抹煞的,但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手段如果不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就无法跟上时展的潮流。形势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采用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以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较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据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在同样的时间里,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把视听结合起来记忆起来的内容可达65%。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高校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然而,部分高校仍然行动缓慢,部分“两课”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茫然不知或知之甚少,对多媒体设备不会使用或不熟练,教育的空间没有得到充分拓展,使得作为认知主体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仍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和积极性设有得到充分发挥,教育效果必然弱于多种感观同时感知的效果。当然,另一种现象也是应该避免的,即少数高校在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时走到另一个极端,疏离或舍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动摇或忽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或在上课时较多地演示课件,少有教师讲解的时间;或以多媒体课件播放完全代替教师上课,以致减少或忽略了师生的交流,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的思考和理解,形式上热热闹闹,却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