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新生教育对策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把握好新生教育的“四个一”
适应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大学生活适应亦是如此。大学新生教育从时间上说,应抓住“四个一”,即入学后的“第一周、第一个月、第一学期、第一学年”,将教育内容合理分解到各个时间段内进行。有些教育内容如学籍管理教育、校史校情教育乃至一些行为规范教育可以在入学后一周或一个月内实施完成,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活设计教育等需要一个长期而持续的实施过程。对学习困难生的一项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出现“挂科”是在大一下学期。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总体上还处于新鲜、兴奋阶段,到了大一下学期,新鲜劲头过后,常常更容易出现自我松懈和迷惘,此时预防性或处置性的干预更为重要。新生教育应当把握好四个时间段并贯穿于大一整个学年。
二、明确新生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新生教育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解决好“过渡”问题;二是为本科学习的全过程打好扎实基础,解决好“奠基”问题。通常,大一上学期主要完成过渡任务,同时开展奠基工作。大一下学期继续完成过渡任务,但主要进行奠基工作,为后续衔接作准备(胡东成,2002)。新生教育在抓好校史校情、学籍管理、行为规范等常规教育内容之外,要强化学习引导、心理健康、专业认识和学涯、生涯规划教育。根据调查,新生入学后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在学习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加强学习方法引导、教会时间管理以及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应是新生教育的重点内容。另外,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大一快结束时仍然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或职业生涯缺乏目标与规划。这与学涯、生涯规划教育以及专业教育密切相关,不是开展1-2次讲座就能解决的。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要引导学生不断关注并回答“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专业是什么”的问题,要制定系列教育计划进行重点引导。
三、采取有效教育形式与举措
1.开好第一次班会。实施学分制后,班级的概念虽逐步有所淡化,但在目前,高校仍然是以班级作为基本的学生管理单位。如何让新生在新的环境和组织中尽快找到归属感,形成集体凝聚力,在入学的第一周,开好第一次班会很关键。第一次班会的目的应该是通过面对面直接沟通,促进班级成员相识,建立互信,初步形成亲密与关怀的气氛,为个人和班级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可以采用“你和我”为主题,组织一次班级团体辅导活动,通过“微笑握手”、“知你识我”、“滚雪球”、“地缘探秘”、“乐趣分享”等心理游戏营造融洽的团体氛围,促进成员互动,增进彼此相识,并通过人际沟通加强相似性吸引,然后透过纸笔练习“进入大学,我最高兴的是……我最担心的是……我最期待的是………”,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初步交流大学生活规划,最后在“相亲相爱一家人”、“我和你”、“我是明星”等歌曲声中结束活动[1]。第一次班会可以由辅导员和心理教师共同组织,也可以由经过培训的辅导员单独组织。
2.树立身边的榜样。榜样具有示范效应,与社会上成功的励志榜样相比,身边的榜样更有可比性、可复制性,故更具影响力和辐射性。对大学新生而言,高年级学生的经验与言行对其有着极大影响。因此,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发现学生中的勤勉者、优秀者,让他们与新生进行交流与传承,不失为一个有效做法。笔者所在高校近年来每年均开展“润泽菁英”系列活动,邀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讲述并记录下他们独到的心路历程和求学体会,与新生分享大学生活的成功与失败、付出与收获,取得了很好成效。在与身边的榜样交流过程中,新生们获得了大学生活各个方面的启迪。
3.推广品读文化。调查发现,有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学习动力,这与长期的应试教育和缺乏大学生活目标有关。如何引领大学新生爱上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走向阅读。可以倡导新生以6-12人左右组成读书小组,推荐阅读中外经典、当代大师著作。读书小组要定期进行讨论,在班级、二级学院和学校层面都可以举办读书报告会,进行读书成果展示。在大学教育中,我们强调学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大学新生的阅读引导与高校的通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强思辨能力,使学生“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正确把握学习的动机和方向。
4.实施“守护神”计划。目前,多数高校在学生管理上采用的是专任辅导员制,一般一个辅导员要带多个班级200多名学生。辅导员大多很年轻,经历和阅历不足,难以完全胜任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调查发现,辅导员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包括学涯、生涯规划上所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任课教师才是学生了解学科与专业的主要途径。在新生教育实施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他山之石”。台湾的许多高校把大一新生视作“新鲜人”,每15~20名左右的新生配备一名“守护神”老师。“守护神”老师全部由专任教师或资深管理人员担任。他们通过聚会、座谈、聊天、组织参观、比赛等各种形式定期与被守护的新生联系交流,关怀和协助大一新鲜人适应大学生活,探索未来生涯与专业发展,所做工作纳入教师服务成绩考核。这种针对大一新生设置的“守护神计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导师制”,是非常好的新生教育实施机制。它让广大教师参与新生教育全过程,同时避免了新生教育实施“大一统”的不足,使之趋向个性、细致而专业的服务。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新生适应问题属于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与研究的范畴。根据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遍开设对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作用明显。因此要加大有关心理课程开设力度,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就全校和分院系新生整体身心困扰的描述统计、高困扰项目和男女困扰比较等,呈现翔实的心理调查报告,为学生自我了解、导师辅导、高关怀学生追踪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参考;加强对新生中一些特殊群体的心理关注与疏导,包括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测查出的高困扰学生等,根据情况开设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或心理讲座,改变他们的认知观念,并进行学习、交往、做事等具体行为训练,帮助这些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另外,近年来大学生因网络成瘾导致学业荒废、心理迷失的现象屡屡发生。在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特设“网络心理”教育专题,引导新生科学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调节和掌控网络学习,预防陷入虚拟世界导致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
6.倡导阳光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发现,习惯性运动促进生理系统的改善,帮助身体恢复平衡状态,其心理学效果包括:提高自尊、提高自信和效率、提高机警性及感知与信息处理能力、增加被他人接受的感知力、降低沮丧和焦虑的感觉、降低对压力和紧张的敏感度[2]。大学新生面临着环境变化和角色要求的诸多压力与挑战,参加体育锻炼不失为帮助自我减压的良好方式。然而,调查发现,大学新生课余安排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很小,这种状况值得关注和改变。要努力倡导新生参加多种形式的阳光体育运动,引导他们体会运动促进身心健康的良好感受,加大对体育活动质量和参与程度的监督,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帮助新生养成运动习惯,有效促进大学生活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