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技能人才教育困境及超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技能人才教育困境及超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技能人才教育困境及超越

一、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共同特点

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由职业教育来承担和实现,在培养目标上充分体现职业发展性,教育功能上充分体现社会适应性,人才成长通道上充分体现终身教育性。

1.在培养目标上,强调适应就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开发。职业能力即完成职业岗位整体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开发就是让个体获得未来职业生涯中需要的综合能力。德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相当重视职业能力开发,注重教授学生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强调系统基础理论、基于专业知识开发综合能力的多维能力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被确定下来,并逐步成为世界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共同目标⋯。澳大利亚则以就业为目标,基于行业需要的迅速反应进行任务或工作特定化的就业培训,强调职业技能和当前工作任务的匹配。培训包体系是其职业教育的依据,用于认证和评估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技能标准与准入资格。相比之下,英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是立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开发,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这一中介实现教育与工作的对接。

2.在功能使命上,强调适应社会产业与劳动力的双转移。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促使社会职业岗位与劳动力结构的动态发展,同时对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和布局也提出新的要求。事实上,“高技能”总是随技术进步而逐步提升,高技能人才也总是与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然要适应产业与劳动力的双转移。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直接导致了西方国家就业市场危机和失业人口剧增,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职业院校,正是在自觉适应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解决劳动力的转岗、就业等问题中逐步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比如:美国社区学院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中实现了“就业”与“升学”的双重功能;德国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成功地适应了企业发展和劳动者个人发展的双重需要。此外,英国的高级技术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等,都是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中,帮助劳动者获得了新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3.在成长通道上,具备适应终身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支撑。人的职业能力开发贯穿一生的各个阶段,面对技术更新加速而引发的职业变更,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教育与职业培训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延伸职业教育体系并以终身教育体系作支撑和保障。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历了规模扩张、就业主导、生涯教育等阶段之后,顺应人的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终身教育需要,构建了终身教育体系,并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机融合。21世纪以来,美国职业教育被生涯教育与技术教育所取代,职业教育着眼于个体生涯和终身发展需要,追求“终身学习”与“更好就业”两大目标,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文凭并行并重,以及各类教育相互沟通的制度。英国于1986年在全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相沟通,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并可以相互转换;20世纪90年代初,又把一批技术学院改名为大学并与传统大学并列,使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互相融合。法国致力于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开辟高职教育与各类教育沟通衔接的渠道。

二、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需要与诉求

1.创新型经济的加快发展,挑战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I毋庸置疑,创新型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还取决于是否拥有熟练操作和使用先进技术装备的高技能人才。但足,以创新为特征的技术经济的发展,无疑使高技能人才的新知识学习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中,高技能人才能否适应行业产业及相应职业领域的新变化,不仅要看其知识结构是否完善,专业理论是否够用,还要看是否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对技术的应用及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高技能人才不但有熟练的职业技能,有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要有适应职业岗位结构演化的发展能力。

2.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挑战高技能人才的岗位适应性。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势必要求劳动力结构也作出相应调整,而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素。高技能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即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在工作实践中能够独立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在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中,由于产品和工艺装备日益精确和复杂,~线【人智力技能要求更高,不但要求具备足够的技术理论基础、较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生产必需的多种技能,还要求具有较强的技术岗位适应性,既适应当前岗位又适应未来转岗需求。而且,随着新兴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以及设备更新,企业大量需要既能组织和管理基层单位生产,又有⋯定理论水平和适应新岗位、学习新技术能力的更高级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能否适应这些变化,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足够的新知识、新技能的更新能力,新思维、新方法的建构能力,以及现代职业标准所要求的自主学习与持续发展能力

3.劳动力就业结构矛盾,挑战高技能人才的就、能力。社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使得社会职业结构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必须更换岗位甚至改变技能领域,随之也必须具有适应岗位迁移和就业方式不断变化的就业能力——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并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国内过去一段时期的“技T荒”警示我们,由=F高等职业教育忽视劳动者的职业生涯教育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所以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许多企业进行技术革新,高技能人才因为不能掌握新技术而失业,同时业也招不到能够运用新技术的人才,这样就引发l『劳动力就业结构矛盾。从技术更新速度和劳动学习进度看,高技能人才只有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技术知识,能够选用与综合多个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其关注点应该从初始就业转向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开发与职业生涯发展,应该培养学生适应不断改变的职业岗位和技术岗位、生产方式和工作环境,以顺利实现未来职业和岗位转换。

4.终身教育:高技能人才提升职业能力的理性诉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代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分别已有五百多个和四百多个专、11i领域,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职业岗位的变化周期越来越短,人在一生中要多次转岗或重新上岗。与之相对应,一个人已获得的职、J技能不可能终身受用,也不可能通过一次性教育就获得未来职业活动中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来满足不同阶段的职业活动要求,即需要终身学习(教育)。按照人力资本理论,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须通过适应多变的工作场所而获得基本丁作技能,其职业能力的养成伴随着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和培训,包括专业新知识的不断获得和职业技能的不断改善。终身教育的宗旨是使人在价值观念、科技知识一E作生活能力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变化并与之保持同步,终身学习(教育)无疑已经成为高技能人才提升职业能力的理性诉求。

三、我国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终身教育困境

1.职教理念存在能力本位与发展本位的博弃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逐步溺盖当前就业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更加强调适应岗位不断变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理念逐步呈现“发展本位”特点,即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终身职业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强调“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为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然而在能力培养卜_一味强调操作技能与行动导向,缺少对职业生涯发展和町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职教理念面临短期“能力”与长远“发展”的博弈,潜在地增加了未来职业风险。未来社会更需要掌握现代科技并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高职教育更需要培养具备多方位职业转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更需要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强调职业“发展”能力。

2.人才培养规格存在功利化与人文性的博弈。不可否认,高端技能型人才应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学习产出的精华所在,也是教育的灵魂所在。但近几年来高职教育过度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人文教育却被边缘化,仅从课程设置看,均注重专业课,强调技术技能培养,忽视人文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是高技能,难点却是人文性、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人的行为更完善,尽早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蕴涵于职业能力内容之中。而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品质的综合体现,高职教育应在人的创新意识和完整丰富的精神力量的培养上有所作为,既注重高技能的培养,更要强调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养成,通过两者有机结合,提升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3.人才成长立交桥存在升学制度与教育体系的障碍。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加快,要求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必须更加注重知识迁移能力、32程技术解决能力、理论与实际联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预测,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的完成,当前这种过于注重操作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将会出现相对过剩,甚至可能带来新一轮劳动力就业结构矛盾和招生危机。为了适应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成长和终身教育需求,缓解劳动力就业结构矛盾,必然要为其架构人才成长立交桥和升学通道。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存在政策性障碍,还未能从法律、政策上形成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融合的体系,高职专科教育与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还没能在升学、培养上实现制度性沟通与衔接。与发达国家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尽完善,目前仅限于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纵向教育层次的拓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范围,可以说,我国高职教育还没有真正担负起“就业”和“升学”的双重功能。

四、推进高技能人才终身职业发展的路径依赖

1.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关注高技能人才的终身职业发展。

(1)树立高职教育的“大职业观”理念。产业转型升级必然带来社会职业与技术岗位的变化,并要求劳动者具备多次变换职业的知识和能力准备。所以高职教育必须树立适应社会职业岗位发展和人的终身职业发展的“大职业观”理念。“大职业观”是基于职业生成和职业活动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其中“职业生成”主要与社会产业结构、岗位技术及分类等“物”性要素相关,“职业活动”主要与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发展等主体性要素相关。我国高职教育必须同时具有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思维和职业发展的终身性思维,在培养目标上,让未来从业者充分理解工作世界的结构和要求,为其成为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者做充分准备;在培养方式上,将教育教学过程与社会职业群和未来职业可能相结合,使知识与能力结构有利于拓展未来的职业发展。

(2)从终身教育视野培养职业能力,实现能力本位向发展本位过渡。终身教育是一种知识更新和创新的教育,结合终身教育理念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就必然要突出职业的“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理念。我国高职教育具有很明确的职业定向性特征,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应用,更多的是,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高职教育应更加关注学习者职业生涯发展,将“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引领学生专注目前专业学习、拓展职业能力的前提下,立足终身职业发展需求构建知识架构,逐步实现“知识本位一能力本位一发展本位”的转变。

(3)内化职业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学的视野中,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方面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其实随着职业活动的不断深入,人对教育的需要其内容和类型将不断丰富,层次也将不断提高,包括由“高端技能型”向“高级技术应用型”迈进的需要。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核心是可操作的职业技能,但是高技能人才更应是全面发展的人,具有责任感的现代社会公民。所以高职教育既要考虑职业的针对性,又要克服人才培养中的工具化思想;既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更要注重非技术素质的培养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完善制度体系,保障高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需要。

(1)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决定了培养模式不同于理论学术型人才,其成长规律揭示了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应构建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国家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完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与培训体系,着重依托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应当具备的资质,是高技能人才具有某种职业能力的体现和证明。同时从业者持证上岗,保证其具备岗位必要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能够促进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在未来社会里,职业资格证书对于一个人的就业和就业后工作状况的影响将日显重要,学历文凭将不再是衡量个人知识与能力的唯一标志。当前要强化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鉴定,扩大职业技能鉴定的覆盖范围,提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社会认可度,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就业准入制。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根据终身教育理论,各级各类教育应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相互间能横向流动,自由转换,形成一个全社会的教育网络系统。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要从各自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高职专科教育与地方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形成纵向层次衔接、横向类型贯通,纵横整合、整体优化的开放体系。当前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调整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能满足创新型经济发展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高技能人才的终身学习需要。

(4)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需要一个完整的层次结构作支撑,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1997)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发展规律,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在内的完整体系。所以,从劳动者知识体系与能力素质结构看,应深入探索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和发展方向,完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在教育制度上为高职专科学生打开升学通道,以满足社会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整体需求。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职业教育体系看,将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为高职本科,不仅可以推进高等教育结构改革,还可以促进高职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完善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J,并使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走向完备。

3.深化高职(专科)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与地方应用型本科沟通衔接。

(1)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适应区域产业升级与劳动力结构变化的需要。社会产业结构决定劳动力结构的分布、类型、规格、数量和质量,要求各级各类人才结构、数量、质量与之相适应,也必然要求高技能人才随之向高级化演化,向高级技术应用型甚至工程技术型人才靠近。高职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紧跟现代产业发展步伐,适时提供新兴的技术应用,提升人才的整体素养和职业能力。因此,既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培养为重点,更要牢牢抓住“职业能力”开发培养这个核心,使培养的人才既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又适应劳动力结构变化的需要,并为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以“应用型”为型定位,将高职专科教育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社会和企业大量需要既能组织管理基层单位生产,又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技术转化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J。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当前,我国高职专科教育面向社会职业领域培养高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属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之列,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与之相对应,高职专科教育理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科学定位教育目标与质量标准,形成知识与能力的类型差异,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3)以“职业性”为类定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为高职本科。当代高等教育逐渐树立了为行业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理念,力求反映知识与能力的类型差异,使高等教育的功能逐步涵盖了职业准备J。目前,我国发展创新型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必然要扩大高级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能力;高职专科在人才培养中强化“高技能”特色,相比之下在知识更新能力、科技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上都相对弱一些。事实上,我国当前的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的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工程师。从教育类型、培养规格和教育体系讲,将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为高职本科,明确应用型本科的“职业性”特征,无疑是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