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尔伯格德育理论及启发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科尔伯格德育理论及启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科尔伯格德育理论及启发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1927~1987)是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理论家、道德心理学家,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提出的个体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道德教育策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世人高度赞誉。以色列学者查赞•巴里教授曾说:“科尔伯格是现代道德教育复兴运动中最著名的人物,科尔伯格的研究工作支配着高等学校、学术和通俗刊物、讨论会和研究班中的道德讨论。他为哲学家和中学校长、心理学家和监狱看守、社会学家和学校教师所熟悉。在今天道德讨论的学术会议上或资料汇编中,科尔伯格的名字无不出现。Iu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主要是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和公正团体的理论。

1.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研究中,他把当代仍然流行的道德社会化理论、“正确价值观”教育理论和“美德袋”理论等均视为相对主义道德教育观点J。科尔伯格认为,这些相对主义道德教育观都存在根本的缺陷——用灌输的教育方法传授所谓世俗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对于价值澄清理论,科尔伯格认为其也有明显的相对主义色彩,过于忽略人类的普遍价值,无法解决道德发展的根本问题,将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混乱和失误。科尔伯格坚持“主动性判断是道德的显著特征,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要素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的前提”_3J似~枷。在他看来,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儿童的积极道德建构,而不是消极学习成人的道德陈规。换言之,儿童道德发展的理想状态是能够进行道德判断和建构道德原则,并不是对成人的道德判断或社会规则的遵从。因此,科尔伯格积极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皮亚杰等人所倡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在皮亚杰所描述的儿童道德发展四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和修正。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通过呈现两难故事提出探测性问题,根据被试儿童对故事中人物、事件的讨论和对所提出问题的回答,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阶段1和阶段2)、习俗水平(阶段3和阶段4)、后习俗水平(阶段5和阶段6)。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特征,科尔伯格将其概括为:“发展是向上的,按顺序进行的,没有跳跃。”当然,发展速度不完全一致,可能有时既属于这个阶段又属于那个阶段。有的人也可能在某个年龄时停滞在某个特定阶段上,但如果他继续发展,其发展路径仍是遵循这些阶段的。简而言之,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具有向上、顺序、无跳跃、不可逆的特征。

2.公正团体的理论

科尔伯格在强调道德发展过程以个体道德行为者自身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为核心的同时,他还意识到社会环境与道德氛围对个体道德行为的重要影响,并提出教室和学校的气氛是道德教育最关键的问题,强调学校中的公正和民主的道德氛围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因此,经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科尔伯格在“两难道德讨论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公正团体”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科尔伯格指出:“如果道德发展在根本上是一个重构角色承担方式的过程,那么,促进道德发展的基本的社会输出可以被称为‘角色承担机会’,角色承担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是参与到某团体或机构。”_4。也就是说,道德发展离不开团体,团体本身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科尔伯格的公正团体理论中的团体指的是在民主公平的基础上构成的以团结协作思想为共同价值观的集体,其本质特征在于培养学生形成集体意识。集体成员有60~100人,其核心机构是每周召开的民主大会,集体成员共同参加且均具有表决权,主要任务是通过民主协商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制定集体生活的规范和章程,以此体现民主参与的核心理念。

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运用的两难故事讨论不同,“公正团体”不是把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直接应用到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去,而是根据道德教育实践确定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研究和提出道德教育理论。科尔伯格认为,通过建设更高阶段的集体规范和团体观念,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J。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公正民主的道德氛围,要求学生自主决策,自觉践行,强调他们的参与、合作以及责任,使其关心共同利益,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其道德向前发展。实验证明,“公正团体”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取得了突出成效,呈现出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二、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特点

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德育理论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派别。虽然他的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受到一些人的质疑和非议J,但是其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当中所涉猎的很多关于研究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理念、原则对后世研究和实践毋庸置疑具有深远影响和意义。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科学性

我们以往对德育基本问题的探讨,大多只从事实经验出发,缺乏深层次的哲学追问,在理论建构方面基点不足,深度不够,从而导致对诸多德育理论问题的解释缺乏必要的科学性。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将心理学的研究和哲学观点联系起来,是“一种既是心理学的又是哲学的道德教育理论”。他认为,道德教育是“多学科”的,需要整合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或政治学的观点。因此,研究者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哲学家,回答诸如“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公正?”“道德的价值相对性以及道德的科学界定与哲学界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同时,道德品质又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服从于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的统一,教育与发展的统一,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当说明某一儿童与青少年能否形成或在什么情况下又快又好地形成某些道德品质时,就必须去揭示某些心理原因。科尔伯格正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寻儿童与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特点以及阶段性,揭示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从而阐明和创立某些具体的道德教育途径和措施的心理前提。科尔伯格还将实证性研究应用到道德教育探讨之中,增强其理论的科学性。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德曾说:“我感到震撼的是,科尔伯格第一次将道德的研究界定为~种科学研究,而在此之前我接触的所有教科书中,至少在德国是这样,道德研究统统被归于情感的研究,道德是永远被排斥在正统的科学研究范畴之外的。”Ⅲ8科尔伯格在其文章和著作中大量采用实证性研究,通过对一定数量研究对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将数据进行分类和研究,从中得出结论。他的博士论文就是选择了芝加哥地区10~l6岁的72名男性儿童作为他的研究被试的基础上撰写的。科尔伯格还曾对其研究被试进行过l2年的纵向跟踪研究,并在对我国台湾地区、墨西哥、土耳其、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地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于1968年发表了《儿童作为道德哲学家》一文。我们暂且不谈他的结论是否完全准确,但至少可以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树立一个合理的方法论基础。

2.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性

科尔伯格十分看重儿童自身的发展,他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并达到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一致。科尔伯格指出:“道德教育主要是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及其对行为控制的发展⋯⋯促进道德发展不同于简单地强加任何文化的或个人的标准给儿童。这就意味着,首先促进儿童使用其当前道德判断的能力和使用这些判断去指导和评判其行动,其次促进道德判断向下一个成熟水平的发展变化。”_3基于如此思考,科尔伯格提出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并将之确定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科尔伯格虽然强调发展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但并不是通过“拔苗助长”的方式培养道德上超前发展的儿童,而是保障儿童有合适的发展水平,当儿童出现要停滞在某个低级阶段上状况时,通过刺激的方式,促进其向更高阶段发展。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并不是最终目的,其道德行为的改变才是根本追求。因此,科尔伯格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并达到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一致。同时,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探讨,不仅仅局限于符合社会规范、法律准则的道德行为,还从道德思想的实质出发,提出后习俗道德的思想7I匏,强调道德发展取决于规则如何被理解,而不是取决于文化内容。他的“发展性解释”有利于探讨道德个体全面、完整的道德观念,对道德教育观念的更新具有一定的意义。

3.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并不仅仅是理论的演绎和逻辑的推理,而是强调与实践的结合。科尔伯格将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理论应用到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并在道德教育实践当中检验、修正和改进他的道德教育方法和理论。经过道德教育实践应用总结和理论反思,科尔伯格发现其早期研究的实践策略——两难道德问题讨论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他承认:“我的同事和我在早期的教育研究中,还是犯了一种心理学家的谬误,我们按照一种心理学家的理论,来设计一种教育方案。在我们当中,最初把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应用到教育实践上,是布拉特所做的博士论文。他设计了一项实验,以假设的道德两难故事为材料,进行班级讨论活动,促进道德阶段的发展⋯⋯若就心理学实验而言,这一实验的确是成功的,然而用于正规的道德教育,则尚需考虑。”¨在意识到两难道德讨论法教育实践策略的缺陷后,科尔伯格转向公正团体法的研究。其公正团体理论的核心就是民主参与,通过公正、民主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和日常管理之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人际交往,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我们认为,科尔伯格理论对我们而言最精华的部分应属公正群体途径论。这方面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_9J。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_。换言之,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提升道德品性,只有道德实践才是道德教育目标实现的最重要的手段。正如科尔伯格所说,道德教育与其说是个应用理论来启蒙无知的教育领域,还不如说是个证明道德理论的实践舞台。

三、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借鉴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道德水平虽然从整体上有一定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严重缺失和不足,尤其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如何应对各种价值冲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育领域里的当务之急。我们学习和研究国外学者德育理论和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吸收借鉴和创造性地转化其合理成分,以此来发展我国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这对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更新道德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德育意识

在多元、开放的社会里,面对思维活跃的个体,我们务必要树立现代德育观念,扬弃传统德育理论和方法¨。现代道德教育的过程绝不是长期以来教育者所坚持的客体的、被动的、适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目的只在于使人适应于先定的社会存在,仅通过简单的单向灌输,把现成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传递给受教育者,培养遵纪守法的好孩子和好学生。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现代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现代人,就像科尔伯格所坚持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激发学生积极的道德思维培养其理性、独立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以促进道德发展。因为,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生产、生活实践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体现在开拓创新而不是循规蹈矩。科尔伯格采用能够激发推理的假设性两难故事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对两难故事的讨论,不在于得出统一规格的结论,而在于通过这种自由开放的形式唤起学生的思辨。当前的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的需要,更新道德教育观念,正确选择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树立现代德育意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2.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发挥隐性教育作用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不受环境影响的个体是不存在的。环境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科尔伯格提出“公正团体”理论并在实践中开展应用,实际上就是在创设一种道德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团体成员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切实感受到团体氛围中的公正原则,进而产生集体感,在团体环境和伙伴关系的影响下促进团体成员实现道德责任和践履道德行为,促进道德发展。实际上公正团体法创设的道德环境,“就是一种隐性课程”,在这种道德环境中,公正、民主的氛围对学生就是一种教育,适应这种道德氛围,就是对学生道德发展的促进。对于公正团体法中所体现的隐性教育的重视和应用,实际是一种对道德文化、德育氛围的重视和应用。当然这种重视和应用不能仅仅限于对学校道德环境的优化,而是应该推广到学生生活环境的各层面,即“考虑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那种道德气氛”。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一种所谓的“5+2=0”的状况,学生在学校接受五天的教育,各方面表现良好,但经过星期六与星期Et这两天的家庭、社会等非学校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在校良好的道德状况悄然消失,即学生在学校五天里所受到的良好道德教育和两天在家庭、社会所受的不良影响相抵消了。虽然此种说法似嫌偏激,但也在一个侧面说明了家庭与社会当中还存在不少与学校道德教育相抵牾的不良因素,且其对学生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对于学校来说,不仅要创设、优化良好的道德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道德实践机会,提高其思想道德认知、判断能力和责任意识;而且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等合作以巩固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果。同时,对于家庭与社会来说,要意识到自身也需要不断优化环境,以好的氛围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以积极深远的影响。

3.加强角色承担教育,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团体氛围中,氛围常常会制约一个人的道德决策”¨』2。科尔伯格的公正团体理论正是通过营建一个公正、民主的道德氛围,为道德个体提供更多民主参与和角色承担的机会,进而使得道德规范在实践中得到传递和深化,促进个体的道德判断以及由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杜威说过:“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但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忠于他人的信念”,而“在一个有目的、而且需要和别人合作的作业中所学到和应用的知识,乃是道德知识,不管有意识把它视为道德知识,还是无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我们不能否认道德认知环节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但关键是怎样理解和促进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增强其认知能力的途径绝不是道德说教和灌输,因为道德知识本身是一种实践的智慧,来自于道德生活之中。对教育对象尤其是广大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实践活动是增强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激发道德需要、锻炼道德意志、增进道德行为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所以说,个体道德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也只有在解决实际道德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激发个体道德观念的发展,提升知行合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