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创新本质及措施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教育技术创新的认识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单向线性观”: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之中
从来源的角度看,教育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中.如计算机技术:二是基于教育理论开发出的信息技术.如知识可视化技术。在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的信息技术中,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应用于教育中。仅有那些满足教育需求的,才能被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在此背景下,人们较多认为教育技术创新是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单向线性过程,形成了教育技术创新的“单向线性观”。例如,教育技术创新的T具要求必然是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移植到教育中。教育技术创新的“单向线性观”把信息技术看作教育发展的外部变量。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信息技术作用于教育的线性模式,所以逐渐为学者们所抛弃。
(二)“循环互动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当还仅仅作为一项产品存在于教育之外时,信息技术并不会对教育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信息技术必然需要经历与教育融合的过程,只有当其成为教育必不可少的要素时,才能有效渗透到教育过程中。于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不能仅仅根据自身的特征加以解释,而必须在教育的视角下分析考察。此时,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已经不再仅仅具备自身的特征,而且被教育系统不断构建。131在此背景下,人们逐渐认为教育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教育技术创新的“循环互动观”:即信息技术作用于教育,使教育发生改变时,已经与教育融合在一起。具体说来,一方面,信息技术按照教育要求不断调整后.融入具体的教育关系和教育活动中;另一方面,教育在吸收了信息技术因素后,自身的关系和结构也得以优化。可见,教育技术创新的“循环互动观”扬弃了“单向线性观”的不足.摆脱了信息技术作用于教育的线性模式。
(三)“系统建构观”: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的建构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和明显效果。教育技术创新逐渐能够为人们不断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发展提供新的方式和手段。这成为教育技术蕴含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例如,针对“中国电化教育的旗帜能打多久”的疑虑,南国农先生提出了“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中国电教的旗帜就会越举越高”的重要观点。在此背景下,人们日益认为教育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系统性建构,形成了教育技术创新的“系统建构观”。这种观点以当代信息技术创新实践为背景,在进一步扬弃“循环互动观”的基础上,把教育技术创新看作是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的系统性建构,揭示了教育技术创新的创造性特征。拓展了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概括而言,上述三种观点虽然有较大区别,但都有共同的思维范式.即从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创新问题。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对于教育技术创新研究,关注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之问的关系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在关系的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采用理论工具展开深入剖析。
二、教育技术创新本质的探讨
教育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融合.具有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双重属性。探讨教育技术创新的本质,不能仅仅总结教育技术创新活动的经验教训,还可以从技术创新哲学中寻找启示。技术创新哲学认为,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创新认知与创新实践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创新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过程”。嗍因此,从教育技术创新主体与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阐释信息技术、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握教育技术创新的本质。
(一)教育技术创新的性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创造性动态塑造
首先,教育技术创新是为了满足教育需要而塑造“新信息技术”的过程。事实上,信息技术必须根据教育的需求,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被重新改造,才能真正融入教育关系中,成为教育的构成要素。例如,“开发一个教学技术方面的新‘制品’.不在教学第一线反复试用和改进,很难得到推广和产品化;设计一种新的方法,不在教学第一线反复试验。很难得到认可:提出一个新模型.不在教学第一线大面积观察和长时间跟踪.很难具有普适性。”阎可见,教育技术创新是根据教育需要来塑造“新信息技术”的过程。其次,教育技术创新是为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而建构“新教育”的过程。教育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某个创新个人和技术团体的行为。而且是涉及众多教育组织的集体行动;不仅受信息技术的影响,而且受教育系统的约束;不仅包含着多样的教育因素,而且面向互动的教育关系。在此过程中.教育技术创新通过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而建构“新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融合于教师、学生和教育内容等教育要素中,体现在教育关系和教育环境的方方面面。从而,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特性和具有的功能,逐步成为教育的要素.不断影响着教学活动,有力推动着教育发展。如果把教育技术创新看作是过程,那么其结果是达到新颖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最后,教育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的动态塑造过程,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协同进化、创造性结合的结果。“创造性是主体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主体本质力量的显现。也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活动过程。”昀教育技术创新的创造性包括认识的创造性、信息技术的创造性和教育的创造性三个方面。其中:认识的创造性指克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思维定势,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效果:信息技术的创造性指超越信息技术设计开发的习惯.采用新的方式设计开发信息技术:而教育的创造性则指克服教育环境对教育技术创新的抵制,引导教育接纳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经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的创造性动态塑造后.信息技术已经不是原来的信息技术.而是面向教育需要被改变的信息技术。教育也不再是先前的教育,而是被信息技术革新而得以发展的教育。
(二)教育技术创新的内容:教育技术创新主体与教育客体的相互作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相互的创造性动态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教育技术创新主体借助特定的中介,认识和改造教育客体的结果。其中,教育技术创新主体指具有创新能力的从事教育技术创新活动的个人和组织;教育技术创新客体指教育技术创新主体的活动所作用的教育客体:教育技术创新中介指教育技术创新主体采用的改造教育客体的方法手段。同在教育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主体建构教育客体和创新中介。是能动性的因素;而教育客体和创新中介又制约着创新主体.让创新主体必须遵循教育客体的规律。教育技术创新主体和教育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一方面,教育技术创新主体认识教育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为开展创新行为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创新主体改变教育客体的物质形态,以尽可能满足教育需要。因此,从创新主体和教育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看,教育技术创新是创新性实践、创新性认知和创新性评价的统一。阐首先.创新性实践是教育技术创新主体能动地、创造地改造教育客体的物质性活动。在教育技术创新过程中.教育客体不会主动地按照教育技术创新主体的要求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教育技术创新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教育技术创新主体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以自己的意图、知识和技能,调整和改造教育客体,才能使其更好满足教育需要。教育技术创新的创新性实践构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新方式。从活动内容看,它是体现教育需要的、使信息技术由潜在形态到显在形态转变的实践活动。从活动过程看,它要建立效率更高和效果更好的信息技术开发系统。从活动结果看,它实现了教育环境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新转换。其次.创新性认知是教育技术创新主体在思维中对教育客体的反映与建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源源不断的产生知识、并加以不断发展的‘流’。”囹在此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知识可以拿来就用,必须产生新知识。因此。教育技术创新是应用已有知识和产生新知识的过程,是创新性的认知过程。在教育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性认知与创新性实践相伴相随、相互作用。创新性认知以创新性实践为基础和归宿,而创新性实践则以创新性认知为依据和引导。因此。创新性认知的根本任务是在把握教育需要和信息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教育技术“创新什么”和“如何创新”的问题。最后.创新性评价是教育技术创新主体对教育客体在经济、技术、教育和文化等方面价值的认识。与理解教育客体“是什么”不同,创新性评价重在揭示和建构教育技术创新的价值。创新性评价活动贯穿于教育技术创新过程的始终,包括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评估、开发阶段的原型评估和应用阶段的效果评估等。它是在信息不完备、时间在延续和目标多元化等情况下进行的.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行为。只有通过创新性评价活动.教育技术创新主体的思想、目的和信念等价值观念才能作用于教育客体上,促进创新目标的实现。在教育技术创新中。创新性实践、创新性认知和创新性评价始终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其中,“创新性实践作为主要的、根本的内容.但依赖于创新性认知为其提供充分的知识基础,需要创新性评价为其提供恰当的目标方向。”[Ic0因此,教育技术创新中,创新性实践是根本.创新性认知是基础,而创新性评价是灵魂。三者共同组成了教育技术创新的内容。
(三)教育技术创新的价值:信息技术、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构建
每一项信息技术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创造的。“技术是需要和价值的体现,通过我们制造和使用的器具,我们表达了自己的希望、恐惧、意愿、厌恶和爱好技术一直是事实与价值、知识与目的的有效结合的关节点。”教育技术创新总包含着独特的价值内容,向教育提供崭新的价值理念。无论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创造性动态塑造,还是教育技术创新主体与教育客体的相互作用.究其实质都是价值的创造。“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只有剖析教育技术创新的诸多关系,把握各种关系的价值负荷,才能全面把握教育技术创新的价值。教育技术创新的关系是复杂的、网络化的,其中最根本的为教育技术创新与信息技术、教育和社会的关系。首先,从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看,教育技术创新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工具价值。在教育技术创新的关系中,最直接的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从技术哲学角度看,信息技术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技术的整体和部分构成的结构是一个能产生反馈效应的静态组合”,“每一个层次都被一个更高的层次所包含.同时,每一个高层次也依赖它自身所包含的低层次”。因此,从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看,教育技术创新的价值体现为在信息技术中的工具价值。具体包括:构建教育技术创新所包含的低一层次的信息技术要素,融人教育技术创新所从属的高一层次的信息技术网络,以及相同层次信息技术之间产生竞争或协作的关系。其次.从与教育的关系看,教育技术创新表现为对师生的教育价值。在教育技术创新的众多关系中,最根本的是与师生的教育关系。教育技术创新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而且必然蕴含在教育关系之中。
因此,从与教育的关系看,教育技术创新的价值表现为参与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构建新的师生关系,塑造新的教育形态,形成新的教育模式。最后。从与社会的关系看。教育技术创新表现为对人们的社会价值。“当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一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就会对当代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教育技术创新的众多关系中,最隐蔽的是与社会的关系。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技术创新过程“必然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必然是在各种相关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之间达成一个平衡点”。[151因此,从与社会的关系看,教育技术创新的价值表现在建构社会关系上,即以信息技术手段改善社会关系。概括而言,教育技术创新是面向教育需要的、在信息技术、教育和社会之间展开的创新性活动。其性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创造性的动态塑造:其内容是创新性实践、创新性认识和创新性评价的统一;其价值是工具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
三、教育技术创新方式的思考
“实现教育技术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技术创新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巨大工程。”从本质上看,教育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融合。具有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双重属性。那么,对于如何进行教育技术创新以及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育技术创新.不能仅仅总结教育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还可以从技术创新哲学中寻找解答。在技术创新哲学中,“‘形态论’是从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人与人广阔的关系空间中,从哲学上历史地揭示不同性质的信息技术创新实践类型,进而在总体上把握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发展的典型形态和趋向。信息技术创新实践形态主要有四种,即科学化信息技术创新、人文化信息技术创新、生态化信息技术创新和民主化信息技术创新。”旧据此,教育技术创新具有人文化、科学化、生态化和民主化的四种方式。它们既具有各自的特点与功能,又相互影响,彼此关联。
(一)人文化的方式:以人为本。采用人性化设计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技术创新应用是社会文化积累的结果。教育技术创新作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融入价值理想、伦理道德和心理情感等人文因素。也就是说,人文因素不是与教育技术创新相对立的东西。而是其所固有的内在因素。与人文因素、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正是教育技术创新人文化方式的基础。教育技术创新的人文化方式指教育技术创新与人文因素、人文精神密切结合,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把人的价值理想和情感要求等融合到教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让教育技术创新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幸福。教育技术创新人文化方式的基础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是人,而不是技术,必须成为价值的最终根源;是人的最优发展,而不是生产的最大化,成为所有计划的标准。”在人性化设计中,不仅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而且思量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不仅考虑信息技术系统的高效稳定,而且探讨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教育技术创新的人文化,需要采用面向学生的人性化设计。教育技术创新“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本身发展规律,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人。”i191在人性化设计中,要重视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使教育技术创新符合人体功能的要求;要重视艺术设计的应用.让教育技术创新与美的创造结合起来。
(二)生态化的方式:应用生态理念。促进教育和谐
传统工业文明时期。技术创新往往表现为通过分化、分解和分割等方式将复杂的事物变为单纯物,然后再组合为符合需要的复合物。“这种创新方式的实质精神就是海德格尔所讲的‘限定’、‘强求’。它把‘物’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连根拔起成为单纯的‘持存物’,其结果往往是违反了自然过程的流动性、循环性、分散性、网络性。”在此创新方式的影响下,教育技术创新必然破坏教育系统的有机联系。造成教育的生态危机。于是,教育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方式呼之欲出。教育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方式指教育技术创新要与教育生态系统密切结合,着眼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推出有利于改善教育环境的新信息技术,创建与教育环境相协调的新教学资源。尽管教育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方式与人文化方式指向不同,但实质上都强调面向教育需要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此,教育技术创新需要应用生态理念,协调教育系统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促进教育系统和谐提供新的思路。在教育技术创新开发应用中,要考虑到信息技术的整个生命周期对教育生态环境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正面影响,有效消解其负面作用。在保证信息技术的性能、质量和成本等要求的同时,要优先考虑信息技术的教育属性,并运用生态学原理,使信息技术制品进行恰当的资源转换和合理的信息流动,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生态系统和谐。
(三)科学化的方式:不断开拓视野。选用综合方法
‘科学化’是技术创新人文化和生态化的基础和手段.没有‘科学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高技术创新的人文化和生态化。”教育技术创新是在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教育技术创新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育技术创新的科学基础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而且包括生态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技术创新的科学化方式指教育技术创新要密切结合科学方法、科学理论、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进行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面向教育需要的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技术创新作为一个交叉性的领域,“其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具有综合性和高度复杂性。从单一学科出发很难揭示其本质”。1221为此.教育技术创新需要开拓视野。选用综合的科学方法,不仅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且应借鉴生态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科学化的方式进行教育技术创新.并不是不同科学方法的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具体教育技术创新活动的特征和目标,选择最优的科学方法。总体看来,技术创新活动“正在以科学研究为横向背景,以教育研究为纵向背景,立足自身的技术特点,与生态学、脑科学、信息系统理论、情景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统计测量学等多学科综合,为更好地揭示人类学习规律、辅助人类学习而发展着”。
(四)民主化的方式:公众充分参与。推动质量提高
作为人类社会的需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的产物.信息技术不仅拥有自然属性。更具备社会属性。“技术创新是社会的系统行为.其新产品的创造和社会化都依托于各种各样的适当的社会组织关系。”可见,信息技术创新应围绕着新物质产品的创造、生产、交换和使用,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于技术而言。“技术创新的‘民主化’同‘科学化’一样.是技术创新的人文化和生态化的基础和手段。”圈在此基础上。教育技术创新具有公共的性质,理应接受民主的调控,必须让公众充分参与,不断满足公众需要。教育技术创新的民主化方式指教育技术创新与公众密切结合.体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建立公众参与决策的机制,让创新者与公众相互交流信息和意见,使教育技术创新更容易被公众认可接受、掌握应用。在广大师生普遍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下.教育技术创新的民主化则显得十分必要。具体而言。民主化的方式尤其强调公众在教育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让公众的需要和意见成为是教育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于是,公众可以更早、更快和更准确地参与到教育技术创新的方方面面,最大可能提高教育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