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早期电化课程创建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专业概况
为了专门训练电影与播音技术人才,1938年秋,西迁入川的金陵大学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协助下.在金陵大学理学院成立了电化教育专修科。①附设电机工程系。1938年12月正式开学,学制2年,第一年在成都校区集中学习.第二年在重庆校区分组开课。941年起,教学中心逐渐转到成都,不再两地分开上课。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11月回迁南京鼓楼金陵大学原址,1947年4月改名为“电影播音专修科”,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该专业全部并人中央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期间连续、系统培养了近200位电化教育专门人才(包括毕业及肄业的学生),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成为我国电影和电教事业的开拓者.在各个岗位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需要评估与课程目标确定
(一)以满足应用性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为确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翻对金陵大学而言,创办电化教育专修科的直接动因是培养民国时期急需的应用型人才。金陵大学在向教育部提交的“为理学院增设电化教育专修科的报告”中指出“兹为适应国家迫切需要起见,拟更从事于电化教育专门技术之训练与培养,自本年度起在本校理学院增设电化教育专修科”:理学院院长魏学仁博士也认为我国建设伊始,各方对于应用科学人才之需要孔殷,势非兼顾不可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就我校人才设备之适于扩充发展者,乃加强并新设应用科学之学系。”[51由此可见,理学院开办电化教育专业的愿景是与当时中国社会对应用科学、专门技术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其课程目标自然反映了这种社会需求。20世纪30年代电化教育还是一种新兴事物.尚未形成领域或学科,无从谈起从学科角度确定课程目标的问题。而且20世纪初风雨飘摇的艰难岁月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已成为高校、团体和个人的追求,确立课程目标时无暇顾及个人需要的满足。因此,金陵大学电专科确定课程目标时满足社会需求这一来源.完全凌驾于学习者需要和学科发展两个课程目标来源,成为确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
(二)围绕技术、教育两个维度叙述总课程目标
在技术上要担当起我国影音技术自立之目的:在教育上,除辅助科学教育外.在促进中国工业化与沟通国际文化之交流两方面。还有很大的责任。⑧上文把电专科学生应具备的技术、教育能力标准阐述得十分明确。具体可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三方面加以分析:专业知识包括三个层次.即首先应具备相当水平的普通文化知识,这是维持正常教学和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其中,尤其要求精通英语.以便更快接触美国等视听教育发达国家的专业领域知识,从中学习并与之交流;其次,要精习物理、化学、数学等基本科学,这是从事影音教育专业的技术基础保障;第三,专业知识技能是指教育、技术和艺术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实践能力上,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具备与各方组织、协调和活动的能力,认为这种能力不仅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更是在电化教育推广、服务等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提高的。从社会责任来讲,电专科始终以“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为使命,所以认为“电化教育是中国今日一种急需的工作.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有巨大的贡献。因而要从事电化教育事业,他首先要明了自身责任重大”。[61
(三)培养影音技术人才是优先的课程目标
电化教育是综合性学科,从其知识结构看包括技术、教育和艺术三大类,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在这三方面协调发展。但就当时中国社会需求而言。金大电专科教师普遍认为技术人才优先。如1941年孙明经从美国考察视听教育回来后发出“中国在政治决策是集中管理并重视,行政上有力于推广,思想内容上有极富的文化瑰宝,但电影业的技术方面比之美国,远远落后”的感慨.1947年在《影音与电化教育》文稿④中同样提到“我国电化教育未发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即技术缺乏基础.但何为电化教育技术之基础,其基础端在影与音之技术”。所以,金大电化教育专业应优先培养“影音技术人才”。有必要提醒注意的是,虽然金大电专科非常重视影音技术人才培养,但也明确指出“联合影、音、教三方面之力量,而互相砥砺,研究技术,并与教育配合,实为主要之图。”①f也们把技术掌握作为基础。目的是“以技术促进教育”。今天,我们从2O世纪80年代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后的各类学校开办的电教专业中仍能看到金大电教专业偏重技术类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痕迹。(四)根据培养影音技术人才的目标制定具体课程计划通过上述课程目标需求评估后,金陵大学理学院学者们提出了课程设置原则:第一学期为基本训练,以加强学生对一般学科之认识,及对专门学科之准备。第二学期后,多为本科特设之课程,使学生得充分学习之机会。第三、四学期偏重实习,以便学生从事实际工作。②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总课程结构
金陵大学二年制专修科课程结构的安排是由教育部规定的政治、体育必修课(三民主义、体育、伦理学)、学校其他系为电专科开设的必修课程(如英文、国文、数学、物理、化学、无线电学等)、电教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块组成。各学期课程分配和学分要求。教育部规定专修科应修满79学分(最高83学分),其中部定课程共1l学分,占13%;正科,即电专科必修课程68学分,占82%;选修课程4学分,占5%。必修课占全部课程95%,这种学分分配符合我国一贯重单一的必修课类型,也是保证专科学生掌握专业基础教育采取的必要措施。电专科二年四学期所开设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共78学分(其中l0学分为选修课程学分)。第一学期开设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仅有“电化教育”和“摄影初步”两门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则为综合应用类课程,第四学期更偏重于技术方面的课程。整体课程安排上多为必修课,但随着专业发展,相应增添了电教专业选修课程(美术1学分、电影鉴赏1学分、暗室技术3学分、录音工程3学分、摄影化学2学分、无线电设计2学分)以及理学院选修课(如内燃机3学分、机械学3学分、光学3学分、声学2学分、电讯2学分)等课程。①专业课程中由技术、教育、艺术三类课程组成,分别占专业课程的67%、18%、15%。明显偏重于技术类课程,这种课程分配既符合上述电专科“影音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与当时美国视听教育阶段的主张基本吻合。另外电专科非常重视实践/实习课程,两年课程每周讲授时数与实习时数总比为56:78。
(二)课程内容组织
由上表可见,教材除采用英文版书籍之外大多数为特订讲义,这与电化教育在当时是一种新型学科有关。为进一步总结电专科课程内容组织的特点,仅以摄影类课程为例说明:摄影课程是电影教育专业方向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电影摄制》课程的先修课。其内容包括摄影机、摄影光谱、测距器、快门、闪光灯、超高速摄影、感光材料、摄影灯光、洗印、摄制等技术应用,以及摄影学理论知识等。①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和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课程内容。第一学期开设的《摄影初步》(1学分,每周讲授时数2)是摄影的入门课程。该课程一方面通过摄影艺术的介绍.引起学生对摄影艺术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于照片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介绍摄影技术常识,使学生对各种常用器械有相当的认识:第三学期开设《摄影学》(4学分,每周讲授时数3,实>-7时数4),学习内容由摄影常识向实践应用过渡,而且更偏重于实践,也是为《电影摄制》课程开设打好基础;第四学期则开设《暗室技术》(3学分,每周讲授时数2,实习时数3),学习重点是照片的后期加T技术。这种课程组织形式兼顾了知识内容的逻辑性与学生的能力水平。课程内容不断吸收和呈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如1948年由吕锦瑷教授开设的《摄影化学》就是研究摄影感光乳剂和摄影凝胶制造实验研究的成果。该实验的成功,初步解决了中国自制感光乳胶的问题,也为课程学习增添了最新的科学知识。课程内容采用多种呈现方式。有课本教材、声像材料以及《电影与播音》月刊‘嘴补充读物。金大电化教育资料室藏有相当规模的影像资料,这些影像资料除了为校内外提供放映流通服务外,也是电教专业学生学习的素材。《电影与播音》月刊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电专科的课程内容已初步具备立体化教材的雏形,开创了我国多元课程资源的先河。
四、课程实施与教学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教学则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尽管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开办时间很短.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已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课程风格。
(一)课程安排的个性化和特色化
一方面.根据招收对象的特点,对于入学考试成绩全部合格的学生.课程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对于少数科目不及格,但差距不大者,以试读生入学,除了学习专业课程外,还要补修一些必要的预科课程,但不计学分。一学期内试读不合格,即予退学处理。这种根据培养对象的学习基础设计的量体裁衣式的“搭桥”课程.将不同起点的学生培养到某一相同的水平,很受学生的欢迎。另一方面,金陵大学课程基本采用学分制与主辅系制结合的方式。③电化教育专修科最初实行学年制,1943年逐渐改为学分制。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两个专业组可以互选为主辅系,学生也可以选修其他系课程。电化教育专修科课程亦向其他系学生开放。如1947年春有l4系的104名学生选修了影音课程.嘲这些选修影音课程的学生,有一部分后来还成为电化教育工作者。
(二)开设反映时展和社会需求的特色课程
如1941年孙明经从美国考察回来,随即增设了摄影学、剧本编审、电影文献、电影摄制和暗室技术课,这些是当时美国视听教育领域的主要课程。又如,摄影化学是吕锦瑷教授研究摄影感光乳剂和摄影凝胶制造实验研究的成果;曹守恭先生以多年研究无线电的经验讲授放映技术课并指导放映实习;录音概要是孙良录先生去美国专门研究录音两年的成果。可以说,这类课程都反映着校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始终保持课程的国际化和先进性。
(三)重视理论学习,更强调技术实践
从1942年课程表看,讲授课与实习/实践课程各占56课时和78课时,分别占总课时的42%和58%。实习/实践课程除在实验室完成操作训练外,大部分是与当时金大理学院的科学教育和电化教育推广活动结合进行。如电专科曾举办过4次大型的电教展览(1943年4月、1945年6月、1948年1月和1948年l1月),①这4次展览要求电专科全体师生全程参与的同时也作为学生“放演实习”及“放映见习”两课程的实践作业。又如.电专科学生经常参与摄制影片与电影放映宣传工作:范厚勤等六位同学还参加印度远征军从事电影放映和宣传工作;[9q939年《西康》影片的拍摄以及1944年再进入西康拍摄、放映电影片、参加服务和建设西康_T作中均有电专科学生的身影。㈣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大学电影放映服务和《大学之声》播音服务。总之,正是这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电教人才培养形式生动而富有成效,也由此奠定了电化教育教学、应用和服务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基础。
(四)教学方式独具特色,极具灵活性和实用性
孙明经认为人才培养的中心原则是师徒制.是对应于当时开展民众教育急需大量懂技术的电教施教人员提出的一种折中办法,因为采用师徒制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实用性的技术并投入使用:孙明经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倡集体教学,这是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集各方专家力量,用各种媒体技术实现虚拟的集体教学(通过无线电广播进行“空中座谈会”);另外,金大电专科实施的训练与应用合一、训练与生活一体化等方法,既灵活,又发挥了电影、播音媒体的优势,对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考试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课程评价
整体看,电专科按照金陵大学统一要求进行课程评价。但仍可以依据其办学宗旨、教育理念、毕业生特色、专业行为能力、资源等自行规定,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一)招生方式灵活化与考核要求严格化
金大电专科招生方式采用统一招生与保送两种方式以拓宽生源范围和促进电化教育平衡发展。1944年颁布“电化教育专修科各省市保送学生入学办法”规定。四川、西康等地方每年保送1—2名符合条件的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按公费生待遇,保送生毕业后要回原省服务。这样做解决了电化教育人才分布普遍和便于远道学生求学的问题,尤其便于让一些不发达地区尽快认识和使用电影播音这一新兴T具。对于各地区保送学员。电专科还专门制定一套严格的考核办法,层层把关。保送生先参加入学考试(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公民、历史、地理、生物。与统一考试科目相同),然后参加甄别考核(国文、英文、数学、口试四门),获得入学资格后还需参加期前训练(包括演讲、参观、个别谈话及电化教育示范等),最后才正式入学。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统一招生还是保送上学,金大电专科均强调学生要对“电影与无线电等电化教育之学术有浓厚兴趣或相当经验者”.反映了对从事电教事业人员的特殊要求。
(二)评价工具多媒体化和考核方式综合化
孙明经先生主张学生要善于同时在书本、实践和影音工具三种不同经验世界中学习,认为“训练影音人员不但教科内容为影音,训练时应采用影音_丁具与影音方法,考试时亦应采用影音工具与影音方法。始能收自然效果”。正是在这种活用影音工具教学策略引导下,电专科学生学习方式产生了变化,即从单一的文字学习发展成书本、影音工具、实践活动三者融为一体的多重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也变得灵活多样起来,尤其运用影音工具辅助教学方面.不只有电专科教师们,金陵大学其他院系教师也被带动并积极加入到使用影音工具辅助课堂教学的行列中。课程考核则采用综合考评的方法.如实验操作、写报告(实习、考察)、参与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例如电化教育专修科还开创了我国电化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以设计作品作为毕业论文的先例。这个第一人是后来成为《电影与播音》月刊的编辑之一的姜赠璜,其毕业作品是《三个坏东西》系列幻灯片。
(三)就业途径多样化与反馈持续化
电专科招生简章上说“毕业生由本科介绍至各地公私立或国际性电影、无线电及电化教育机关服务”这不是一句空话。金大电化教育在我国早期电化教育中位居前列,金大理学院倡导的电影用于科学教育的教育现代化运动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电专科“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又使得它始终与社会各团体保持密切联系和长久的合作关系。例如,当时的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国制片厂、国际宣传处、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中央无线电制造厂、播音教育电池厂等都是电专科学生实习和实践的场所。这些有利条件为电专科毕业生创造了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此外,电专科还与已毕业的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以便获得反馈信息。调整电教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进而促进电教专业自身发展。例如,从1947年统计“金陵大学理学院影音专修科同学就职一览”看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保持联系的程度.这在战乱年代实属不易。结语综合上述分析.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方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金陵大学电专科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呼声中满足社会需求的产物,也是借鉴西方近代视听教育与技术,进行文明采借的结果。在20世纪初风雨飘摇的艰难岁月里,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电影电播专修科、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等仅有的三所大学,一起开创了中国电教专业教育的先河。虽然本研究是基于金陵大学的.但这只是处于研究方便考虑,其实金陵大学电教专业民国时期电教专业的缩影,是典型代表。因此。希望通过总结金陵大学电专科的独特历史经验,试图在时代广袤的背景中,对中国早期电教专业课程体系展开一种反思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