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毕业班主观幸福感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毕业班主观幸福感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2012年4月17日星期二一、研究对象、工具和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西安某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与普通本科高校大学毕业班学生各250名。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250份,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班学生250份。对问卷严格筛选,选出独立院校有效问卷245份,问卷有效率98.0%;普通高校有效问卷242份,问卷有效率96.8%。

2.研究工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定式型测量工具主观幸福感量表(GWB,国内段建华1996年对该量表进行修订)。主观幸福感量表共有33项,其中1,3,6,7,9,11,13,15,16项为反向评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通过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为6个因子,分别是对健康的关注(H),精力(E),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s),忧郁或愉快的心境(SH),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O),松弛或紧张度(RT)。段建华修订后的量表重测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为0.56~O.88,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3.研究方法。测试前向被试说明测试的目的与注意事项,主试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程序对被试进行团体测量,要求被试无记名独立完成问卷,当场收卷。测验完成后,对问卷严格筛选,对合格问卷进行编码,将有效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将所有测量结果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的方法有t检验。

二、研究结果

1.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主观幸福感情况。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班学生主观幸福感情况。结果表明,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低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班学生,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也低于全国成人。

2.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主观幸福感各项目情况。对独立院校与普通高校毕业班学生主观幸福感各项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在对健康的关注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班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及松弛或紧张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

三、结果讨论

从研究的结果看,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的整体主观幸福感较低。访谈显示,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感到大学四年自己求学费用远远高于普通院校毕业班学生,与同培养方向院校相比,求学费用几乎是对方的一倍。如此高的求学费用,使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而现实与其期望往往有较大差距。访谈中开放问题“你认为影响你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中,98.4%的独立院校学生都谈到就业压力直接影响到主观幸福感。此外,86.5%的学生谈到独立院校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大学生业余生活相对单调是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在对健康的关注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方面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及松弛或紧张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这个结果显示出独立院校大学生有一定的心理控制与调节能力,但对生活的兴趣与满足不及普通大学生,总体感觉愉快程度较低,紧张度较高。有研究显示,处在从学校到社会转变期间的大学毕业生容易产生应激和压力,且当就业率较低时,毕业生与失业的年轻人有着同样的应激和焦虑水平。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无论是现实存在的压力,还是自我体验的压力感都十分突出。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乃头等大事,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不断增加的毕业生数量、有限的就业机会以及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都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心理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压力,而作为还没有全面接触过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社会压力又是与其相对比较稚嫩的心理承受能力不相符的。巨大的压力,又缺乏合理的宣泄与解决途径,是导致独立院校大学毕业班学生主观幸福感低的原因。

四、建议

1.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合力,加强对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的关注与关爱。有研究指出,家庭背景特征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境,大学生不会因为离开家庭环境到大学校园生活而弱化其影响力。学校与社会应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与福利保障及引导机制,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只有三者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2.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进一步加强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总体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我适应社会良好与否的重要心理指标。高的主观幸福感通常意味着特定文化下良好的自我调适。鉴于此,独立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业余生活充实、丰富、有意义,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自身发展规律,改善自我认识方式,从而客观认识自己,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更好地自我调适,顺应社会发展。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