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国期间乡土教材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民国期间乡土教材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民国期间乡土教材研究

一、乡村教育运动的兴起与河南乡村教育概况

1.乡土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

近代乡村教育运动是多种因素推动的产物,它的出现既有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有国外思潮的影响。近代以来,外患不断,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生存危机,而封建帝制的推翻并没有把中国人带上民主自由的生活大道,连年战争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乡村破坏尤甚,“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I]兵祸与天灾交织,内忧与外患并存,极大地破坏了中国农村的经济,农村生产力极度疲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涤荡下,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西方各种思想纷至沓来,影响着中国的思想界和教育界。于是,一些爱国人士开始思考和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和方法,他们把教育当作解救中国乡村的一剂良方,“惟中国农民,知识低下,生活枯窘,故必赖教育才能提高其知识,改善其生活,且农村组织不良,文化落后,又必赖教育才能改良其组织,促进其文化,我国谋建设农村,势必注意到乡村教育。”[2】河南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创办的《乡村改造》,是这样论述乡村教育的紧迫性以及对于中国的适宜性的:“德意志国仇的报复,基础是教育的力量;苏俄革命的成功,开始于乡村的工作。至于土耳其的建国,波兰的复兴,莫不是着手于教育与乡村运动。其他如一切社会运动的实验和开拓,也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以乡村为起点,拿教育作为手段的。这些事实都是证明乡村教育对于民族、国家,有极大的关系的可信任的凭据。而且,乡村教育运动的进行,比较与他同一性质的,也较为容易;因为他有现成的阵营——乡村小学,不必另起炉灶。而且阵营是星罗棋布似地到处皆有,所以工作推行的力量,是普及而广大的,并不拘于一隅。因此,我们深信乡村教育是目前解除国难,复兴民族,唯一无二,最经济捷易的方法。”

2.民国时期河南乡村教育概况

民国时期的河南,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农村一片凋敝。农民在生死线上挣扎,能接受教育的儿童寥寥无几,贫穷不可怕,无知更可怕。河南一些有识之士看到广大乡村的贫穷及村民的愚昧落后,从2O世纪2O年代开始,就有一些人士致力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在河南进行最早也是时间最长的当推王拱璧“青年村”的新村建设和新村教育实验。同时,在地方自治的刺激下,河南民众教育兴起。民国十八年,河南村治学院在辉县百泉建立,梁漱溟任村治学院教务长,一年以后,此学院奉命解散,梁漱溟离开百泉村治学院到山东邹平主持乡村建设研究院。村治学院停办后,村治人士于汲县成立村治同学会,在香泉寺下创办香泉小学校。1931年,梁漱溟莅临汲县,指示于小学校附近创办民众学校7处(后又有增多),并捐款5O元作为创办费。而为了乡村教育的可持续性,亟需为乡村教育培训师资,在村治学院建立的同时,河南省立民众师范院与省立民众实验学校在开封成立,一年半之后,省立民众师范院迁往辉县百泉,更名为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而2O世纪30年代河南省教育厅为改造初等教育及为更好地进行民众教育而设立的教育实验区实质上也是乡村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杞县教育实验区、开封教育实验区与洛阳教育实验区。

二、乡村教育与乡土教材的关系

乡村教育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乡土教育,乡村教育离不开乡土教材。首先,从乡村教育的目的来看,乡村教育运动立足于农村生活实际,以改良农村现状,解决农村各种实际问题为目的。乡村教育“从生产教育方面来说,应以乡土教育为目标乡土教育实施的最后目标,也就在改进乡土的生产生活教育的实施,应由乡土出发,以乡土经验作基础。”【4]其次,从乡村教育的内容看,乡村教育的内容是实践的、实用的,也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全部。1930年,河南二师附小教师韩照远提出乡村教育教授科目主要为乡土科,“乡村教育不同于城市教育,因它们的环境不同,乡村教育所授科目也不应同于城市。具体内容为:国语要注意民间的歌谣、故事、童话、谜语和乡村的特殊性,以及田地契约的写法,书信的格式等;算术要注意日常的应用,如田亩计算,粮价计算,税款计算珠算尤为重要,以养成儿童对于社会生活的应用;社会,讲地理,应先讲乡土地理,讲历史,要先讨论乡土史,以及现在农村生活的改进,渐次推到远的大的地方去”¨]可见,当时乡村教育的内容的确是广泛而不狭隘、实用而不空泛的,乡村教育运动在事实上是一种包括生产技术、政治观念、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民道德以及自卫教育等多个层面的乡村社会的整体重建运动。最后,从乡土教材方面来看,乡土教材中蕴含的乡土文化更易于民众接受,因此,适宜于乡村教育的需要。这些乡土文化通常以民间歌谣、谚语、俗语、戏曲等形式表现出来。从事教育多年,热心于社会教育事业的赵质辰先生十分重视歌谣、谚语作为乡村教育教材的价值,他说:“中国旧日歌谣、谚语中,包括不少至理名言,且通俗叶龋,教导学生时,加以解释,学生即能琅琅上口,其感人之深,记忆之易,运用之适,实较现今小学教科书,强百倍也。虽此等教材,不免有不合理及带迷信者,教者可慎加选择,或略加修饰,亦未尝不可。”他曾于村夫野叟之口旁搜博采,历时6年汇集编辑成《河南谚语集》作为民众教育教科书。此外,百泉乡村师范学校刊物《乡村改造》设有“乡村歌谣”特辑,在特辑中,收录了百泉歌谣106首,民间歌谣l0首。歌谣来自社会最底层,反映社会最底层的生活,因为来自民间,所以借此作为宣传的手段和内容,便更易为民间所接受。根据民国河南乡村教育中乡土教材的内容,可以把民国河南乡村教育运动中的乡土教材分为3类:一类是农事农俗教育,以王拱璧在西华县孝武营村的试验为主;第二类是民生教育及乡土活动,主要体现在省立民众师范院和百泉乡村师范学院;第三类是乡土调查和民众读物,主要体现在省立教育实验区的民众教育活动中。

三、新村自治与农事农俗:王拱璧新村教育及其自编教材

王拱璧①于20世纪20年代在河南省西华县孝武营村进行了一种新村教育实验,从最直接的因素来看,这种新村教育实验是受以武者小路实笃为代表的日本新村主义思想的影响。从内部因素看,更多的是不满北洋政府统治、拒绝官治的一种被动的农村自治的应对。自1920年,王拱璧在孝武营村渐进开始自治改革,成立青年自治会,改孝武营村为“青年村”。在村自治会的支持下,王拱璧将其父创办的“崇实小学堂”改名为“青年公学”,探索新村建设和普及农村教育的具体道路。新村教育把教育与农村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农教合一”的新教育体制。教师讲课使用自编教材,教材从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出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上注重农事教育和农村风俗改良教育,以“劳动”、“健康”教育为中心。王拱璧还亲自编写“好人”手册作为乡民的训练材料。

四、民生教育与乡土活动:省立民众师范院与百泉乡村师范学院的乡土教材

1.民生教育:省立民众师范院的乡土教材河南省立民众师范院与百泉乡村师范学院是前后发展的关系,民国十八年秋,河南省教育厅于开封建立省立民众师范院,建院1年,成效甚微。师范院人士鉴于乡村教育之需要,自动呈请教育厅,建议将学校迁往辉县百泉。在成立一年半之后,民众师范院迁至新乡辉县百泉村治学院旧址,初仍称民众师范院,后更名为百泉乡村师范学院。省立民众师范院迁至百泉后,把教育目标确定为解除民众痛苦,改善民众生活,提高民众知识,增进民众健康。目标确定之后,师范院即着手编辑教材,其中一些是与民众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乡土教材,如关于生计教育的《百泉农谚集》。农谚是流行在乡村里的一种语言,其形式素朴、简单,而且多数是有韵的,内容是农民积若干年从实际生活中体验得来的经验。师范院教师汇集农谚100余条,并按照季节的顺序和内容将它们罗列起来,一一地加以简明的注释,编纂成《百泉农谚集》,J、册子。从语言方面看,《百泉农谚集》里的农谚语句组织非常简短,最长的不过8句,最短的仅有1句或2句;从内容上看,农谚中蕴含的知识主要有下列几种:种植和收获各种作物的时期,例:椿花落地,麦子断气。预测旱涝(雨量)的方法,例:日头穿鞋不过三;社后雷声发,大旱一百八。预测收成好劣的方法,例:稀麦稠秋坑死人;八月十五云遮月,到了年来好收麦。季节变动的认识,例:清明到小满,一百零五天;蟋蟀叫,秋天到。作物、果树的长成与家畜孕的期限,例:秋四麦六;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胡桃等九年。总而言之,不外乎是对自然变迁与农产收成的关系的描述。除正常的识字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等内容外,遇有特殊的生活场景,民众师范院还就地取材,编辑供民众学习的小册子,如在百泉乡四月药材会开始之前编辑的《新刻泉会招牌歌》。此招牌歌共分44节,有字496个,生字301个,重复的字约达50%的比例。歌中除了介绍药材会上最常见的招牌以外,同时也介绍了若干用语、数目字及度量衡的名称,以适应赶会人的需要。在《招牌歌》的后面,还附有一个《招牌歌教授法》。

2.乡土活动材料:百泉乡村师范学院的乡土教材百泉乡村师范学院是当时省教育厅设立专门培养农村小学师资的唯一一所师范学校。确切地说,它是一个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实验区,企图通过乡村教育来培养中小学教师,普及农村教育,振兴农业生产,改造农村社会[。百泉乡师的教育理念受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影响,其教育内容多与活动相结合。“乡村民校的教材是要以民众的生活作根据,民众生活需要什么,什么就是应有的教材中国幅员是如此广大,山川纵横,交通不便,南北风俗不同,东西环境各异,因此各地的民众生活自难相同,民众经验亦属各异,所以乡村民众教材,自当因地制宜,随域而异,乡村民校教材应有地宜性的。从此看来,乡村民校的教材应当是活动的,而非固定的。”[8为此,百泉乡师研究部编辑了《乡村里的儿童节活动》、《应用歌曲集》等乡村教育类丛书,以及《天爷会调查》、《四月会调查》等乡村社会调查类丛书。乡师下属民众学校所进行的乡土教育也多体现于乡土活动中,教材多是一些乡土活动类,内容主要兼顾两方面:一是国家特殊日纪念活动,二是乡土农事民俗活动。如,稻田乡校在乡村收获节时,举办了收获节活动——游艺会,编写了《应当取缔的私塾》、《不识字的害处》、《放足运动》3本话剧;演出歌剧《学生与农夫》、《收获节歌》;编排“锄头舞”;编写歌曲《美丽的秋天》、《田家四季歌》、《不识字的痛苦》、《怎样种田》等。剧本、歌曲与舞蹈都是以民众生活为背景,以民众生产生活为内容,期望“在这个混沌的、动乱的、战云迷漫的时代,通过游艺会来把这些无知无识的民众唤醒,改良风俗,增进生产,提倡读书与爱国的种种事情,给他们一种刺激。”③对于儿童而言,更具有吸引力的就是乡村游戏,“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生来就好玩。外界的刺激与内部的行动,都能引起他的动作。所以我们应当说他有适当的游戏。并且当教师的应该想出方法来领导他们游戏,或作他们游戏的伙伴。利用他们这种好游戏的精神,来养成种种良好的习惯。游戏性的教育,是现在新教育中最有价值最值得研究的。”|9]实验研究部曾就“当地之乡土游戏可应用于教学者有几种,其办法如何”与各乡校进行讨论,各乡校就本乡适合于教学的儿童游戏进行说明,由研究部汇集统整为文字材料。如百泉乡校提供的“老鹰捉小鸡”、“开当钱”、“轮转钱和赢牛”;稻田乡校提供的“织十字布”、“老和尚受罪”;等等。各乡校不仅对于游戏的方法、规则、人数及应注意事项等一一作介绍,并说明了该游戏适合于何种年级,应用于何科教学,有何作用等。

五、乡村调查与民众读物:教育实验区民众教育的乡土教材

1.省立杞县教育实验区的乡土教材

杞县教育实验区于民国二十三年成立,目的是通过教育“积极创造其国民适应新环境之生活能力,以达于新形态建设完成之境。”[J0.教育形式是民众教育与短期义务教育相结合。实验区设有调查编辑股,负责社会调查及教材编辑工作。教材编辑既要满足民众教育的需要,又要适合短期义务教育使用。乡土状况调查是进行乡村改造与乡村教育的基础。教育实验区负责人赵邦俊认为,大至国家,小至乡村,都有自己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精神,欲改造之,必先弄清其自身结构、生存之方式与环境是否相适应[11]。为此,调查编辑股进行了农村社会调查、庙会调查和杞县概况调查等乡土调查活动。庙会调查包括对淮阳太吴陵庙会的调查和杞县张庄孟姜女庙会的调查,淮阳太吴陵庙会的调查成果集成《陈州太吴陵庙会概况》一书。书中对太吴陵庙会进行了全景式地扫描,包括“淮阳的历史沿革”;“太吴陵的基本情况如陵墓及建筑、陵园的碑、传说中的人祖爷、朝祖进香等”、“赶会的群众及其交通,如群众人数、组织、经济来源、活动内容及交通状况等”、“庙会中的商业活动,如固定摊铺的统计、各街的买卖分类及总计、商业经营的方法、民间读物、民间游艺”;“庙会管理及税收”等均作了详细的统计和说明。最后阐明了太昊陵庙会的发展,并调查收录了大量流行于民间的关于太吴陵的神话传说。该书籍既是当时实验区进行民众教育的乡土教材,更是研究地域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源。实验区自编教材以应用于民众教育为主,所编民众教材与民众教学,俱为结合杞县实际,“农民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教材采取适合新生活运动者,教授以家族伦理的道德,及对社会、国家,世界应有的新知识;农民不知卫生的方法,教授以个人及公共卫生的常识,与养成勤劳整洁的习惯农民不知病虫害之防御,教授以防御及驱除病虫害的方法;农民不知农产合作的关系,教授以贩卖合作、生产合作、消费合作、信用合作的利益;农民不知自治的运用,教授以团体自治和自卫的组织,使运用团体,以谋农村的建设。”[实验区短期义务教育是在经费困难,初级小学不易普及之时,为救济年长失学儿童的一种教育。与民众教育相比,短期义务教育中使用的自编教材相对较少,但教材除各地方及各书商翻印教育部编辑课本外,并编辑有补充教材,加入含有地方性农工商业的乡土材料}j3]。

2.开封教育实验区与洛阳教育实验区

开封教育实验区的使命是兼顾小学教育与民众教育。为因势利导进行民众教育,教育实验区决定通过调查了解本地社会概况,再确定民众教育的任务。为此,本区常委李廉方先生制定了调查范围,由张履谦负责调查并编辑成书。因经济拮据和时间有限,调查范围仅限于开封相国寺及其附近。张履谦于民国二十三年进行了民众读物调查并写出了《民众读物调查》一书,时隔两年又进行了民众娱乐调查并写出《民众娱乐调查》一书。这些书籍既是了解民众生活、进行民众教育的依据,也是乡土教材较好的范本。以《民众娱乐调查》为例,该书集中了当时多种相国寺的民众娱乐形式,如戏剧、说书、大鼓书、道情、相声、竹板快书、西洋镜、卖解者、幻术、玩鸟等。作者调查了梆子戏、京剧、坠子戏等地方戏剧,分别就他们的产生渊源、在河南当地的具体表现形式、艺员的生活状况及剧目等进行详细的调查。此外,作者还就说书、大鼓书、遣隋、相声等娱乐形式展开论述,叙述它们的历史、现状、表演者生活等。作者尤其重视现实的调查和统计,认为这比起那些专供社会史的史学家们在书本中去构成社会的愚钝行为要科学得多,真实的调查将社会现实生活画面如影片一般展示在子孙后代的面前,具有很高的文化传承价值。洛阳教育实验区是由中国社会教育社动议,协同河南省教育厅、洛阳县政府共同举办的,民国二十三年四月成立董事会,五月开始筹办。实验区设在东吕家庙村,实验区教育的目的是以村为单位,“谋教养卫生活之合一,奠定基础,在开始实施初步教育,使村政建设,村容整理。”[1】课程重视劳作生产,教育与劳动合一,做学教合一,培养乡村生产人才。教材尽量采用民众生活需要的乡土教材,籍以巩固民众乡土意识【Is-。可以说,乡村教育与乡土教材息息相关,乡村教育的目的与内容决定了它在实践的过程中离不开乡土教材。乡土教材为乡村教育提供了丰厚翔实的乡土素材和乡土知识,为乡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载体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