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土族传统教育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是该民族成员世代传承相沿的共识符号,是族群内聚力和整合的象征。在外来文化干预出现之前,每种文化本身的教育功能是维持传统文化系统。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对自己的文化系统有信心,其社会才能发展。_2历史上,土族儿童基本上与学校教育无缘。所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辅之以私塾和寺院教育。为了生存和繁衍,其传统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劳动教育、宗教教育、乡规民约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等等。
(一)生产劳动教育
历史上,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土族民众的日常活动基本上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因此有关生产、生活的教育内容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土族很早就从事农耕经济,但由于受原有畜牧业生产及生活方式和特殊的地理条件的影响,还兼营一定的畜牧业和园艺业。为了掌握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搞好农业和其他生产,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生产劳动教育就成为土族传统教育的首要内容。如当小孩刚满周岁时,阿妈就领着学步的布勒(小孩)沿着粪堆转三转,说:“阿妈心尖上的小布勒啊,你别嫌它臭,你别嫌它脏,马帮的金子在驮子上,农家的金子在粪堆上。你要把土族人家的粪堆,积攒得像高山一样。”到了秋天,阿妈又把小布勒带到场院里,对着青稞说:“阿妈肝花连肉的小布勒啊,你别怕它高,你别怕它长,喇嘛的希望在经卷上,农民的希望在麦垛上,你要争口气,要把土族人家的麦垛堆到云天上”。_3土族人民参加劳动时经常携带孩子一同参与,孩子们的玩耍形式绝大多数是属于模仿性劳动,如挤奶、耕地、挖锅灶、捏泥碗锅、做饭待客、奕棋、游艺等,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劳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二)宗教信仰教育
土族除了信仰藏传佛教以外,还信仰萨满教、道教、苯教等,崇拜多神。土族对天地、日月、水火、山石、树木、祖先等都有崇拜。许多土族村庙里既供奉龙王、圣母等道教神祗,又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佛教佛像;既供奉山神、地方神,也供奉全村及家庭的各种保护神和神箭。此外,文昌、关帝、-"l~lg神也是他们顶礼膜拜的主要神祗。逢年过节,许多人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对孩子们往往起到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如祖先崇拜使孩子缅怀祖先的养育之恩,增强家庭团结,强化家庭成员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对土地的崇拜、自然崇拜教育孩子爱惜土地、保护水源和植被等。
(三)乡规民约教育
历史上,土族地区发生纠纷诉讼等事宜,往往通过两种途径予以解决,一是官办,即依政府法律裁决,一是私了,即以民约乡规为准,由村民选出的“老者”和“特柔其”按照乡规民俗负责监督执行和调解。这些乡规民约逐渐发展成为土族民间的习惯法和社区行为规范。如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前后,各地以村落为单位,召集村民大会,制定以护苗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推选出“特柔其”,具体负责全村的护苗任务,并监督乡规民约的执行情况,调解村民间一般性的纠纷,对违犯乡规民约者予以处罚。有的村子还制作专用木牌,从即日起逐户传递,轮流值日巡视,发现村民吵架,或在田埂、护坡上放牧,牲畜和孩童踩踏农田麦苗,在村内唱情歌等,及时报告“特柔其”,由其罚处,村民必须绝对服从处罚。土族青少年在这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受到村落秩序与规范的实践教育,自律意识和村落社区认同得到提高。
(四)社会礼仪与伦理道德教育
社会礼仪与伦理道德教育是土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土族人民将社会礼仪与伦理道德教育视为做人之本,并始终贯穿于日常生活和交往当中。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常以年龄、疏密、通例等作为待人接物的伦理规范,讲求人与人之间论资排辈、大小有序、男女有别,彼此以礼相待。喜庆佳节,村舍邻里、亲戚朋友互相拜访庆贺。在公开或有长辈的场合,妇女不能摘下帽子,不准脱去衣衫,不得高声喧哗。途经寺庙、拉什则,必须绕行,或下马步行。春节期间,禁止家人间发生吵架等不愉快事情。到他人家中拜年,要携带礼物(如馍馍、茶、酒等),不能空手去做客等等。去土族家做客,不论相识与否,都会受到热情招待。民间有“客来了,福来了”之俗语,表现出土族好客的良好风尚。在款待客人时,不能使用裂纹的碗碟、长短不齐的筷子,凡事特别讲究一个圆满如意。5此外,土族民间的谚语、俗语、俚语格言和传统故事中也含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这也成为土族民间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教育
土族民间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知识多蕴藏于民间传统故事、史诗和巫术文化之中。神话传说故事记载了土族民间对天地万物、人类起源和民族历史的认识;阴阳、法师的咒语、念语、诵含有哲学、民族史方面的知识;卜算活动中含有原始天文、历法知识及数学的概念;除魔驱鬼活动中则掺合有医药知识。土族民间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巫术这些载体加以传播,尽管带有神奇虚幻的色彩,往往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它来源于土族先民的实际生活,赞美了人们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激励推动作用。故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教育历来为土族民间所重视。土族民间将擅长讲述神话、传说和史诗者视为知识渊博之人,不仅尊重他们,还积极向其学习。
二、土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者
土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由熟悉本民族文化的族长、特柔其、法拉、派头、法师等口耳相传或口手相传,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民族传统教育的施教者。
(一)族长。土族村民称宗族为“家伍”或“党家”,族长一般由辈分较高、年龄较大的人担任。他们生产、生活经验丰富,办事公道,热心公益,熟悉乡规民约,能说会道,活动能力强,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是土族村落成员的师长。
(二)道把式。土族爱唱歌,每逢喜事、重大节日,都吟唱歌曲,好多道把式被土族人认为是有知识的师长,他们经常在婚姻宴席上,演唱叙事歌、劝事歌,讲故事,讲民族历史,受到土族人民的尊敬。
(三)阴阳、“波奥”(法师)、“胡古什典”、“什典增”(法拉)、“班爹”、“欢爹”。其中“班爹”、“欢爹”分别是土族人对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与宁玛派僧人的称呼。¨6他们有的是土族民间文化人,有的与土族民间文化紧密相关,往往集宗教经师和医师、舞蹈家、故事家为一身,通晓土族民间的史诗、传说、歌舞、祭祀礼仪等,懂得一定的医药知识,有的还会一些武术功夫和魔术技巧,被土族村民视为与神鬼打交道的使者和能人,认为他们能预卜凶吉,驱鬼除魔,消灾祛病,在社会上颇受人们的尊重,他们在传播和发展土族传统宗教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派头。是民和三川土族民间组织头目,每年在各村庙举行纳顿会前选出下届派头,分为大派头和小派头,大派头只能选出一位,多是村里威望高,熟知土族风俗,有魄力的老人,小派头有七八人,多为干练的青壮年男子。大小派头不但筹集当年纳顿会的花销,而且平时指挥田间管理,负责村庙内的日常供奉,维护本村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土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五)特柔其,亦称“堪过”,意为领头人,是土族社会的一种民间称谓。在“插牌”的一天,由众人推举产生或村民按户轮流担任,任期一年。其职责是组织召集村民商议宗教、民间重大事宜;监督执行众人议出事项;调节群众中的一般纠纷等。直到秋后举行“换届”仪式后,便终止其义务。
三、土族传统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日常生产、生活活动
土族社会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在个体家庭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是土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之一。男孩长到七八岁即跟随父亲(兄)参加放牧、割草、耕地、收割等农业生产活动,女孩长到六七岁即跟母亲(姐)学习刺绣、缝衣、纳鞋、做饭等。长辈们还注意通过起灶、嫁娶、丧葬等日常活动及民间人情交往对青少年进行生活礼仪和生活技能等教育,通过日常生产生活的行动教育和口头教育,使土族青少年学到了生产技能、劳动本领和适应日常生活所需遵循的生活礼仪和行为规范。
(二)以村庙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土族各村寨都有自己的寺庙,土族群众一些宗教活动如青苗季节的“饽”法会及“插牌”、“祈雨”、“斯过拉”等活动,都集中在村庙前举行土族村民尤其是青少年,通过参加村庙的各项活动,受到了本民族习惯法、伦理道德观念、生活礼仪、生产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接受了民族文学的熏陶,提高了组织、协调的办事能力,促进和推动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宗教祭祀活动
土族文化中的许多英雄史诗、祭词、祭歌、神话,还有祭祀舞蹈、戏曲、音乐等都是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土族有信仰萨满教的遗俗,认为万物有灵,鬼魂观念较重。疾病、天灾、人祸等自然现象或社会异常现象的出现,都认为是神差鬼使。故凡事大小,如起灶、搬迁、求子、育儿、求雨、治病、消灾、丧葬等活动,都要举行预卜等巫术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希冀安居乐业。土族民间凡举行大型的宗教祭祀活动,围观者成百上千,宗教活动往往体现扬善除恶的观念,人们耳濡目染,不仅使人们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而且也起到传播社会生活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作用。
(四)节日庆祝活动
土族传统文化多是通过民族节日活动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土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和庙会,如纳顿节、端午节、“花儿”、擂台会、观经会、刚日纳顿、正月二十、二月二、谷雨、“天社”会、九月九庙会、腊八、冬至等等。每逢节日,人们都穿上节13盛装,享用美味佳肴,举行摔跤、射箭、跳舞等娱乐活动。届时,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成为服饰、饮食等物资文化交流的展示台;成为舞蹈、音乐、美术等精神文化的交流园地;是民族共同心理、共同感情、共同风俗习惯集中表达的场所。总之,土族民间节日庆祝活动实为土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展示的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交际联谊活动
土族人际交往频繁,每逢搬迁、嫁娶、生育、增寿及老人过世等红白喜事,亲朋及近邻都要前往道贺或表示哀悼。族中大事都由整个家族甚至整个村庄来承办。人们通过这些活动,交流了思想,传递了感情,增进了友谊,也对青少年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如土族各种礼俗歌、生活歌、情歌、念词和颂词,就是在这些交际联谊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土族婚礼为例,从出嫁、迎娶、拜堂,无不在歌声中进行。在举行不同的婚礼仪式和程序时要唱不同的歌曲。人们通过歌声,介绍情况,展现才华,建立感情。
四、土族传统教育的主要功能
“一切社会制度或习俗、信仰等等的存在,都是由于它们对整个社会有独特的功能,也就是说,对外起着适应环境、抵抗外力,对内起着调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作用。”土族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有着显著的宗教性、文化性、民族性,其功能也有着特殊性。
(一)促进个体发展和民族角色认同
土族人民喜爱体育活动,并常与群众性娱乐活动交织进行。如轮子秋、合尼、瓦日、打作若、路路套(赶猪)、打儿冈、罕跃(赶羊)、母胡古、瓦日(玩石子)等游戏培养娱乐者的灵敏性、协调性等能力。这些传统文体活动,不仅是一种竞技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愉悦了生活,增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培养了土族人民勇敢、坚毅、进取的精神。同时,土族人民在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宗教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民族文化习惯逐渐内化于土族民众的内心,成为他们普遍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日常的土族文化仪式中以相同信仰为基础建立起的共同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彼此联系起来,彼此认同,恪守已成为民族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自觉担负起自己的角色和使命。
(二)提升土族民众民族美感素养
土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土族的民居建筑依山傍水,排列整齐,林木葱茏,给人以美的感受;土族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有色彩斑斓的传统故事,有种类繁多的民间歌谣,有悠扬动听的土族音乐,还有古老的民间舞蹈、民间刺绣。仅民间故事而言,就有讲述人类、事物起源发展的神奇故事;有反映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有歌颂英雄勇敢无畏的精神故事;还有智勇过人、爱憎分明、诙谐乐观、敢于蔑视权贵、同统治阶级抗争的机智人物故事;有表现男女爱情,向往美好生活的优美故事;有赞美勤劳、鄙视懒惰的传统故事;有反映穷苦人民悲惨生活情景,揭露、控诉财主、富豪、贪官污吏凶残面目及人民的反抗斗争的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反映了土族人民的希冀、愿望和追求,显示了土族人民的聪明才智,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熏陶、美的教育。总之,这一切体现了土族传统教育的隐性功能,它实现了土族对青少年的美感陶冶。
(三)维护土族村落秩序,维护社区稳定
历史上,土族人民的信仰为土族民众提供了一整套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法规。信仰体系本身,以及以信仰教育为核心的一系列日常活动的开展,具有维护社区、社会平衡的作用。另外,土族传统教育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民族互助、邻里和睦、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禁止偷盗、勤俭节约、婚姻自由、关爱自然等社会规范,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于维护土族村落秩序和社区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传承和发展土族文化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被教育人类学者常常理解为根植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过程。8而人类的日常社会生活方式就是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教育人类学者Hatano和Serpell认为,文化是解释人类本性的一种阐释过程。人类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取规范的行为知识,并通过社会化将这些知识传递给下一代。同样,在土族人民日常的生产实践及各种活动中,总是存在着土族的传统教育,民众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就担当着“意识”或“无意识”教育下一代的重任,使其掌握本民族文化传统。另外,在土族传统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或具有血缘关系,或具有师承性、同一民族关系等,从而决定了其情感的亲近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土族传统教育是在其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长期性。在土族的教育实践中,为促使土族青少年儿童尽快适应主流文化,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向学习者注人人类文明的新思想、新的价值观念等。而这些新的文化要素与土族长期积淀的文化相互碰撞、交融,逐代相传,促使土族现代文化的生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