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才创新培育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才创新培育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人才创新培育思考

从专利申请看人才

1984年,《专利法》通过,之后差不多每八年修订一次,今年是第三次对《专利法》进行修订,《专利法》出台以后对我国专利工作起到很大推动和促进作用。1985年受理专利申请量1.4万余件,2007年已上升到69.4万余件,2007年每8天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几乎相当于1986年全年的申请量。这些数据都说明人们对专利日渐重视,这是好的一方面,但是也有存在问题之处。

1、自主创新的能力较薄弱

专利分三种:一、发明专利,含金量较高;二、实用新型专利;三、外观设计专利。我国真正的发明专利只占19.9%,国外则有86.6%,这说明我国的专利,自主创新能力较薄弱。

2、专利偏向传统遗产和生活领域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对比,我国专利申请中,中药占98%,非酒饮料占96%,食品占90%,中文输入法占79%,可以明显看到在我国的专利中,“吃”的方面占很大比重。而国外的专利比重,无线传输占93%,移动通信91%,电信系统占90%,半导体占85%,高新技术领域远远超出我们的比例。

3、在国外的专利申请数量太少

我国在美国申请的专利只占美国专利的0.2%,在欧洲申请的专利只占0.1%。

4、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比较少

1998年—2003年我国企业占国内专利申请总量不到30%。事实上,企业没有创新、没有专利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受到很大挑战。中关村,14000家企业,12%申请专利;我国99%以上的企业从没申请过专利,大部分企业跟专利无缘。从专利这个侧面可以看出,我们的人才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在这里还要谈谈今年诺贝尔奖的遗憾,其中芬兰、美国、法国、日本、德国,主要发达国家差不多占据所有诺贝尔奖的份额。亚洲国家中日本也拿到三个席位,中国几乎颗粒无收。唯一和中国有关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华人社会引以为荣,但他已不是中国国籍,严格意义上他只是有黑头发、黄皮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华人。所以,诺贝尔奖一直是我们的心痛。

从教育看人才

从专利和诺贝尔奖上都可以看出中国在人才培养上,水平较低,我觉得这些问题的根基在教育。

1、文理分科

我曾经在四年以前写过提案,强烈提议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前不久白剑峰先生在《日本日报》上写过一篇文章,他谈到:“其实中国并不缺少才智过人的学者,但是很少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而忽略成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而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做科学研究,往往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甚至欺诈造假。”这里实际上就点到,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实际上分离的。文理分科大大削弱文科水平,很多人都认为,在我国高中文理分科选文科的都是学习失败者,都是理科学不下去无奈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文科学生实际上是二等公民。这种偏见导致我们很少有真正的人文大师会出现。再者,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整体素质。过早文理分科后,理科学生不再学历史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他可能才智过人,但是不可能具备人文情怀。反过来学文科的学生也不再去学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能力也会受到很大限制。这些都导致今后的公民素质受到很大影响。此外,文理分科加剧了应试教育的效果。接受高等教育的毕竟数量较少,尽管我们现在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文理分科造成应试难度不断加大,学生学习难度不断增加,而且是所有人都要去学。有人说国外有一些教学也很难,但是国外是分层教学,绝大部分难度不高。而中国的学生学的太难,有些知识甚至一生也派不上用场。文理分科也反映出中国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特点。人类、民族文化的关系,环境污染等问题很少为我们所关注,为什么我们有毒奶粉的事件,造假的事件?就是缺少人文精神。所以我建议:教育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取消中小学奥林匹克竞赛,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改由大学组织实施;实施中学生选修大学暑期课程的办法,并授予相应学分。

2、教育行政化倾向,知识分子无心学问

中国的教育行政化趋势非常突出,自古以来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一个学者,“学而优则仕”,学问做的好就要当官,所有人最终的目标不是做学问,求真,而是做官,走行政化道路,所以公务员历来成为大学生的首选。这样来说,在大学里面就要有相应的对应,大学里的处长就相当于正处,现在有了副部级大学,一般教授没有办法直接进入行政渠道,因为不能破格提拔,所以这样一来就导致整个大学行政化,所有大学都是行政级别。好的教授最想做的是校长、处长,而不是想做学问,这个就导致一些优秀科学家过早丧失对学问的兴趣,这也是导致优秀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此外,实际上我们的义务制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我觉得公务员就应该对高中生敞开大门,这样大家就会觉得有更多机会,可以凭努力取得自己的人生地位价值。应该修改高等教育法,建立大学职员制;高校行政人员和专业人员实行轮换。

3、阅读能力下降导致国民整体素质降低

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国家的阅读力长期以来一直走低,我国每年出版图书不下30万种,但是每一户家庭的消费图书数量不到1.75本,我们是人均阅读量最小的国度之一。这是很危险的。目前人们都在关注的焦点——金融海啸,其背后的操手犹太人起了很大作用,他们掌控了整个世界的金融命脉。货币战争里最重要的人物都是犹太人,他们为什么强大?因为他们是全世界最善于阅读的,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1千多所。《朗读手册》作者讲过“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他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他们。真正地消灭无知是要通过阅读”。目前在中国连大学生基本上都不读书,有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阅读专业经典著作15.2%、人文社会科典籍22.8%、专业学术期刊9.3%、外文学术文献5.2%。大学生阅读都有快餐化倾向,广州某个大学校园里借阅最高的是《名侦探柯南》,所以在中国阅读的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4、“满堂灌”教学体系让学生丧失思考能力

中国的教学体系不是针对创新去发展。70年代末的大学生,叫“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是大学教育的典型写照。中小学也是如此,基本上是满堂灌体系。而美国和发达国家的大学基本上以阅读和问题为背景。这种满堂灌的体系必须打破,要让学生经常提问,对老师的智慧提出挑战。

出路何在?

1、回到原点

我们的教育、人才培养到底应该怎么做?首先要问起点在哪里?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因为现在方向迷茫,我们不知道教育是什么,要干什么,甚至于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随便去问一个老师,一个父母,这些问题他们也无法回答。我认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我们应当回到原点,搞清楚什么是好的教育。

2、教育解放

解放力度不够是目前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很大成绩,比如说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但是,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我认为是两个字——“解放”。因为解放了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才有今天。所以,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关键是把他们释放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完全把大家铐起来,让你手脚动弹不得。所以陶行知在60年以前提出了解放的使命,他提出要几大解放:“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60年以前的呼唤现在依然有效,而且依然值得我们关注。首先要解放的是孩子,《中国青年报》上刊登过河北一所中学一个中学生的作息时间表:早晨5:10分起床,5:40分晨跑,锻炼时记5个英语单词;6:00进教室早自修;7:00吃早餐;8:00上课,中午不回去,在桌子上休息。晚上10:00自修结束,晚上10:50分关灯睡觉。根据这个作息表,每天孩子的工作时间是17个小时。所以我提出要从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孩子,让他们不再为分数而活着,个性得到张扬,真正地成为自己。其次要解放教师,从考试的镣铐中解放教师,让他们真正地享受幸福完整的教学生活,体验教师职业带给他们的成长、尊严与快乐;还要解放校长,让他们从评价排名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可以聚精会神地思考教育;最后还要解放教育厅的厅长、局长,从一个个升学的指标中解放他们,让他们从对上负责变为对下负责,从对分数负责变为对未来负责。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也是民间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1999年萌动,2002年开始行动,至今已经走过近10年的时间,发展到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19个县级实验区、近600所实验学校,100多万教师与学生参加了实验。新教育实验以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六大行动为途径,努力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新教育实验的“晨颂、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教师专业发展地图以及“每月一事”等项目,受到了一线教师与学生的欢迎,一大批平凡普通的教师在新教育实验中脱颖而出,享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而我们的孩子们,通过新教育实验,与那些人类最崇高的思想对话,享受到教育本身的魅力。因此,新教育实验被一些媒体评论为中国的“新希望工程”。

3、推进阅读

在前面曾经提到,阅读的问题应该把它作为教育的基础工程来做。我有四个观点:1、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2、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3、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4、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从学校开始,尤其是人生的40岁以前。人生每七年是一个重大转折期,而14岁以前,经历、体验和阅读的东西会影响一生。现在很多心理学家一直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从他的童年找到答案。现在的成人,实际上是利用儿童时期通过阅读和经历所形成的价值观去审视成人世界。所以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是在中小学养成的。我们知道,城市的美丽一方面是依靠建筑和规划,但是城市真正的美丽是看这个城市人的品位和气质,品位和气质是靠什么?最重要的是阅读。我很高兴的看到,深圳这么多年来一直倡导阅读,“阅读月”、“阅读节”一直进行地有声有色。我希望再次和大家一起呼吁,拯救阅读、解放教育,为培养创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