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再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实践指导教师“四低”制约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的师资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善。目前实践指导师资主要来自高校毕业生、学校原有实验(习)指导教师和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能工巧匠)。但是,这支队伍无论是数量、质量、职称结构,还是技术技能素质、教学能力等都不尽如人意。校内实验(习)指导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在教学中的地位长期存在“四低”现象:准入学历门槛低、职务评审要求低、分配收入低、教学中的地位低,在教师出国培训、企业实践能力提升、岗位津贴等方面,往往排在普通教师后面。在对他们的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与普通教师数量相比,由于他们在教师中所占比例偏少,教学质量评价往往被忽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特殊性,要求实践教学的管理人员、实训指导教师应具备更高的技术技能水平,特别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他们应具有和普通教师同样重要的地位和综合教学素质要求,但是,“四低”现象影响了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2.实践教学传统管理的惯性制约学生个性能力发展
高职院校成立二级教学单位后,实施学院和二级学院(系部)两级管理,校内实践教学管理重心落到二级教学单位,由各二级学院分而治之。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系部)实训管理部门职责不明,存在三种现象:实验教师只负责管理,安排实验(训)场地;实验教师负责管理,安排实验(训)场地,还担任指导学生的任务;实验教师不仅负责实验(训)场地管理、指导实验实习任务,还要承担一部分理论课教学。在实训室管理上虽然倡导开放式管理,但多数学校在实验(训)场地管理上沿用传统的封闭式管理,这种方式方便了管理者,而一些学习能力强、喜欢动手的学生,很难有机会单独进入实训室进行技术研究,接受个别指导。
3.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工”的质量难以保证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原则上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各为50%,主要是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包括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分散预就业实习等形式,毕业顶岗实习主要为分散预就业实习形式,计划安排的时间为2.5+0.5或2.25+0.75,其中0.5(或0.75)为集中在企业实习时间为半年或以上,双方共同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控制、指导和考核。但由于是分散实习,管理难度大,管理和实施中不到位,使得实习效果难以控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值得商榷。
4.课程综合实习有效资源利用不够
课程教学实践的资源利用、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课程实习(训)、课程大作业(设计)、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在调研实践中发现:课程实践教学存在时间和空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资源完好率、利用率不够等问题。课程设计一般2-5天不等,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对企业工作岗位不熟悉,技术技能达不到要求,不能承担指导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的重任。学生参加工学交替,由学校安排或学生自己找单位,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接受学校、企业的双重指导和管理,多数实践时间安排较宽裕,有些实践受台套数和指导教师的限制,学生处于等待状态,出现时间和空间的浪费现象。例如某课程设计实习两个班同时进行,指导教师一人,时间是三天,计划第一天安排参观,第二天查资料、写实习日志,第三天完成设计。实际过程是第一天按时参观了,第二天因学校有活动,一些学生参加活动去了,第三天学生做设计、写实习日志等,显然未达到任务要求。另外,一个指导教师面对两个班的学生,做到真正及时指导也很难。对这类计划完美、过程粗糙、结果打折扣的实践教学,该如何改进值得认真考虑。
5.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误区
由于高职学生大多是高考统招生,他们同样受高考指挥棒的指挥,有些高中生的动手能力不及小学生,学生上实验课“只看不做”。由于高考不考实验操作,因此,“考什么,教什么”就成了高中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们也失去了实验操作的机会。这些因素导致在学生头脑中烙下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烙印。另外,一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养成了不主动动手的习惯。一些学生入学后感觉专业不对口,缺少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课堂学习过分依赖教师,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实训课不动手,抄别人的实习成果,这样当然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也有的学生很想主动去学习,但是由于缺乏主动判断问题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不敢主动尝试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只能跟着教师转,长此以往,也会影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素质。实践能力是人的智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的素质形成的基础。高职院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要把培养学生科学的技术研究、技术改革的探索精神,善于沟通、善于协调的社会生存能力,解决生产、服务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学习、提升工作能力作为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任务。
1.理论结合实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倡导“手脑并用”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毕生倡导职业教育,主张手脑并用,反对劳心劳力分离。他说:“要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者联系起来”,只有手脑联合才能产生智慧。因此,教师应该把提升学生实践的质量作为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除开展正常的校内实验、参观、实践以及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外,更要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交流的机会。企业实践交流不是简单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劳动锻炼,而是在一定的技术知识指导下的实践运用与再创造过程,是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学习到无法在课堂上体验到的社会工作环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这些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既是学生活动欲望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体验、探索、应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发展智力的过程和提高动手能力的过程。第二,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要改变课程设置模式,调整理论和实践课的分配比例。在改变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更新“重理论、轻操作;重知识、轻能力”的旧观念。除了上好理论课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接触实际操作,尽量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例如,让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以加深对理论的运用理解,这不仅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最生动的探索式教学做结合,有利于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在校内创造学研结合的仿真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到实训中心参与项目建设和专门工作室学习和实践等,培养他们严肃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探索研究精神;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与职业能力培训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与人合作能力和工作任务的执行能力。第三,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增大了管理的难度,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同使管理模式也随之不同,要建立配套的开放式教学管理体系,实现多主体(学生自主管理、教师教学管理、企业过程实践管理)管理等,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构建与“课程实验(训)、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匹配的“学校、专业(系)和校外实习基地分级负责”开放管理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任课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师生参与教学管理,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决策、建议和监督权力,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价作用,形成相互监督与制约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工学交替教学管理良性运行。
2.软硬结合,提升服务学生的能力
第一,均衡实训环境建设。实训教学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而校内实训教学又是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主阵地。校内实训室建设要改变观念,专业教学设备投入在保证重点的同时要对弱势专业舍得投入资金和人力物力,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保障。要瞄准企业的第一线工作需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设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学生顶岗和职业素质训导五位一体的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室,以培养出动手实践能力强和受社会认可程度高的学生。第二,着力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重要保证。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还应该熟知本专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生产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采取建立教师下企业培训的方式。建立校内外教师技能培训基地,鼓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理论结合实际,锻炼动手能力。如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与企业沟通交流;建立访问学者制度,把教师派到兄弟院校去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经验,使专业课的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聘请企业客座教授,邀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来学校做讲座,介绍企业的最新技术和工艺,使教师们尽快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把最新技术和工艺融于课堂的教学当中。
3.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现校企良性互动
第一,建立政府引导、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教育专家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校企合作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地位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践操作熟悉生产流程和操作设备,积累工作经验。岗位实习更是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的重要体验,对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是一种预就业训练。只有通过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磨炼,才能获取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应用能力,养成良好的与人交流、沟通的职业行为习惯。不同的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式上基于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行为倾向,事实证明,没有一个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就不能保证实践环节的正常进行,因此,应结合学校、行业和企业特点,建立政府引导、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第二,进一步发挥“职教集团”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职教集团”是一种以名校为主导,相同区域、相同行业院校、企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按照“企业的选择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企业的需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责任、企业的评价是学校专业建设的标准、企业的发展是学校共同的追求”的思想,以企业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标准,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企业订单式培养等人才模式进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实现校企之间的紧密结合。在集团内不仅形成多企多校的合作平台,而且从组织结构上连接了校企双方,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聚集效益。企业为人才培养提供资源支持,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服务、职工培训等技术和人力支持,促进集团内校企共同发展。职教集团是搭建产、学、研相结合和校企高度融合的平台,把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职业培训、实习基地建设、就业工作研讨和人才招聘等内容制度化、固定化。以职教集团为依托,学校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才能把“做中学”、“学中做”落实到实处,缩小学校教育与岗位技能要求之间的距离。
三、结语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着眼点不仅仅是某种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更重要的是社会关系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动的建设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启示我们不仅仅要在教育理念问题上,还要在能力结构的确立、教材体系的创新、评价标准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
作者:程芳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