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论文

一、“生活意向”——公共教育学课程功能的拓展

所谓公共教育学的生活意向,是指课程存在的方式和目的指向教师与学生的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

1.帮助师范生教育实践理性的生成所谓实践理性,是指人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应如何”和“应当怎么做”的观念掌握和解答,它直接指向人的极富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观念对自身实践的规范和引导。正确的教育意识和观念的生成是前提保障,因为准教师日后的教育行为是建立在比较充分的理性基础上的,而不是传统的惯例、个人的权威或偶然的条件作用。这也正是公共教育学较难完成的任务。从生活意向的视角,公共教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论和教条、知识或技艺,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它着实影响到师范生的认知、情感、道德、意志和信念,使他们心中建立起理性的坐标,培养正确的教育态度和认识以及对教育理念的通透理解,用真、善、美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分析、评判教育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2.加快师范生的社会化进程大学时代是人的社会化程度迅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公共教育学中丰厚的人学思想使其成为促进师范生完善人格形成的重要教育资源。可见,公共教育学适时的介入对师范生而言是生命成长的必需。据笔者在2012年的一次关于大一学生情感问题的调查中,有一个班谈恋爱的学生高达50%,着实让人惊诧。从生活意向的功能出发,师范生应首先是教育学中充沛人学思想的受益者。通过对人的发展理论的学习,使大学生学会坦然、理性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和对社会的困惑,这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公共教育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指导生活的功能。

3.促进公共教育学指导教育实践功能的落实教育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指导教育实践,并不在于它的具体性或直接性,我们在诸多公共教育学教材中鲜见大量的实例解析,而是在于对教育基本理论的描述与解读,这恰恰反映了教育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使得教育学有了应用的广大空间。正如杜威所言:人的思想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知识,而是帮助人们生活,获得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帮助人的行动得到成功。“生活意向”有利于准教师把这些观念和思维带入他们未来的教育实践中,真正认识到教育理论的实践意义与价值,当它们融入现实的教育生活时,才能发挥对青少年学生的引领作用。由此,教育理论才得以兑现它引领和指导教育实践的承诺。

二、“生活意向”功能下的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实践

1.重构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纵览现阶段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的掌握是教育者关注的重点甚至全部。教育学是一门有人学魅力的课程,不是师范生的过眼云烟,而是一门能够触动心灵、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痕迹的课程,是“把教给他的所有的知识都忘记了,但还能使他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的那种教育”。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应包括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要求师范生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提高教育能力;远期目标涉及师范生的教育态度、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念的养成,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此导向下,师范生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才能在对人性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教育理论和开展教育实践,才能让“教育”走进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2.关注教材的生活导向价值

(1)突出公共教育学的“公共性”第一,对公共教育学教材与专业教育学教材应区别对待。“公共课教育学不应当追求严密的逻辑体系。把体系建构的任务作为公共课教育学的任务是一个误区……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的知识体系根本的任务是为了建构教师的教育学修养”。第二,较强的可读性。对教育基本理论的解读应是质朴、易懂的,而不是艰深、晦涩的。第三,普适性。适合不同专业的师范生,“教育学教科书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2)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公共教育学的知识构架中,应遵循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知识的循序渐进。这样可以化解在知识组织上长久以来存在的争论。

(3)注重知识的全面性既包括教育学科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和经典性的确定性知识,如概念、原则、模式等;又有正在发生和实践着的教育理论,如新课程改革、高考评价体制多元化等。要拉近现实教育与理想教育之间的距离,提高师范生分析教育现象与问题的能力。

(4)体现教育学科的人文性是指其知识体系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而非封闭和呆板的;其知识是关联人生、关联生活、关联生存意义的,而不只是干瘪的理论;其语言是优美流畅的,而不是枯燥的描述和词汇的堆积。

3.构建生活型的师生关系生活型的师生关系是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以生活为媒介,形成的民主、自然、和谐的交往关系与对话的关系。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与合作中不断丰富他们的生命体验,领略教育学带给他们的知识之魅与生命之美。这得益于教育学本身就是“老师与学生在一起的某种际遇,即成人和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之间的实际活动的关系”,“教育学总是深刻地凝结在大人和孩子的关系的本质当中”。而事实上,因教育学课程的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相当松懈,是一种“功能性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一种本源性的真诚和信任,导致教学中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心不在焉等现象,削弱了教育学对学生“人性教化”和“生命引领”的作用。而生活型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各为多种社会角色的综合体,是自然亲切的交往对象,其人性是全面铺开的,是澄清与明朗的,源于生活的共性使得师生关系走向自然的“人—人”关系,从而实现尊重、信任、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的重建。基于此,教师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认识与解读,才能赢得学生的思考与回应,才能对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活与现世生活有所启迪。

4.注重生成性的课堂教学生成的公共教育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由师生共同建构、突破原有预设进行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在:一是教育学课堂是师生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的活动领域和生活方式,是师生精神共享的过程和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形式。在生成的课堂中,是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所需与生活所需促成了有效的课堂教学。二是生成的教育学课堂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对教育生活中的问题、案例、经验的讨论或讲解,不是单纯地为了验证某些既定的理论或思想的合理性,而是启发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把间接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认识与观点,从而生成自己的教育意识。三是生成的教育学课堂是珍惜“意外”与“偶然”的课堂。这些“意外”与“偶然”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往往是这些不经意的因素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让课堂灵动而鲜活。四是生成的教育学课堂不是一个知识受控的过程,而是知识逐渐清晰、逐渐建构的过程,其中有提问、有思考、有讨论、有质疑、更有收获。

5.形成亲生型的教学风格公共教育学教师亲生型的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组织中关注教育学的生活意义,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教师形象。包括衣着整洁、举止端庄,爱教育、爱学生,亲切和蔼、擅以身示范。二是饱满的教学热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三是充实的知识储备。公共教育学教师还应了解相关的社会热点、各院系的课程结构与特色,以便对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因材施教。四是机智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懂得运用生活的教育价值,善于挖掘自己与他人的教育生活经验,包括个人接受教育的体验和组织教育活动的体验,选择较为典型的教育生活事件为案例,或启发诱导揭示理论,或组织探究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吉喆单位:洛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