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设音乐教育学学科一流专业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摘要:为进一步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新时代音乐教育学学科专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需要,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浙江音乐学院主办,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承办的“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云端举行,16位来自全国各大音乐学院、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领域的专家汇聚云端,共谋共商音乐教育学学科一流专业的建设大计。文章主要梳理了在此次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就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的深入探讨,同时介绍了各位与会专家代表的独到见解和教学案例等,以及其为将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成国内一流专业所做的努力,以飨读者。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一流专业;学科建设
2020年9月17日,伴随着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浙江音乐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的正式成立,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浙江音乐学院主办,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承办的“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腾讯会议平台召开,由微信平台转播。
一、新时代音乐教育学科专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需要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章艺悦主持,浙江音乐学院副校长杨九华教授致辞。首先,杨九华代表此次会议主办单位之一,并受浙江音乐学院王瑞校长之托,对莅临和参加此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随后,杨九华对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特点进行介绍,回顾了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发展状况。他表示,为进一步加强一流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新时代音乐教育学科专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需要,需要同步成立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与音乐教育学院,这不仅是中国专业音乐学院建立的首个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也是浙江音乐学院全面深化音乐教育学学科内涵建设决心的体现,且对推动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学术研究,以及反哺音乐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他强调,在王瑞校长的带领下,将以打造浙江音乐学院特色的音乐教育话语体系为目的,积极促进学科和专业机制创新,充分整合专业院校音乐教育资源,努力将音乐教育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一流学科。
二、音乐教育学学科研究与多重探讨
本次研讨会主题发言部分由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崔学荣担任主持,以“新时代高水平一流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发展”为主题,16位专家通过云端屏幕共享的方式进行主题发言,气氛热烈融洽。同时,观者可以通过直播视频来观看和学习最前沿的音乐教育理念。研讨会主要以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学科发展战略、国际前沿思维下的高等教育研究、终身发展理念下的音乐教师教育研究、长三角地区音乐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音乐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和新时代音乐学专业示范认证(OBE)这六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时代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新时代背景下,各学科都在向成为高水平一流专业发展。基于此,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音乐学博士杜永寿在题为《新时代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融合发展探究》的发言中,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情况以及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讲解,并分析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情况,指出课程设置应以精简、精准、实用为原则,且要注重将基础类课程与职业定位相结合,强调音乐教学应注重审美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提出实践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对音乐课程价值的认识以及对实现途径的探索。
(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音乐人才
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音乐人才,这对音乐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大提琴演奏家吴和坤在题为《当今音乐教育的走向》的发言中指出,当下中国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好的教师。学校应该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理念、建立概念”,培养学生如何学会聆听、思考和提问。前瞻性的理念和先进的思维结构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品质。无论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还是创造型人才,都不应脱离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基本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拥有这三个基本能力,教育的目标应该注重聆听、思考、提问这三个方面的培养。他认为,首先,应对音乐教育有新的思考,要求新一代的教师能胜任培养从小具有良好的聆听、提问和思维结构、全面健康发展的新一代。其次,教学一线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动态以及教学手法。再次,要促进音乐教育的研究。他认为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要从本质上有所改变。音乐教育的方向不是直接塑造音乐家,也不是培养音乐教师,而是覆盖了整个音乐教育群体,包括表演、作曲、理论、史论、教育各方面人才,并肩负着全民教育的双重责任。最后,他强调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前瞻性的理念(非传统经验)、国际视野(非国粹主义)的眼光,以及先进的知识结构而非狭隘的“点到另一点”。此外,无论合作办学项目还是选择国外高校,都要做深刻的调研,不能只看高校排名,盲目崇尚和追求“经典”与“传统”本身就是落后的,要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思维。
(三)科学理念下建立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惊人速度展现了东方睡狮的觉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苏也以迅猛态势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优秀,音乐教育亦是如此。哈尔滨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郁正民在题为《中国特色音乐教育学课程体系构建40年——基于课程政策理论下的回顾与反思》发言中对音乐教育学学科体系建构40年的回顾、音乐教育学学科建构的三次错位和基于课程政策理论的启示三方面作了阐释。首先,他展示了音乐教育学建构的代表性著作与教材的统计数据,体现出我国对音乐教育重视度的提高。其次,他指出,教学法不仅是一门课程,应是指教师教育专业的统领课程,并提出“课程群”的概念。再次,他指出要引进与借鉴外国的先进音乐教学方法,但不是再现式的接受,而是创造性的接受或迁移,要加强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特别是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学学科体系。郁正民强调,国家三级课程建设,既是给予教师更大的权利,也使其肩负更大的责任,同时也提示了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地对接基础音乐教育,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最后,基于课程政策与权力再分配理论,他得出几点启示:第一,要建立在科学理念基础上的“著我”;第二,要打破壁垒进行跨学科研究;第三,强调理论的重要性。
(四)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及意识培养
当今科技发展速度迅猛,单一领域的学科研究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多领域学科交融,能够弥补单一学科的缺陷,新学科应运而生。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达的发言题目为《音乐教育学跨学科研究的思考》。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跨学科研究的多种定义,马达认为,在科学研究中,跨学科研究指的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理论、概念、思想、观念、技术、数据、方法进行整合,从而解决单一学科研究中无法解决的问题。首先,他对学科的同域交叉和异域交叉、供体学科和受体学科、“亲缘”关系和“远缘”关系、学科导向性和问题导向性的研究路径进行了解释,分析音乐教育学是同域二元交叉学科,是音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次,针对跨学科研究,他提倡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合理移植使用供体学科的学习方法,这对提高音乐教育跨学科研究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特别强调了要借鉴自然科学理性的量化研究与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再次,他指出,音乐教育在跨学科研究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动向,特别要注意跨学科研究中移植、引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及方法时学科交叉的适切性,要研究供体学科理论、方法是否适合本学科的研究领域,同时要增加不同专业人员或校际合作交流。此外,在综合性大学中的音乐教育学研究生教育中可合理利用学校多学科的优势,使研究生在校期间接受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跨学科研究的意识。最后,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需要增加音乐教育学学科实践活动的参与和研究比重。
(五)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燕宜的发言题目为《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音乐教育》。报告从人本主义视角,围绕学习者开展的音乐教育活动提出思考,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成长以及从音乐学习的角度设定音乐教学。首先,她提出通过转换问题表述的方式,使看问题的视角转向“人本主义”。如“人是需要被教育的”转换为“人是需要成长的”“教育是培养特定的人”转换为“人的发展可能性不是单一的”“教学是完成既定的目标”转换为“教学的关键是‘学’”。其次,她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要学会把握世界的方式、寻找到自我以及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等,最终才能得到成长。再次,她提出音乐学习是对心理的、感觉的和认知的唤醒和改变的过程,她关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是否能够被“唤醒”。随后,她指出在音乐教学中分为音乐体验、音乐认知以及“音乐making”(练习、创作、转化、组织等)三部分,其中学会“音乐making”这种创意性的活动(艺术创作)是人本主义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能够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展现出自我个性。她强调,不能给学习者设定统一的教学终点,要设定符合学习者自身能力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学习者能够引发改变的转折点,关注学习者的改变过程,最后形成评价。最后,她展示了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的音乐教育的教学实践视频。从杨燕宜的讲述中,可充分理解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观察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起点,从这个起点再制定与他们能力相匹配的教学计划,从而达到属于他们的学习终点。
(六)音乐教学中实践的重要性
与会专家学者还针对美国学者埃利奥特创建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在国际上引发的巨大反响和讨论进行述评,其讨论内容聚焦于三方面议题:“音乐作为实践”的内涵、音乐教育的方式以及音乐教育的价值。基于此,实践音乐哲学在音乐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反思当下音乐教育问题的浪潮[1]。星海音乐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喻意的发言题目为《论埃利奥特哲学思想的三大质疑——“音乐作为实践”的内涵、教育价值和方式》。她通过已有对埃利奥特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进行述评,研究主要涉及了实践音乐教育中“音乐作为实践”的内涵、“做音乐”行动理念,以及音乐教育的“自我发展”价值等内容,这其中有对埃利奥特的实践思想给予的支持与肯定,也有对他的部分观点提出的质疑或反对[2]。埃利奥特对于音乐教育价值的解释引用了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的“最佳体验”(Optimalexperience)理论,他认为在音乐活动中设置与一定音乐挑战相适应的音乐任务,伴随这样的音乐活动,学生感受到的是“音乐享乐”(Enjoyment)和“福流”(Flow),并获得最佳体验,这能够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Self–growth)和“自我认知”(Self–knowing),这也是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3]。最后,喻意指出埃利奥特实践哲学中关于音乐概念、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音乐教育的价值很多特定的实践内涵,都有助于我们认清审美教育哲学的局限性,也能够促使我国音乐教育者深入理解音乐与审美、实践、技术、道德的关系,以及音乐教育与人们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些都为我们的音乐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4]。
(七)以“学”为主的教育模式
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的缩写,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北美,是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师将这种类型的指导学生教学和评估的方法称为“以结果为基础的”[5]。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资利萍的发言《基于产出导向音乐教师教育三维核心素养体系研究的湖南师大模式》中也提出了以产出为导向这一教育模式,她提出了教学要从传统模式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以学生的学和个人发展为主,明确学习标准,提出应适应社会上艺术教育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反向设计教学课程计划。OBE这种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被称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同时也对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新思考。
三、多元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学学科
会议闭幕式由崔学荣教授主持。她表示,研讨会云集各位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共享教育智慧,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高水平一流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发展”的“文明互鉴,取长补短”主题。16位专家分别从研讨会的六个议题进行了分享和探讨,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对音乐教育的建设提出的观点和看法,都是非常值得音乐教育界学者思考和关注的。研讨会对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行了分享与交流,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考和观点,为中国音乐教育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就当今发达的科技以及音乐学科现状来看,音乐教育学学科正以蓬勃发展的步态向未来迈进。虽然此次会议在云端举行,且只有短短1天时间,但也充分展示了全国各大音乐学院、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音乐教育学领域专家在音乐教育思想、理论、方法等方面最前沿的理念,也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教育做出新的贡献。音乐教育学科是跨领域的学科,是教育与音乐两个学科的结合。这就要求每一位学者在研究音乐教育学学科时要注意两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这两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增进交流与互动,为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增砖添瓦。在当代中小学教育中,音乐素质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它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音乐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涵养和气质、培养个人情操、舒缓心理压力,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音乐也是表达情感、传递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那么,如何进行音乐教育,怎样将音乐教育学建设成一流学科就显得尤其重要。
四、结语
培养人才的重地在大学。这次全国音乐院校、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建设一流专业乃至一流大学所开展的研讨可谓意义重大。同时,本次研讨会也为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交流思想、学习借鉴的平台,在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的基础之上,为构建一流学科体系、未来音乐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可以说,这是一次推动音乐教育学学科建成“一流专业”的重要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更促使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携手共进、不断提高,共创一流音乐教育专业学科。
参考文献:
[1][2][3]喻意.“音乐作为实践”的内涵、教育方式与价值——埃利奥特音乐教育哲学研究述评[J].中国音乐,2020(5):134-142.
[4]董宇艳,陈杨.基于“成果导向”OBE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思考[A].素质教育与立德树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8年年会暨第七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8:7.
[5]姜波.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3):35-37.
作者:张莉杰 单位:哈尔滨音乐学院艺术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