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心理学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新媒体时展带来的更多样化的学生群体,高校教育者想要高效率地展开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丰富的背景知识和教育技能,还需在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的同时,将心理学理论与特色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方式。教育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理论分别是迁移理论和动机理论,通过进行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和方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学生管理中,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将思想教育融进专业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生管理;艺术实践;社会实践
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如何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教学活动中的受教育者如何接受教育、掌握教育者教授的创作技能、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以及心理状态变化等,都是作为教育者十分关注的内容。基于一定的教育学理论下,通过结合北京电影学院专业艺术院校实践教学的教学特点,去探索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特色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把每一个学生当作独立个体,持续推进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研究由来已久,但多数研究还是从心理学的层面去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本文重点探索的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如何与专业艺术院校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分析和理论知识的背景与实际的教学任务相结合,在预判学生成长需求与成长变化的前提下,在实践中去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能行之有效地在创作与学习中去提升专业能力与加强心理健康素质。从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反思实践教学效果的过程实时调节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及时地发现学生所遇到的难题和困境,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一、在艺术实践中开展德育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在专业的艺术院校的学习中,艺术创作实践是重要的考察与学习方向之一。学生的创作能力、艺术感知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实践的教学成果。艺术院校的专业特点也使得学生们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积累。在艺术实践中开展德育工作,不仅适应了专业学习的教学特点,还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艺德修养。在艺术实践的创作中,会涉及许多需要学生进行展示创作能力的机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种更规范和更专业化的展示平台,能在开展艺术实践、德育工作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多方位地发展艺术创作实践的教学效果。[1]如在表演技巧专业课的学习上,不单单只是让学生作为接收者被动地去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创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并将学生们所创作作品汇总成节目。2019年5月,我系举办了双语表演片段的汇报晚会,使学生们的学习能从课堂延伸出来,以一种更加正式的形式,在舞台上去锻炼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的能力。[2]表演汇报同时也能作为院系的文化活动,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心理素质培养和艺德教育方面,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从实践中去加强心理健康素质与艺术修养才德。为了使艺术实践的创作效果能辐射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在开展艺术教学活动的同时,也提倡和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回报社会。在疫情期间,我系学生积极参与了疫情防控系列微广播剧《驰援武汉的日子》的创作,该节目日前已登陆了《学习强国》平台。在疫情防控早期,此学生就加入了《驰援武汉的日子》前期策划的工作中,参与制作了十期系列广播剧。微广播剧的创作以奔赴湖北武汉的医务工作者记录的“驰援武汉医生日记”作为根据,筛选日记中感人肺腑、故事感强的内容进行创作。在微广播剧的创作过程中,驻武汉疫情地区的记者们还会在创作组微信群里实时反馈视频、图片、日记等资料。学生在进行微广播剧创作的同时不仅体高了自身专业的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也是为疫情防控做出努力,为社会贡献微薄力量。
二、在社会实践中应用迁移理论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是传承文化与进行创新的地方,对于专业的艺术院校来说,学习感受文化、实践创作创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在社会实践中应用迁移理论,不仅是管理教育学生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更贴合专业艺术院校的学习氛围。学生们从高中毕业进入到大学校园,大部分都需要离开家庭到校园参与集体生活。大学校园以及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的作用是提供让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教师、大学的教育、同窗的相处,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实践,提升个人适应能力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促使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这个过程在教育心理学中也被称为迁移过程。[3]教师倘若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根据迁移理论及学生在迁移过程中的成长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便能较为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在社会实践中应用迁移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专业提升,分别对应学生从家庭过渡到校园、再过渡到社会的三个不同阶段,全面地帮助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重点在于从心理建设层面为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塑造一个具有家庭感、归属感的学习生活氛围,着重从学生的寝室管理及班集体管理入手。在寝室文化管理方面可以建立起一个双向监督的方式,一方面是定期到每个宿舍去走访学生情况,实地地去了解学生在居住状况,指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党员同学的作用,党员同学对于构建良好的寝室家庭文化可以起到模范作用。多方面多角度地去了解学生在寝室中的生活情况与人际关系变化,及时地关心和指导学生处理室友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班集体管理重点在于建立起集体凝聚力,凝聚力的产生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并会受到优秀学生的激励去努力提升自己,形成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集体凝聚力的建立是一个长时间的培养过程,需注重调动班集体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如每年的校运动,积极去做学生的动员工作,调动更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追求集体学生的参与度,而不是参赛名次,可以使学生在进行集体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友情、增强感受集体荣誉感。在注重学生协同创作的文化管理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特色项目。协同创作的文化管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提升个人的创作能力。影像创作是一个需要团队协同创作的过程,沟通交流是团队合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元素,教师需时时关注学生在创作时的团队沟通进度。通过构建文化创作的管理方式去提升学生的能力,社会实践文化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管理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从学校的创作学习过渡到适应社会的创作结果输出。
三、链接实践教育平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动力
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管理模式并非说教式的“被动”教育,而是能通过指引和引导,去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教育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作为指引,在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之初,便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培养及社会动机培养。关注学生行为产生的出发点及动机,从心理层面入手,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符合他们个性的教育管理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高考时是一个较为集中高峰时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可能由于环境及学习身份的改变,有些学生可能会缺失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时倘若给予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的引导,将会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消极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及辅导员关心和定期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鼓励支持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重新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4]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立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背景,帮助学生分析梳理自身的优势劣势,交流学生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及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第二个阶段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作风、帮助学生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配合学生的主观需求几个方面入手,规范行为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情况进行调整,配合学生的主观需求是在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去强化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从学生的主观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第三个阶段是帮助学生链接实践教育平台,适当地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的锻炼,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找到创作的满足感,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罗森塔尔效应明确指出,教师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期待方向,学生便会逐渐地向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5]。肺炎疫情期间,在保证不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们进行疫情相关专题的创作。在学院教师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前辈们的指导下,以被采访对象提供的素材为基础进行剪辑,协同创作了《其实我想说•战“疫”特别版|11位教育培训机构CEO口述疫情下的“危”与“机”》,并发表于经济参考报的官方平台。学生们在完成作品之后又重新回顾了创作过程,因为疫情原因,所有素材都是被采访者提供,后期的整理过程非常烦琐,包括内容分散,格式不一致以及素材排序的混乱。在观看素材时,编导班的学生发现这样工作的效率很低,跟同学们商讨后,进行了小组的分工。筛选素材、初剪、精剪、定稿和包装,每人分配不同任务,确保能够按时出片。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了自身对接行业标准的创作能力,主动通过创作相关作品,响应疫情防控工作,也能看出学生们逐步具备了自我学习创作管理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视听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接收途径,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广泛、个性化特征更突出,同时也对教师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管理中应用教育心理学,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格,从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特色结合的方式中去应用教学心理学,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从全体学生的层面落实到具体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从学生进入校园到走入社会,从学生的个人创作能力的培养到团队协作素质的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学习成长,使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够以更强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莉.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6(06):45-46
[2]韦艳丽.新媒体交互艺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3]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出版社,2007.
[4]王亚明.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知音励志,2016(24):35-36.
[5]罗英.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06):122-123.
作者:安欣 单位:北京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