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管窥新课程对数学授课的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注意时间较短,注意稳定性也不够持久,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故作神秘,用教师为学生带来了一件礼物开头,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玩乐中引到了课堂上,使无意注意发展成为有意注意,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教师的目的。但教师并没有让教具的作用简单地停留在这个基础上,而是又增加了“让学生说出与马有关的成语”这一环节,从学生争先恐后的表现中,我们发现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因为他激发了学生的表现的欲望。这样看似简单的一个环节,却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起来,让学生有了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教师的匠心也由此可见。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学生的思维首先是从问题开始的,他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能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这个开头连用三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匹马的身体的各个部分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谁能在教室里找出哪些图形也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构成的?”“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他们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这三个问题环环紧扣,从简单到复杂。当学生沉浸在寻找问题答案过程中时,新授课的内容也就自然引入,这样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在课堂中,而且学生自觉参与课堂的意识也就自然形成了。
三、密切联系生活,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而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教室中找出含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把几何图形的特点与教室中的实物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感知事物的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地方。这样,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在他们为数学的无所不在感到惊奇和兴奋时,爱数学、爱科学的种子已悄然萌发。
四、故设悬念,激发求知欲望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学习过程中的心智活动是促进认识、强化理解、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故设悬疑引入新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提问“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他们是长方形的?”学生哑然。这是一个目前为止他们还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心中当然明白,但还是这么问了,目的何在?这就是悬疑。学生的思维正跟着教师一起转,突然间卡了,这个时候他们必然冥思苦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来一个峰回路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好不好?“学生笑了,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在和他们一起学习,因而学习的热情高涨,在与教师亲切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地融入了课堂。这样一种平等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可亲,学生愿意和这样的教师一起度过四十分钟。
五、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收放自如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引导着学生前进的同时,学生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导”是一门艺术,必须适时、适度。这个双边活动常常是教师有目的地把学生往预定的目标上引,仿佛是一杆盲杖,给没有目标的学生一个前进的方向。这个导入过程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已的说与教师有目的的问结合在一起,既像是一次谈心,又像是一次关于知识探讨的交流会,有意外发生,有惊喜发现。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的角色,没有过多干预学生的自由,只是偶尔充当了一个朋友、学长的身份,师生合作得天衣无缝而又游刃有余。总体来说,只要经过精心的设计,普通的教学理念同样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教师在教学时应围绕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积极地发现生活中的素材或情景并加以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自己每次进课堂都能“闪亮登场”,使学生能在新课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养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了。
作者:柏青春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