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改革
1.1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专业构建可以制定“2个方向,1条主线”的培养思路,学生在校学习中,主要学习以Java和.NET两门编程语言,每个学期按专业课程的要求完成对应的项目。Java程序员方向的课程体系可以基于以下技能点展开:JAVA编程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JDBC访问及操作数据库;MVC模式开发WEB程序;使用SSH框架开发企业级程序。.NET程序员方向的课程体系可以基于以下技能点展开设计:系统软件建模;GUI的设计与实现;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编程;使用访问数据库操作;使用开发Web应用系统等。
1.2教学内容改革。以项目引导、案例教学、任务驱动为依托,完成基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内容及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以“岗位导向,能力递进”为模式,以“80/20”为原则,重点讲解企业80%的时间在使用的20%的核心技术,其他80%非核心技术弱化讲解。以此完成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
1.2.1以企业需求为主导,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是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软件项目研发过程、软件项目代码开发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典型开发过程、关键技术为主线,按照软件项目开发实际流程选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软件项目开发紧密衔接。
1.2.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以班级为单位建立项目小组,由组长进行项目任务的分配、监督、整合。教师负责项目开发框架的指导,具体项目运行步骤都由学生来完成。通过市场调研、文档编写、项目编码、模块测试、总结分析一整套的开发流程,让学生掌握企业开发过程,熟悉企业运作模式。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2.1教学方法改革。
2.1.1“典型项目”引领专业课程改革。“典型项目”是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学组织方式,所有核心课程均采用项目贯穿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可以保证学生学完课程后完成一个完整项目。例如,C#课程采用贯穿项目“学校管理系统”;JSP课程采用贯穿项目“新闻系统”等等,通过完整的典型项目案例,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能力。
2.1.2“多方式并用”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实施“多方式并用”教学模式,即讲授、实训、指导学习、在线培训、项目案例、阶段项目、综合实战等7种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实施要求等要素。
2.1.3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保持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采取项目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分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小组作业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
2.2教学手段。
2.2.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进程中采用图文影音等现代化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对教学难点采用屏幕录像等手段,录制教学内容,配合使用“板书强调、课堂笔记”等传统教学手段。
2.2.2虚拟职场。为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工学结合。软件专业学生可以由老师牵头成立软件开发工作室。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成立Java和.NET开发小组,承揽校内外软件开发、网站开发等业务。提高学生利用技能服务社会能力。
2.2.3一体化教学、企业实训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室、实训室合为一体,边讲边练,有利于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到校外参加企业培训,开发真实软件项目,积累项目开发经验。
2.2.4网络、图书资源拓展知识领域。学生运用网络平台可以学习到全国各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并利用学院图书馆、书店和各种学习光盘,查阅行业最新技术动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作者:刘磊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第二篇:探讨高职经济数学课程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理念的变革
教学改革根本在于思想理念的改变,老师与学生的思想都要转变。学生要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走出去,过去学数学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考试的目标是要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上重在解题技巧与知识点的综合性,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学生害怕数学。现在要转变观念,高职学习数学是为了后续专业课程作铺垫,为今后的职场打拼做准备,不是为应付考试,考试不再是目的,只是一种考查手段,重在思想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以分数论高低。只有学习目的明确了,思想观念改变了,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对学习的认识,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会有兴趣和信心主动学习。专业课程教师及相关领导也要改变看法,数学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高素质和高技能,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可偏废。不要急功近利,把目光只盯在学生的技能培养上,技能高但素质不高的人不是完整的,在未来职场拼搏中很难有竞争力。经济数学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一环,各级领导与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能让学生有学数学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学分、走个过场的错觉,这不仅不利于数学课程的学习,也会对后续课程带来消极影响。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数学教师的责任无疑是最大的,数学老师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深入钻研,要把经济生活与数学理论高度结合起来,在教学实施过程,真正做到把数学思想与观点传授给学生,不能停留在会解几个数学题目的层次上,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的精髓,体会到数学的真正实用性。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深入调研,结合专业,合理制订课程教学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属于顶层设计,是由专业带头人与学术委员会共同制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教学标准是规范具体课程的教学文件,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环节,规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要加强各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深入调研,科学合理地制订课程教学标准。教学目标设计上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充分研究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制订适合不同学生情况的教学目标,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学到东西有收获,促进整体学生的最大发展。教学内容应以传授数学观点与思想为主,采用问题驱动,以项目案例作问题的引入点,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要学生有兴趣去认识分析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关注问题的层次性和难度,让多数学生能够处理,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教学内容,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方法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必要性,他才会自觉投入时间去练习与操作,应用能力才能得到训练与加强。数学观点与思想的形成和巩固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训练,教师要合理选择一些基本计算方法和相关的训练习题。通过一定程度的理论计算训练,形成和树立学生的严密的思维和严谨的态度,培养积极思考和主动求知的精神。
2.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2.1数学概念教学是重点,要让学生易于接受新概念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不重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过分强调如何解题,把主要精力放在解题技巧上。面对繁杂的题目,错综复杂的技巧,学生往往是一头雾水,因此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一切数学观点与思想都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要让学生接受数学,重新认识数学,教师要从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上狠下工夫。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专业相结合的实例中引出数学概念。要善于运用实例或图表等各种背景材料,多从感性认识角度来表达概念的定义,要让学生感受亲切易于理解,从而减少其数学形式的抽象性。例如介绍极限的概念时,可以先介绍一些数学史,如割圆术,让学生了解历史,增长见识。再例如引入定积分的概念时,不妨先让大家分析人类是如何解决面积问题的,从最简单的矩形面积,到中学认识到的多边形,最后再到现在关心的曲边多边形,人类认识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考虑问题的方式在不断变化,我们要善于用新思想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定积分概念的形成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思想精华。数学概念与思想要形成与巩固,必须加以一定量的训练。如极限概念讲解之后,简要说明在计算物体的冷却、树木的生长和细胞的繁殖等问题都必须用到极限的知识,要让学生认识到极限是人类动态考虑事情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如介绍完定积分的概念,引入定积分的书写记号之后,要结合一些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自己考虑用什么样的积分式来表示图形的面积,深入体会定积分的含义,接受定积分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一事实。这样用简单的生活实例讲解概念,使学生易于接受并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紧迫感,提高学习兴趣与激情。
2.2.2重视与经济生活的实例教学,要突出经济数学的实用性
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要体现数学观点与思想和后续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特点,讲述数学的概念与思想要结合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利用极限讨论如何计算利息问题,利用导数讨论常用经济函数的边际与弹性问题,利用矩阵理论讨论蛛网模型,运用线性规划研究最优化问题等等。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该教学内容,安排足够的教学课时,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计算上。教学过程中注意在简单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强化诠释结果的经济意义。例如,利用导数讨论经济函数的弹性问题,让学生明白弹性的真实意义在经济生活中如何理解。当商品的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该消费者对该商品价格的较小波动会有比较大的反应,建议适当降低价格能够增大消费,降低价格但购买量增长仍可获得较多的利润,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商家在节假日愿意搞促销活动。这样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经济应用数学这门课程的应用特点,也能看到数学知识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学生感受到的不是数学的抽象与枯燥,而是应用与趣味,当然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2.3要借助现代科技,引入数学实验与建模
数学实验与建模是让学生借助数学软件与计算机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它是一门广泛流行和非常实用的技术。数学实验与建模组织过程主要是: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如何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再把数学结果用生活语言来解释,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概念、数学的公式、数学的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以致用。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引导和协调作用,学生有了发挥主动性的自由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各种数学软件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师生观念发生了转变,学风转变,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今后的教学改革,我们充满信心。
作者:易同贸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高专设计造型基础课程改革
一、注重观察与思考方式的转变
1.观察方法的创新
设计造型基础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想使学生从毫无想法到逐渐具备基本的设计思维能力,就要从观察开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也是源泉。对事物的观察是多角度、全方面的。创意的灵感来自对大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观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寻找灵感。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并设置相关的小课题,组织学生练习。可以以手绘的形式表达,也可以借助相机,打印观察的图片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尽快上手,并且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中去寻找素材和灵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记录并感受世界,可以为体会创造性思维迈开第一步,同时也是收集整理素材的好办法。
2.思考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思考方式,都是借鉴前人的思维成果,获取更多的灵感。通过上述观察课题的训练,可以发现更多的创新角度,从而获取更丰富的思考方向,得到灵活多变的思考结果。可见创新观察的重要性。
二、注重联想与表达方式的转变
思就是想,维就是联系。思维就是想和联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过程。所谓间接反应,就是通过其他事物的媒介,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感知的事物,以及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进程。”在思维的过程中,思维的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就越强,思维的发散越多,思维越灵活,思维想象能力就越强。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并且能够指导人的行为,进而能够创造事物形态的心智活动”。联想是决定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方面,就是联想的展开。联想一般分为三种方式:一是类似联想,二是对比联想,三是接近联想。教学上,我们通常给学生一些词语,例如:大海——财宝;时间——地球等等,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到的一些思维方法,进行词语的接龙游戏,可以很快使学生进入到联想的课题里。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词语停留在抽象意义上,如何把它转化成具象图形。这就需要学生去挖掘已有的信息,先把词语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连接,并把它写出来;其次,把文字转化为图形,在这里可以徒手绘制,也可以寻找杂志、书籍临摹。因为对于抽象词语的认识,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往往手绘表达的都是固有的一些经验,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由于经验不足,好多学生无所适从,面对很好的文字创意,苦于无法表达。采用这样的办法,可以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学生容易上手,积极性也很好地调动起来。最后再从找到的合适的具象图形中,进行整理和概括,更好地表达联想设计主题。
三、表现与创新方式的探索
在进行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之后,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初步具备了多角度观察与创新性思考的能力。借此,可以对图形进行创造和表达。在课程设置上,我采用火柴盒这一题目,提出设计要求,并让学生展开想象。课题初期,只是让学生徒手绘制,由于绘画基础薄弱,很多想象无法表达,最后,让学生尝试制作火柴盒,可以手绘,不受条件的限制,想尽可能多的办法。要求学生在交作业的时候,在打开火柴盒的瞬间,能给自己、同学和老师带来尽可能多的惊喜。这样方式的训练,同时在异影同构、正负形、图形同构等各种图形创意的训练中展开。毕竟,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记住枯燥的理论,并能够运用于实践中,对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太勉强了。所以我们尽可能多地研究一些简便易行的小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完成设计造型基础课传达的设计理念。最后,设计造型基础课要为后续的专业课起到铺垫的作用,所以,正确的思维方法,创意方法,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方法,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大部分没有接触过软件,所以,通过绘画以外的表达方式,可以使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和后续软件的学习,也可以完成很多很好的创意课题。毕竟,掌握基本的创意思维的方法,和学会如何创造创意思维的条件,学会去寻找、去发现,才是本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小结
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本科院校,尤其是基础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造型基础能力和向各专业转化的基本前提;如何明确高职高专设计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保持基础课与专业课承上启下的关系,让二者更好地接轨;如何在基础课的训练中,加以区别,更好地适应不同专业的特点,都是当前高职高专设计造型基础课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这篇文章里,我大多谈及的是在设计造型基础课中的一些教学体验,受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效果的启发,得出一些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想法。学生的作业略显笨拙,但可以看到他们正在插上想象的翅膀,也许今天的积累便能成就明日的成功。希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为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寻找更多、更好的方向。
作者:郭静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美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