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课程改革下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课程改革下有效教学行为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课程改革下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摘要:根据相关文献检索得知,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其研究主要局限于在新课程改革下对于不同科目的教学如何构建有效教学行为以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有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有效教学行为源于西方的有效教学运动,最初研究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转而研究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行为;研究价值

1引言

近年,我国学者也尝试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致力于研究一套可以用于指导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学行为体系。影响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因素有: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素养条件以及各种教学行为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条件。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长期通过有效教学行为进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但有效教学行为作为改变行为的“刺激”,通过学生的认知和反应机制进行加工,是否对其情绪、态度和心理健康存在影响,其结果未曾检验,也不得而知,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2理论研究价值探析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评价褒贬不一。虽然大部分学者认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发展,有利于顺利、高效地实现教育目标,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郭思乐认为有效教学行为将短期教学认为作为目标,不利于教学的长期效果。本文对于有效教学行为与小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检验,可以在一定层面上解答有效教学行为的褒贬争议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层面多见于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其中,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更多地从小学生的人格特征、其父母的教养和教师的教学态度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成果甚是鲜见。然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影响作用不容忽视,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物一样,第一次弄错了,不可能通过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上,其研究目标也直指学生的学习进步或学业成就,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及学习动机等影响略有提及,但有关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未曾提及和进行检验。本题拟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层面。

3实践研究价值分析

3.1社会价值角度:

有效教学行为可以指导教师选择合适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行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而言,高额的教育成本与低水平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得我国小学的教学模式缺乏经济性;从教育连续性的角度而言,小学教育的教学效率低下和教学模式的扭曲,无法为后续的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石,对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的无效性,不以培养人才为最终目的,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成长进步,其培养的“人才”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而言,小学教师教学行为不当或者无效。因此,真正意义上保证我国小学义务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利于整个社会持续和谐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素质的知识型劳动者。

3.2家庭价值角度:

整体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有利于缩小重点小学和普通小学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降低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成本。据一项有关居民储蓄消费意愿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城市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增长速度为年均20%左右。高学历高收入的现象是促使家庭教学投资增长剧增的首要因素。教师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衍生出重点小学和普通小学的划分,加剧了它们之间的差距,无力跻身于重点小学的学生,家长为了孩子的成绩不掉队,只得花重金在辅导班和培优班上。“课上免费,课下昂贵”的教育现状改变了小学义务教育的初衷,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状,即有钱参加补习班的学生获取的教学资源远远多于无钱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其成绩也较为优异。这样的现状一方面不利于社会和学校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另一方面也会让家长只重视子女的成绩而忽视它们的心理健康。

3.3教师价值角度:

有效教学行为可以指导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正确理解教育的真正目标,也有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发展。有效教学行为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效教学行为的检验,对于提高我国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升我国教育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有效教学行为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且关注课堂上以及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有效教学行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活动,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可唤醒教师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错误意识,令其更加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4学生价值角度:

人们都说“小学生的天性是玩耍”,西方更有谚语“会玩的孩子更会学习”,即使孩子无法从玩耍中获取知识,至少也可以劳逸结合。但处于科技发达、资源丰富、信息爆炸时代的小学生,社会对其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背负社会、学校和家庭沉重压力的小学生,上课、补习、考试等占据了他们美好的童年。在我国,家长给予充足物质基础的同时,更多关注的是子女的教育,即学习成绩;教师在升学率和竞赛获奖等压力下,已然忘记真正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成长进步,而非培育满分学生。家长、学校、教师以及在整个教育界都过分重视学习成绩的大环境下,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了一块被忽视的盲区。身心健康是一切生存活动的基本条件,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还孩子一片舒适、轻松和低压的学习环境,让其能真正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引导其成为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2]赵彩凤:《有效学校健康促进模式研究》,《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0期.

作者:李兵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联合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