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语文模块化课程改革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拟从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形式模块化、考核方式模块化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模块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院校;模块教学;职业能力
自1978年重新开设至今,大学语文已在全国高校走过了将近40个春秋,回想当初匡亚明、苏步青先生倡导重开课程时提出的四大目的,即“交流工具训练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对现代人类共通精神文明的建设”、“应对和解答当下开放社会各种文化困惑”[1],如今依旧掷地有声。30余年来,大学语文在改革中蜕变,在蜕变中前行,但也一度遭遇令人尴尬的困境,最初规定的108个必修课时被一再压缩、削减甚至是直接取消,这一现象在高职院校尤为普遍。大学语文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部分,如何坚守课程本质,如何服务人才培养,如何彰显职教特色,如何焕发生命活力,已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学科型模式的教学现状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大多按照文学史发展顺序(先秦、两汉、魏晋……)、文体结构类型(诗歌、散文、小说……)或文化史专题(诗经、楚辞、诸子散文……)来编排教学内容,偏重文学知识传授和文学作品鉴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学生配合的前提下也能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但由于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亦或是脱节的,加之课程设置缺乏弹性,教学方式单一封闭,难以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全面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也难以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难以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致使大学语文这一门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性课程颇受冷遇,面临在专业课程的夹缝中生存的局面。因此进行课程改革,首先要从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中脱离出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重新构建具有职教特色和校本特色的课程模式。
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提出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依据各个职业的实际岗位任务将教学内容开发整合成若干个教学模块,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的对接,大大缩短了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目前模块化教学模式已经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已成为一种国际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范例[2]。我国对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比较集中地应用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模块化整合尚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利用模块化教学理念,对现有的大学语文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要求设计不同的模块,加强大学语文课程与学生职业生涯之间的联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可行之道。
三、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大学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课程教学的核心应为“人文素养+岗位语文应用能力培养”。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可将大学语文课程提炼整合成经典导读、实用写作、口语交际三大模块。经典导读以人文精神为标准,以人的成长历程为线索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丰富学生内心世界为目的组织教学;实用写作和口语交际以各专业行业实际工作为蓝本,以职业发展为线索设计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实际写作技能和交际表达技能为目的开展教学。三大模块可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生兴趣灵活组课,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模块间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促进,共同为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形式的模块化
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在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可对接专业需求,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供有需要、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通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宽泛的人文素质和基础的从业能力之余,培养其专门的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为高职学生的当前就业和未来发展搭建科学合理的能力结构。如针对文秘专业学生,可开设“商务文案写作”、“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开设“社交口才”、“商务礼仪”等课程;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可开设“名作欣赏”、“美学与人生”等课程;为提高学生书法技能,可开设“硬笔书法”课程;为帮助师范专业学生通过普通话考试,可开设“普通话培训”课程;为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公务员考试成绩,可开设“申论写作”课程等等,从而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针对性和丰富性。
2.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起来,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第二课堂,形成“一体两翼”的教育模式,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事实上校园文体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均能为大学语文课程提供一定的扩展空间,笔者所在的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自2015年起推行学分制模式下的大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旨在营造阅读氛围,创建书香校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课外阅读活动将“馨香悦读”设为必选项目,要求每位同学年阅读量达到15本以上,并完成两篇读书笔记的写作,其余九个自选项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兴趣爱好自主选定2个项目或其中的2个场次参加。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干预作用,不仅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
(三)考核方式的模块化
1.改良总结性评价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改变了以一次考试或一种考核方法评定学生成绩的做法,开始注重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因此,大部分课程的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大学语文也不例外。期末考试的形式主要还是以下两种:一种是提交一篇作文或论文,一种是完成考试试卷(或开卷或闭卷);平时成绩则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总体表现给出分数。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兼顾了过程和结果,但整体而言仍然是一种面向“过去”的总结性评价,考核评价都安排在学期末课程结束时,一般而言,学生完成期末考核后也就不再跟老师联系了,这样一来,评价过程的激励、导向和调节作用也就难以发挥了;其次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合班授课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个人难以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考量每位学生的平时学习态度和实际学习情况,致使过程性评价较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实行模块化考核
改良总结性评价体系,重新建构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事先根据课堂授课内容设置平时考核项目并规定分值,详细记录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并及时给出评价,充分发挥考评的风向标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此外学生在校内外参加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比赛,也可将其成绩作为加分因素,记入平时表现。按照教学模块设置考核模块,实行阶段性考核,根据考核模块各自的特点和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考核过程中,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主讲教师正面评价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既能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体性,也可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时既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又要兼顾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既要遵循语文课程教学的规律,又要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助于彰显课程的职教特色,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参考文献:
[1]唐朝文.基于大语文教育观的大学语文教学[J].职业时空,2010(7).
[2]袁暋,许强,王晓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2001(4).
[3]何应文.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类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化”改革探析[J].职业时空,2011(8).
[4]陈少锋,李娟,蒋月侠.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大学语文模块化课程改革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4).
[5]张立英.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3+1”模块化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5).
[6]范果.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语文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
[7]易小会.基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
作者:蒋丽云 朱军明 单位: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