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会计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
鉴于会计专业是一个老牌的传统专业,很多高职院校还是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来培养学生。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培养新型会计实用型人才是高职会计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关键词:
职业能力;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2006年,教育部颁布教高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桥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建设和改革处于核心地位。高职教育课程以培养适合岗位能力要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宣称初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甚至有些高达100%。但深究起来,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就业质量非常低。很多毕业生都存在专业不对口、薪资待遇低、能力不够无法胜任、用人单位不满意等情况,导致在半年内、一年内、三年内毕业生纷纷离职,离职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还成上升趋势。这种低质量的就业现状,源于高职毕业生缺乏竞争力,与劳动力市场相脱节。这充分说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缺乏与企业的实际联系,与现实工作岗位和任务相关度低;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导致学生缺乏会计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培养新型实用型会计人才是会计高职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组成。通识课程中的课程都是按照传统的科目开设,专业课程人为的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开。选修课程中设定的课程也是非常有限的。这样课程体系设置过于死板,人为的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分开;在开课的时间上很多院校也是先开设通识课程后开设专业理论课程、然后开专业实践课。这种课程设置偏重于传统的会计学科,缺乏明确合理的目标,重理论轻实践,严重限制了学生对的知识面拓展,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会计学生无法胜任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会计岗位工作。2.课程标准定位不准确。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采用的课程标准大多都是在本科院校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稍加改动,例如有些难度系数大的课程直接删减、有些课程直接增加或者删减课时、降低课程的教学标准,诸如此类的改动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忽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体现高职课程特色,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呈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3.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比较陈旧。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应该避免大量的理论阐述、大量的计量假设和计量模型等,这种对学生进行定性的知识传授和纯粹的理论,给学生灌输的知识都是陈旧的、条条框框的,学生只是一知半解,不能深刻领会,更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无法解决用人单位的实际问题。4.课程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还是沿用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抄笔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无法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有些甚至是照抄照搬书本的教学内容,不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起来,导致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不浓。5.课程评价体系单一。会计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仍是以分数为主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论课程根据平时作业、出勤表现及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得出总评成绩;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根据平时的出勤表现及最后学生上交的实训作业、顶岗实习上交的实习报告得出实践课的总评成绩。这种以分数论好坏的课程评价体系,只关注于知识结构的掌握,忽视职业活动中的实际应用,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专业水平,缺乏技能、态度、就业等职业素质的评价。基于以上情况,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符合时代的需要。
三、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提出的几点建议
1.重塑新的课程体系。在就业导向与职业能力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培养具有就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指南针,应体现高职特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为一体。改革传统的通识课程,增加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心理素质承受能力、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等的通识课程。选修课程中多开设一些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课让感兴趣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其他专业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2.课程标准紧贴职业标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紧贴会计一线工作人员的职业标准。如:《基础会计》的课程标准是让学生熟悉会计职业认知、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填制、审核各种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实用型能力。3.课程内容。高职院校不应在继续沿用本科的课程内容,应强调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来制定教学内容。将会计理论紧密联系企业实际,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真实的案例,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对于有些课程有重复的内容可以适当做些调整,如《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中有些内容是交叉的,因此可以将其整合在一门课程来学习。另外,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找到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切入点,实现毕业就业的零距离,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能通过模拟实践平台亲自参与企业运作、人员招聘、市场开发、资金投入与运营、销售管理与报表分析等,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学习渠道和途径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慕课,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通过模拟实践教学、情境教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课后可以通过借助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学期结束前带学生下企业进行实地观摩,让学接触真实的会计资料。5.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统一的模式。会计专业课程考核应构建一个以就业与职业能力为考核目标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统一。全面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因此,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促进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专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有助于推动信息化背景下所需的高职人才素质的教学改革,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具备作为现代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为基础,同时具备职业核心能力,使其能够更快的适应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具备较好的职业提升潜力。
作者:袁春燕 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