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济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研究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经济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加强课程内外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从而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与“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对于民族地区高素质经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依托学校小语种优势,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面向东盟的经济开放等问题,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理念融入系列专业课程,着力研究和挖掘如何在经济类实践教学中突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凸显经济类专业的“实践育人”特色。

关键词:课程思政;经济类专业;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为重心,以学科课程内容为依托,深入发掘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旨在保障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融入教育教学的各层次,从而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经济学是“经邦济世、强国富民”之学。研究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加强课程内外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从而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与“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对于民族地区高素质经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现状分析

2014年出现的“课程思政”概念是以课程载体为依托,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融合作用互补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达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毕鹏飞、罗萍(2019)总结了课程思政的三大特点:第一,课程思政是需要协同存在的,它需要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延伸至所有课程,使各学科各专业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第二,课程思政需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相交融,充分体现价值导向,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从而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课程思政的根本是课程,因此近年来理论探讨最多的是在各类专业课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途径,教师如何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和良性的思维导向,通过言传身教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在经济学范围内,例如储丽琴、孟飞(2019)关于《微观经济学》课程,陈新岗、张秀娈(2019)、孙迪(2019)关于《经济史》课程,乔雯等(2020)关于《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李倩瑶(2019)关于《经济数学》课程的思政模式实践探索。从实践层面来看,国内很多高校已经有了具体的行动,并取得初步成效。复旦大学是较早研究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高校之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于2018年成立了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设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研组,并召开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工作研讨会。强调经济类专业教学应从“经世济民”的学科使命角度出发,围绕资源配置等理论原则阐述,针对性回答青年学生关心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围绕把好办学方向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关、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关、实践教学关和师资队伍建设关等五大方面,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积极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体系,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于2018年3月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和特色示范课堂建设,注重将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鼓励老师将《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赏析》与民族文化自信、《经济思想史》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经济思想和道德理念、《工业经济学》课程的产业结构与当今中国的现代产业体系、《货币银行学》课程中的金融机构与亚投行建设等问题相结合,力求在课堂教育教学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院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大纲,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创新教学防方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课堂育人效果。综上,国内经济类专业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可推广复制的经验。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仍有较大空间,对于高素质经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类专业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应力求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系统性建设,构建起经济类专业“三全育人”体系,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民族地区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互补推进,注重与中国现实问题相融合的培养思路。既重视西方经济学基本素养训练,也重视培养学生的本土思维与家国情怀。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要求,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增设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资本论选读等课程,夯实学生的政治经济理论基础,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地位。(2)完善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每一门学科课程的德育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重视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吸收到专业课程中。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及时补充“一带一路”倡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要用好”“金融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等理论和案例内容。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大纲,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课堂育人效果。(3)强化实践教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在各个课程实践、综合实训以及毕业实习教学环节中,突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在实践中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与情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成就感、荣誉感和归属感。(4)初步构建经济类“课程思政”体系。通过“课程思政”系列试点课程建设、示范公开课、示范备课组建设等举措,逐步形成以学科基础课为核心,综合素养模块课、专业任选课、实践实训课多层次互补的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圈层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地贯穿于课堂教学,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力度,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时效。(5)以提升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为重点,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工党支部、系、备课组为单位,围绕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开展专题教学研讨,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政治素养,打造一支善于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3广西民族大学经济类专业

“课程思政”的教改特色“课程思政”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就广西民族大学经济类学科来说:一是要紧密结合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要求:“发挥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充分彰显广西民族大学“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在着力打造面向东盟的经济类专业特色的同时,着重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面向东盟的经济开放等问题,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理念融入系列专业课程,打造“课程思政”的广西特色和民大亮点。二是要凸显经济类专业的“实践育人”特色,着力研究和挖掘如何在经济类实践教学中突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充分领会到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这五大建设成绩斐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成就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例如结合兴边富民主题、结合边境开放开发、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命题,在学生专业实践、毕业实习、“三下乡”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系统性的实践教学设计。

作者:黄素心 屠淑莹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