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常规讨式课堂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本文论述了常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对这一教法的理论依据、运作机制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教学方法、讨论、素质教育
OnClassroomTeachingMethodofDisussingasUsual
HuangChaoyong
(DepartmentofpoliticeandEconomy,ZunyiNomalCollege,Guzhou,)
Abstracts:Thearticledealswithclassroomteachingmethodofdiscussingasusualandprobesintothetheorybaseandmovementsystemaboutit.
Keywords:teachingmethod,discussionandcompe-tenceeducation.
回首华夏历史的星空,我们会发现一个群星闪烁的时段,那就是2000多年前的“百家争鸣”的时代。“百家”当中,单就儒家的孔子,便与其大名鼎鼎的72弟子,组成一个绚丽夺目的星团,穿越时空,照亮了当代的地球村。可以说,孔子的年代,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典型的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一历史现象背后的缘由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我们把探寻的目光倾注于孔子们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孔子们的教学方法就是依循人的自然本性,始于问题,终于结论。孔子所谓“下学而上达”。变即从浅近处下功夫,渐渐向上领悟天理。2000年后,我们依然应当采用孔子们的这一方法。因为当科学的真金不幸为岁月的流沙湮没,我们理当打捞它,擦亮它,并虔诚地把它挂在自己的胸前。这块真金便是“讨论式教学”。
我们今天的课堂急需孔子们的“讨论”。在课堂上我们惟一应当做的,是赋予孔子们的“讨论”以崭新的时代内容。那么,就把“讨论”大大方方请进我们的课堂吧。因为讨论,沟通心灵,达成谅解;明辨是非,教学相长;美化语言,提升智慧;革除积弊,推陈出新。
一、常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含义
讨论,是就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远在孔子时代的思想典籍就反映出一个信息:讨论式教学已成为课堂的常规,讨论掀起了百家争鸣的浪潮,砥砺出古人的智慧火花。但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逐渐被统治者采纳并加以强化,讨论之风便渐去渐消。程朱理学则最终锁定了“儒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同意见之间的民主讨论之风荡然无存。至此,课堂便变得死气沉沉。可以说,从孔子以后,我国的教学方法经历了一个逐渐退化的过程。如今,“填鸭式”教学依然盛行,这可谓积重难返。我们片面地认为,在课堂上,只有循规蹈矩,对老师言听计从的学生才是好苗子,我们也以训练这样的学生为已任。于是小学生的手被反剪到背后,中学课堂沉闷得鸦雀无声,大学生则机械地记笔记。结果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
常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以下简称“常论教法”),是要把孔子们的教学模式拿来,古为今用。其课堂教学的特点一是讨论,二是讨论的常规化。其运行程式如下,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外预习教材内容,从微观上力求弄懂新课程的知识点,了解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从宏观上对内容的结构层次作出划分,把握各知识点间的逻辑递进关系。上课时教师针对相应知识点向全班提出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业已了解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予以分析,加以解决。一个学生回答完毕以后,再由别的学生来判断其正确、全面与否。学生还可以相互展开辩论,经过这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直到一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再由教师加以小结。然后,重新进行下一个问题的讨论。所有问题讨论完毕,由学生划出该部分的层次结构,并简要说明各层次的要点及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教师再作简明扼要的总结。
在“常论教法”下,课程的推进只求以点带面,教师的讲解量少而灵活,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强调“学而时习之”。即学到一种知识,而能够应时、应事的加以运用。在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中,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在综合能力上得到全方位的训练。从而完成了从学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常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辩证法、教育心理学依据
第一,正确解决学的主体性与教的主导性的矛盾。
在教与学一对矛盾中,一方面学是内部矛盾即内因;教是外部矛盾即外因。教学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其自身学习主动性是首要的,当然教师也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一方面,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教学模式的性质是由这一矛盾的主导方面决定的。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当我们把教学视为一个动态系统时,学是主体性的因素;而当我们把教学视为一个操作系统时,教是主导性的因素。于是在这两大系统这间又产生了学的主体性与教的主导性的新矛盾。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恰恰没能正确解决这一矛盾两方面的关系。以至于用教的主导性取代、否定了学的主体性。推行“常论教法”首先必须正确解决这一对矛盾。
第二,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由于未能正确解决上述矛盾,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其实是只有教,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学。如果把教学比做一台戏,那么教师既是导演,又是唯一的演员。学生并未成为剧中人。教学,至多是教师启发学生听懂讲授的内容。结果,无论教师怎么会启发,讲授内容如何引人入胜,学生最终还是被动的学。因此,教学成了单程流向,而不是教与学的互动,教与学的冲突日益加剧。教师上课知已不知彼,只顾“满堂灌”,不留余地的把知识往死里讲,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没能得到体现,仅仅充当了装载知识的机器。这相当于老师抢了学生的饭来,反复咀嚼再喂给他们。学生强吞硬咽,味同嚼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课堂教学无论如何要突出学的主体性。教学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弄懂知识并加以运用,以形成他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样的教学便会更富有成效。
第三,教学过程要符合人的心理认知秩序。教师要按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什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呢?说:“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说,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我们的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人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可见,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遵循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秩序。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依照学生的天性进行,力争把学习从学生的沉重负担变成一项娱乐。从而让我们流于口头的“寓教于乐”真正兑现。
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他们只有在遇到问题并感到疑惑时,才会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摆在面前的问题。因此若教师在课堂上只提出具体明确的问题,并尽力做到语言生动形象,问题蕴涵哲理。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参预讨论的积极性。
三、常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运作机制
由于学生长期在传统模式下挣扎,其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较低。因此,推行“常论教法”有较大的难度。针对学生自觉参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教师可以设法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充分体现效益原则。同时,兼顾公平,适当保障后进者的利益。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首先,大幅度提高平时成绩在期末考试、考查成绩中所占比重(如50%)。其次,在期末计算某个学生的平时成绩时,可以套用以下公式:M生平时成绩=M生(参予讨论+作业)成绩总和/全班人均(参予讨论+完成作业)次数×50%。这样一来,积极参预讨论的学生,其平时成绩可能超过50分,当然超过部分无效。反之,消极应付者则平时成绩较低。这样,课堂自然会一改过去的沉闷场面而变得热闹起来。第三,基于前二个因素,学生课前预习教材也就会形成风气。
四、常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下的考试内容及形式
推行素质教育,还得改革传统模式下的考试制度。这就要从考试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相应的调整。当然,各门学科,其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都各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但考试的宗旨应该是检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考试内容应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形式上看,应去掉那些偏重于考查学生对死知识掌握程度的题型,多出比较、辨析、判断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题型。以使考试的作用完善起来。
五、常规讨论式课堂教学法评估
“常论教法”彻底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满堂灌”的弊端。学生积极参预教学活动,讨论教学内容。突出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用结合、教学相长格局的建立。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学习有了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自学、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临场发挥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得到较大程度的训练。对学生竞争意识、竞争实力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常论教法”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
当然,肯定也会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难以适应这一教法。但我们并不能由此而否定这一教法的作用。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传统模式亟待改革,也说明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常论教法”与大课堂、现行教材及师生的固有习惯等都有较大的冲突。但只要我们因地制宜地推行这一教法,就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并且还深信,“常论教法”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对学校学习风气的好转都是大有裨益的。
总而言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早已提上了议事日程。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肩上的历史重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优化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方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