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

低年级的美院学生,特别是一年级新生,他们刚刚进入专业院校学习,都怀有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在这当中由于对艺术规律及审美观的不甚了解,往往使得其走了弯路,对美术规律的曲解,从而在学业中造成进展甚微,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对新生展开定期的美术欣赏课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欣赏课不仅是美术专业所应具备的也是尽快使刚刚进入美术院校的新生们投入学习专业状态,提高对美术专业的兴趣,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每一个细胞之中。

一、开展美术欣赏课的意义

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是让学生拓宽艺术领域,开阔其眼界,在众多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借助于古今中外许许多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使之置身于其本人不能经历的空间领域,在时空的倒流中,来唤醒每一幅作品,让学生在美术的历史长河间身临其境,与大师交谈,与时空接轨,让他们看到苍茫的大海,一望无际的沙漠,巍峨的群山,弯延的万里长城,一睹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和富丽堂皇的印度泰姬马哈陵,能在《最后的晚餐》中看到尤达出卖耶稣的丑恶嘴脸,又可以在毕加索的和平鸽中让人理解到生命的重要,和平的可贵,人性的复归,也可以在郑板桥画中所提的“衡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疲惫不堪的痛苦中发出的呻吟。美术欣赏课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欣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人的思想情操。

二、开展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1.直观性教学。直观性教学是技能专业教学的共性方法,但更适合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特点。首先,让学生注意作品欣赏作品。学校应当在教室墙上可以分类挂上古今中外的美术名作,在校园里尽可能放置大师的雕塑作品和临摹作品,这样让学生一进学院就体会到一种置身于艺术殿堂的氛围之中。其次,有利于他们对各种画种流派的对比,便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让他们自己去品味、讨论这样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让他们终日在校园学习,活动,等一切的生活都投入到校园的艺术环境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熏陶。当然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利用也是必不可少,如果我们不借助电化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学打折扣。在美术欣赏中,运用电脑、投影仪、等能直接而形象地再现原作品的魅力,既生动形象,也富有趣味,最大程度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全方位地开发其艺术的潜在力量,提高他们上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学生的兴越来浓厚,求知欲也就越强,从而达到艺术素养的提高。

2.潜语言在美术欣赏课中的作用,如果说语言和图片是美术欣赏最主要的传播交流手段的话,那潜语言则是美术欣赏教学用途较广泛的辅助性交流手段。在基础美术欣赏课教学里,我认为动作、表情、眼神、等潜语言的运用是很必要的,有时能起到一般文字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美术欣赏教学的表达比一般文学专业的教学方式较为形象具体的,对它的论述就应该结合一些直观性的潜语言来示范表达其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

美术教育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本文主要结合美术新课标的理念,结合自己在运用现有的美术教材进行教学实践,论述在美术新课标的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的探索过程,论文依托美术新课标的理念,同时也论证了美术课程标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使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教育、策略、研究

一.新课标教育的提出

美术课程就其人文性质特点而言,它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美术教育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课程标准》赋予了美术课程新理念,即以多种学习形式开展课内外有益于陶冶学生审美情操的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制作生活中的物品包装,经历在生活中感受美与创造美的探索与实践,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可使他们与社会、生活更贴近、人际交往更融洽。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当前教育改革之最迫切的,是从各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科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关系。以美术课程为中心不断地与周边其它学科相互交融,特别注重综合性和人文性,能有效地传承文化,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然而以往美术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不适应素质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在教学中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所以进行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点击阅读全文

美术教育本质

美术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美术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接受美术教育的人,其期望和学习获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即一种是成为美术家。另一种是接受美术文化教育,其中的重点是接受美术欣赏教育。这便构成了美术教育具有必须培养出美术的生产者与美术的消费者的特有教育特质与行为结构。换句话说,美术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特质。即美术教育本质是在一般教育本质系统育人性、社会性、生产性和国际性的统一体之上的个体性升华。一般教育本质又是研究美术教育的逻辑起点,美术教育的发展又促进特定社会整体教育的发展。所谓美术教育本质,是指美术教育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最基本的质的规定性。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结构系统,其包括空间直感教育性(即美术灵感获取教育,美术直感与造型感觉能力训练教育)、启迪诱创教育性(即情感有效宣泄教育、魅力美表现实践教育)和情感享受教育性(即审美欣赏意识与能力教育)。

一、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特性

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由美术自身具有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性与视觉直观性决定的。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实践教育的一般育人特性之外,首要的是向美术学习者说明其接受有效捕获美术灵感、加强对美术形态的直观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与意义。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非专业美术教育,对学生关于美术的空间直感意识与能力教育,都是重要的。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著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2]接着里德又说,那么“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成功呢?……教育问题已经显而易见了”[3]。所以美术教育首先必须努力引导、发掘学习者自身内在潜藏的或被外界因素所压抑了的美术资禀(即美术天赋)。也就是说,美术教育者要积极引发学生个体内在的力量,激励学生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积极的感受、体验与反映,促成学生以美术特有的思维和艺术认识论去积累对自我与外在客体的经验,并积极地选择自我的生存理由与方式,以获得进取的自信心和美术创造的力量。

其次,要有效引导、训练学生对美术形态的感性认识,强化对学生的美术造型感觉的培养训练。如要求学生用素描表现手法描绘“在风中的动人旋律”、“一个正毛骨悚然的胆小无赖”等。“造型感觉,指的是将人们对形状、形式和色彩所形成的直觉传输给岩石、陶土和颜料(也包括词汇和音符)等印象性材料的能力。”[4]在美术教育行为中,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美术教育的首要本质。它也是一般教育的育人性本质的升华和具体化。无论是美术教育者,还是美术学习者,都应充分认识此特性。进而才能找到各自深入学习、研究、欣赏美术的有效切入点。

二、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性

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特性,是由美术本体的追求大审美价值的视觉实现特质所决定的。美术作为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的特殊本质之一,就是在极度想象活动中追求美的视觉实现。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其《艺术哲学新论》中讲:“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象一个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他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要从整体和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5]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在激发起了学生丰富的为美术所需的想象之后,再“更好地想”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予以外化表达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美术教育者应着力去启迪、诱发学生将个体独有的美术灵感、特有体悟的内在心灵和美术情感予以有效地宣泄、展示,并激励学生在不断的美术创造实践中,把最具魅力的美表现出来。关于此,连极力贬低艺术的柏拉图也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6]虽然有艺术家说,艺术是不可教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不是教出来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美术教育者在美术学习者面前毫无办法或无能为力。只表明,其要求美术教育者要能探索寻求出独特的、易于启示、引发学生创造力的科学、艺术、实效的教育方法。要成为一位真正永远拥有良好美术教育方法的美术教育者,是艰辛不易的。

点击阅读全文

画室美术教育

内容摘要:利用画室(工作室)进行美术教育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我国美术教育影响深远。透视国内高等美术教育现状及背景,分析欧洲画室建制的脉络以及国内美术教育建制模式,有益于对国内的画室美术教育提出合理、科学的建构模式和方向指导。

关键词:美术教育画室建制班级建制历史现状教育模式

中国的学院美术教育发展至今已近百年。自1902年南京三江师范学堂建立开始,到1915年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了3年制手工图画科,中国有了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雏形。[1]建国后,新中国17年的美术教育得到系统建设,“”结束后,国内高等美术院校美术教育发展迅速,而且已形成相当规模。在当代文化背景下,专业高等美术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应当如何进行自我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不可跨越的问题。对于教育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组织建制的模式,到目前,国内已有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即专业班和画室(或工作室)。专业班制基本套用其他学科教学编制,而画室制则源于西方专业学院的传统。

在西方美术教育中利用画室建制进行教学是众多美术教育形式中的一种,这种教育模式最初在欧洲基本上是古代作坊中师徒传承模式的沿用。这一方式使传统绘画材料技巧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18、19世纪,欧洲学院教学主体方式便是这种作坊式的教学,课程是由社会公认的画师或工匠承担,是以传授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画室建制,前苏联学院教育模式是意大利模式的一种延续,由彼得大帝引进至今已形成了相对科学的教育体系,形成了附中、本科、研究生三段式教育体系。其教学建立在导师画室教育的基础上,而导师多是社会上的知名画家。20世纪以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逐渐成为学院教育主流,技能教学的主导地位被成功艺术家的艺术思想所取代。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大师画室制教学可谓经典,在此体制中,大师的艺术思想是教学的灵魂,课程的设置是由大师个人意志和其对艺术教育的理解来决定的。这种体制充分发挥了大师个人艺术实践经验在学院教育中的引导性作用,但大师和有能力聘用大师执教的院校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并不适于广泛应用。90年代以后重建的包豪斯大学在另一条途径上探求新的可能性,即根据教育对象的多样需求,建立一种更富有可选择性的体制。在这样的体制框架中,艺术思想、经验、技能与科学技术、硬件设备以及信息资源从不同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学生在此框架中,更像是一个淘金者。包豪斯设计艺术学院的建立更使画室制的教育体系趋于完整,艺术导师工作室与技术实践实验车间同时在不同方面发挥教学作用,使课程体系与教学更为合理,形成艺术自助餐式的教育形式并波及影响到世界各地的艺术教育。

目前在我国有一部分院校开设了画室或工作室,形式也不尽相同,而且有扩展的趋势,但总体上讲对画室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且大多只停留在从外在形式上的划分,并没有从本质上体现画室教学的优势,也没有真正发挥画室建制对于实施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的兼容作用。

从历史上看,我国真正称得上是以画室建制进行教育的院校只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院最初以法国的学院方式建立了画室,上世纪50年代后期始改为前苏联方式(事实上前苏联模式本身也是法国模式的一种变体),即将传统的作坊式教学引入学院的专业美术教育模式。80年代后,中央美院的画室模式又一次经历改造,例如在油画系一画室恢复了法国绘画风格的教学方向,开设了探索现代语言方向的四画室等。但这些变化都没有脱离风格分类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早期欧洲MASTER(即大师)体制的一种延续。

点击阅读全文

美术教育本质

美术教育本质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竟梁玖美术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美术手段,有机实施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美术的整体性认识与创造能力的一种社会化行为。接受美术教育的人,其期望和学习获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即一种是成为美术家。另一种是接受美术文化教育,其中的重点是接受美术欣赏教育。这便构成了美术教育具有必须培养出美术的生产者与美术的消费者的特有教育特质与行为结构。换句话说,美术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特质。即美术教育本质是在一般教育本质系统育人性、社会性、生产性和国际性的统一体之上的个体性升华。一般教育本质又是研究美术教育的逻辑起点,美术教育的发展又促进特定社会整体教育的发展。所谓美术教育本质,是指美术教育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最基本的质的规定性。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结构系统,其包括空间直感教育性(即美术灵感获取教育,美术直感与造型感觉能力训练教育)、启迪诱创教育性(即情感有效宣泄教育、魅力美表现实践教育)和情感享受教育性(即审美欣赏意识与能力教育)。一、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特性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由美术自身具有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性与视觉直观性决定的。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实践教育的一般育人特性之外,首要的是向美术学习者说明其接受有效捕获美术灵感、加强对美术形态的直观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与意义。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非专业美术教育,对学生关于美术的空间直感意识与能力教育,都是重要的。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着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2]接着里德又说,那么“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成功呢?……教育问题已经显而易见了”[3]。所以美术教育首先必须努力引导、发掘学习者自身内在潜藏的或被外界因素所压抑了的美术资禀(即美术天赋)。也就是说,美术教育者要积极引发学生个体内在的力量,激励学生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积极的感受、体验与反映,促成学生以美术特有的思维和艺术认识论去积累对自我与外在客体的经验,并积极地选择自我的生存理由与方式,以获得进取的自信心和美术创造的力量。其次,要有效引导、训练学生对美术形态的感性认识,强化对学生的美术造型感觉的培养训练。如要求学生用素描表现手法描绘“在风中的动人旋律”、“一个正毛骨悚然的胆小无赖”等。“造型感觉,指的是将人们对形状、形式和色彩所形成的直觉传输给岩石、陶土和颜料(也包括词汇和音符)等印象性材料的能力。”[4]在美术教育行为中,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美术教育的首要本质。它也是一般教育的育人性本质的升华和具体化。无论是美术教育者,还是美术学习者,都应充分认识此特性。进而才能找到各自深入学习、研究、欣赏美术的有效切入点。二、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性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特性,是由美术本体的追求大审美价值的视觉实现特质所决定的。美术作为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的特殊本质之一,就是在极度想象活动中追求美的视觉实现。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其《艺术哲学新论》中讲:“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象一个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他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要从整体和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5]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在激发起了学生丰富的为美术所需的想象之后,再“更好地想”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予以外化表达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美术教育者应着力去启迪、诱发学生将个体独有的美术灵感、特有体悟的内在心灵和美术情感予以有效地宣泄、展示,并激励学生在不断的美术创造实践中,把最具魅力的美表现出来。关于此,连极力贬低艺术的柏拉图也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6]虽然有艺术家说,艺术是不可教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不是教出来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美术教育者在美术学习者面前毫无办法或无能为力。只表明,其要求美术教育者要能探索寻求出独特的、易于启示、引发学生创造力的科学、艺术、实效的教育方法。要成为一位真正永远拥有良好美术教育方法的美术教育者,是艰辛不易的。三、美术教育的情感享受教育性美术教育的情感享受教育性,是由美术创作行为的外化实现所决定的。当观者面对特定的、凝结画家内在情感心灵的美术作品时,能否获得独有的审美感觉,是衡量美术作品审美作用发挥大小的尺度。这只表明了,美术作品本身是否有刺激欣赏者的内在魅力美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不是被所有面对它的观者所能够欣赏的。即观者本身也存在着美术欣赏水平高低的问题。所以,作为在不断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理应接受一定有效的美术教育。尤其是接受一定的美术观念和艺术欣赏教育。这也是除专业美术教育应重视和强调的教育内容以外的非美术教育实施的主要内容。正如里德所说:“接受艺术欣赏教育的人数应该广泛增加。除了那些因愚钝或精神障碍不能接受艺术教育的之外,所有人都应该参加艺术欣赏训练。因为常识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审美冲动这种全球儿童在一切时代都拥有的东西仅蛰伏在所谓的受教育者身上。”[7]所以,在美术教育的整体行为中,如何有效训练,培养学生获得一定的享受艺术美的能力是重要的任务和内容。从而也显示了美术教育的特殊本质。对美术作品等典型艺术美的有效欣赏把握,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性知识就能进行的。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需要欣赏者能有较强的直观感知、判断、想象美术作品魅力美、优、劣的能力。如,“一位学生可能了解艺术史上的所有事实(艺术家的生卒年月、艺术名称和过程的界定,甚至艺术心理学),但当他看见一件艺术作品时,他却无法认出这是一件艺术作品,也无法区分一系列艺术作品中的审美优劣。”[8]可见,享受艺术美,也是需要经过有效教育和训练才行的。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知了美术教育的特有质的规定性,才能更好地将美术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社会化行为进行好。但是,目前在我国重视对美术教育本质进行研究的人还很少,本文仅是笔者对美术教育本质的探索性研究。不足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