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古代画论与高校美术教育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古代画论与高校美术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古代画论与高校美术教育研究

一、中国古代画论是前人经验的理论和实践总结

传统这些见解不但对创作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能把握中国画的真正的绘画精神,使创作者在艺术流派风格多样混杂的当今不迷失方向。只有理解了这些关于中国画的品评和要求,才能在艺术实践中去自觉的传承。研究古代画论还能使自己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进绘画水平的提高。此外,画论中有很多命题,如意境、形神、雅俗、笔墨、文质、气韵等等,这些命题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画进行阐述,其内涵因此更丰富,学习的内容更为多样。除注重精神性外,古代画论中还记载许多具体的画法;画法是表现传达画家精神的必要技巧,这些具体的画法包含着中国画的审美原则。古代画论中对画法做了详备的记述,《芥子园画谱》就是其代表。比如“二株有两点法,一大加小是为负老,一小加大是为携幼,老树须婆娑多情,幼树须窈窕有致,如人之聚立相互顾盼”。③显然,简单的二株树法包含着辩证的哲学思想和中国画的情感世界。邹一桂的《小山画谱》云“白花白地则色不显,法在以微青烘其外,而以水笔晕之,自有以至于无,其用笔甚微,著迹不得,即画家所谓渲染也。”④这些画法观念在绘画实践中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方法之一。学习古代画论能加深中国画与书法,及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相近艺术的联系。通过相近的艺术门类的学习,从另外层面促进中国画的学习,这体现了中国画的丰富性。古代诗歌中有描述画家的创作状态的内容,画家的理论思想也会渗透到诗歌中,这扩大了中国古代画论的范畴。同时,也增加了画论的丰富性和文化含量。中国古代画论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其包含的内容不仅仅围绕绘画本身,还涉及中国人的世界观、哲学观、人生观,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美的追求的自觉性,体现了人类对善的渴望。画论既是人性的映射,又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历史缩影。中国古代画论作为一门学科起步较晚,研究方法和深度也不够理想,由于中国画创作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认识比较庞杂,影响了人们的相关评鉴。

二、中国画论作为一门课程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由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设

在当代的高校中,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学习则远远落后于中国画的课程学习,对画论的重视程度显得很不够。古代画论的文字语言较为晦涩。画论运用的是文言文,要研究画论首先要解读画论,文字的解读列第一位。在现代的教育中,古文的学习分量和白话文的分量明显失衡。随着社会的发展,只需要掌握简单的一些文言文即可,现实社会对文言文的实际运用没有太大需求,只有专门研究文言文的人才会加以深入研究。另外,繁体字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文言文中繁体字的认知不易,增加了解读画论的难度。文言文的时代变化差异导致语法的变化,也增加了画论解读的难度。在高校,作为中国画基础的画论课程没有得到普及,原因之一是画论的语言文字认知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内容的趣味性不高。伪画论的存在。在画论中,冒名某名家的画论,以此增加画论的权威性,甚至和别人的画论大同小异,有抄袭之嫌。古代画论本身并不是学术著作,仅仅是画家本人的实践经验和对中国画的认识,画论中运用别人的意思来作为自己的认识,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现象,但同样的语句出现在不同的画论中,对研究形成误导。恽寿平在《瓯香馆集》中强调设色的重要性,“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着色,如入炉煹,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⑤钱杜的《松壶画忆》认为“世俗论画者皆以设色为易事,岂知渲染之难,如兼金入炉,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⑥这种重复性的语句,使得画论本身的学术水准大打折扣。画家观点解读的出入。对同一个观点,因为时间的先后,不同时代的画家对其解读的不同,同时画家的实践经验的差异也会导致认识的不同。比如“气韵生动”,董其昌认为气韵生而知之,具有天生的意思,是不可以学到的;而其他人则认为做到“气韵生动”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达到的,还有的画论把气韵论述为具有神秘感。对画论的多元解释,虽显示中国画的生命力,但也为后人的解读造成了困惑。画论被后人收录时出现的错误,或者不同人对同一画论著作的全文的转载、引用有出入,导致研究画家的观点时产生模糊性。《历代名画记》一书的正文指出“著《魏晋名臣画赞》,评量甚多。又有《论画》一篇,皆摹写要法”。⑦《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中提到《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没有提《论画》。《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神’论发展的几个阶段》一文中提到的《论画》是按照正文所写,只是对《摹搨妙法》和《魏晋胜流画赞》题目做了改正。所以,还需通过研究来进一步得到澄明。专业相关教材编写不足。画论以传统文化为铺垫,和中国的文化息息相关,解读它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教材的编写存在很大困难。有的重要画论只有只言片语,导致理解上存有偏差。画论是画家的个人观点,在理解程度和文字表述上有水平的差异,其中混有其他的因素,学习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要求学习者有一定的绘画理论知识作为铺垫,这些都为开设画论课程增加了难度。当下的美术教育未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到一定的高度。长期以来,高校美术教育重视西方绘画的训练体系,运用西方绘画思想来学习中国画,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影响了和中国画有直接关系的画论课程的学习。

三、中国画重视文化含量

其作品不仅仅是完成视觉图像,还要体现中国文化品格,比如诗画一律就是中国画具有文化含量的例证。由此,应加强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增强对传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中国之美的眼光,加深对画法和画理的理解,提高国画审美能力和感受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心性”。古人从学画的角度论述学画可以养性情,涤胸襟,释躁心,迎静气,其实读画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画论中体悟古人用心之迹之境,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画乃至中国文化的境界。学习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是对民族自身文化的一种肯定。画论代表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画论课的开设有助于促进中国画的理论学习,通过研究画论可以明白中国画的精神内涵,提高理论水平。画论是中国画的文字印证,为中国画的创作指明方向。通过画论的学习还可以指导实践。画论中记载的画法,对中国画的实践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只重视技法的学习,那么很难创作出具有高品位的中国画作品。古代画论作为一种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显然,研究古代画论所具有的意义是深远的。有美术研究者针对教育水准下滑,提出“人文薰修”,指出“人文薰修”培养塑造学生品性、人格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其“指实施人文教育,通过诵读经典,影响自己的品位和情操,在人格上实现由‘小我’到‘大我’”。“人文薰修”的缺失是教育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尽管研究者的重点不是指向学习画论,但是画论也是“人文薰修”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画论作为一门美术专业的必修课,画论的发展才具有可能性。中国画论教学在高校美术专业中能否很好地展开,关键是要充分认识中国古代画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下,教师教授偏重技法,学生普遍存在重技巧轻理论的倾向,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画论课程的实施。中国画的理论往往由画论来支撑,若不熟悉画论,理论知识会显得单薄。学生通过画论技法的学习,可以将其直接运用到创作中,直接和古人对话。学生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教师对画论的认识深度决定学生对画论的认识程度。教师在专业的教授中要能体现画论的重要性,比如在临摹课中,画论的重要性是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的。临摹某画家的作品,要求学生查找画家的生平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如果画家有画论留传,画论的研究就拥有第一手材料,中间不掺杂任何第三者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直接阅读去理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第三者的研究,去丰富对画家思想的认识。当前,编著一本有指导意义的画论教材具有迫切性,但教材的优劣影响教学质量,画论教材的编写不应局限于整理层面,机械的罗列每个时期每个画家的不同观点,没有旁征博引的论述是没有意义的。按照历史的顺序编写画论,那是历史教材的编写方式,画论不是历史教科书,编写时应该具有横向和纵向的交织关系,这样才不会割裂画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中国画讲究审美意境、格调等,没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很难欣赏和创作出气韵生动的具有文化含量的作品。所以,加强画外之功夫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画论的一个途径。如加强对传统诗歌和书法的学习,以增加画论的丰富性。总之,在中国画发展传承的语境下,要求中国画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画(包括中国画论)的学习也应该抛弃陈旧观念,面对当前的形势找出适合的方法,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作者:谢军单位: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