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品德教育分析与对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青少年品德教育的现状
品德是个体的一种素质,广义的品德包括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法制道德和人格心理各方面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习惯,一般大家普遍认为是其狭义的概念,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体上的体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或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现代信息社会对新时期的当代青少年的品德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和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准则,是品德形成的基础之一,也是品德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必备素质,所谓品德教育是指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有道德知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意志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发展。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并非单纯理论知识的堆砌,这是教育永恒的目标。否则,既是你拥有的许多知识,对人类、对社会也是危害,在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沉痛的。如海南一位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造成2死13伤的惨案。在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一名男生冲上讲台摘下年迈老师的帽子,另有同学扔饮料瓶砸中老师,而坐在下面的同学不停地哄笑、打闹,侮辱地理老师。这些现象表明目前品德教育令人担忧;与此同时,北京师范大学发展研究所曾对全国7省市的5600名3至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进行调查,发现3岁儿童中就有50%以上的开始说谎,而这种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学校德育审美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对北京、上海、重庆、厦门、长沙、成都、昆明、拉萨八个省市的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等十六所高校的大学生品德心理与品德教育的基本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选择“大公无私”和“公大于私”的学生占51.19%之外,择“真诚大于虚假、高尚大于卑鄙”的均不足一半;有近30%的学生是倾向于公私兼顾和真诚虚假、正直邪恶、高尚卑鄙各半;而更为严重的是有20%左右的同学把损公肥私、虚假、卑鄙作为自己的道德价值取向。市场经济伦理“双面刃”对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所带来的副作用,道德价值的多元化的倾向,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与平庸和错误的倾向几乎势均力敌,各占一半。在本次调查,他们又从学校德育内容、方法、途径、效果等方面对大学生品德教育现状进行评定。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出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率不高,达到半数满意的项目仅有6项,且最高一项满意率不到60%,其余均在56%以下。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的满意率仅为38.75%。这些现象与数据表明,目前品德教育并不乐观,现在的青少年在理想信仰、诚信美德、社会责任感、心理问题上的许多令人担忧的现状,而这正是导致更加恶劣事件发生的深层因素,也是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往往忽略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格教育、品德塑造和情感教育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认真分析目前品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二、目前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目前在中小学乃至大学都开设品德教育课,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一些因素(学生心态,教学方法呆板)的存在,品德教育与预期效果还有一段距离,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新的品德问题不断出现,如网络犯罪,信息伦理等。对传统的品德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品德教育重视不够
虽然前面说,大多数学校对青少年都开设了品德教育课,但多数流于形式,能真正认真对待的寥寥无几。这是由于应试教育所影响的。因为学校一直在追求升学率,而品德教育课没有被纳入升学考试科目内,从而使老师和同学都没有对品德教育课给予重视。例如在有的学校里,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在品德教育课上,只利用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讲上几句,然后就用余下的时间给学生上一些升学考试的科目(数学,语文等),以提高学生的分数。在一些学校,老师们也怕学生成绩不好,会受学校领导的批评,扣除奖金或工资,甚至有的会被下岗。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希望花少的时间,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自己考出好的成绩才能受到老师、家长的喜爱,才能上好的学校,才能得到同学的羡慕。总之,品德教育没有受到老师,学生的足够重视。
2.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需求
目前品德教育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老师的心理学知识,教学条件等)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从而使品德教育与学生各年龄的心理发展与需求不相适应,出现了一些品德教育拔高现象,使一些品德教育内容成为口号,没有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得到认识,以至落实到行动上来。例如,在一些品德低下和品德犯罪的青少年中,当你问他们品德知识时,他们会说,我早在小时候都听说了。但是,没能体会其真正内涵。只是知道,没有从心理上对其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没能落实到行动上来。这是由于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而造成的。
3.教学内容单一,方法单调
目前品德教育主要采用教师主导的教授方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大多数只是死记硬背,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忽视,从而使品德教育成为一种就知识而知识性学习形式,脱离品德教育的初宗。对学生来说,只是对知识有了理解,流于口头禅,但未从心理上对其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就不能将其落实到行动上来,促进自己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其次,由于这种单一的教授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未能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逃课,认为那是浪费时间等。
4.评价方式单一化
当前品德教育的评价还是以考试为主,以分数区分品德修养高低,这种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偏见性。仅仅反映该个体具有多少品德知识,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个体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的高低是外显于个体的言行上,是从个体的心理感悟落实到言行上,不单单是品德知识的多少。同时未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的要求。
5.忽视品德形成的多个途径
目前品德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对各行各业都产生很大冲击,教育也不例外。在品德教育中,品德的形成不只是自己接触的人和事,也远远超出了狭小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与周围社会生活的范围,而且还有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各种信息。特别是互联网上的信息海洋,而目前仅仅利用书本进行品德教育,忽视媒体信息对青少年进行多途径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就大打折扣。
6.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理解肤浅
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目标,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重视青少年的在心理、智力、体能等各方面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采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需要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来支撑,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并未改变,与新课程理念又格格不入;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虽有些了解,但理解肤浅,领会不深。例如,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将启发式教学理解成为“问答式”教学,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向学生提问题,而使学生能够回答的无非是“对”“是”“不对”“不是”等毫无启发性的答案,还有一些教师讲起新课程理念来头头是道,可是一旦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有走上了传统教育老路。
7.家庭、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家长不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多数家长很少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下功夫,认为只要文章做得好,数学成绩高,言行上有点坏毛病没多大关系,殊不知现在社会上一些高智商罪犯少时也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当然,对于一个人品格的高低是无法用分数来衡量的,所以家长常常灌输子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面论调。这就导致学校品德教育与家庭品德教育的脱节。
三、加强品德教育,促进学生“整个人”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虽然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带来了春天,要求实现品德教育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目标。但在分析目前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促进品德修养的提高,关注学生“整个人”和教育的和谐发展,笔者进行了以下探讨。
1.加强品德教育的地位,以促进其有效发展
品德是个体的一种责任,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纵使很有才能,但品德修养很低,对教育来说,也是一种失败;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是一种损害,是一个坏才。所以,品德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基于此,我们可以认识到,面对目前青少年品德修养低谷的现象,国家应该提高品德教育的地位,如多级结合的方式等,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乃至全社会成员能够从心理上认识到品德的重要性,以提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使各校领导、学生、老师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关注“整个人”的发展,从心理需求上意识到感受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最终,促进品德教育的大改观。
2.使品德教育生活化,开放化
目前的品德教育主要局限于书本、学校,这种传统的品德教育已与当今时代需求不相适应。与时俱进是时代对品德教育的新要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各行各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教育也如此,主要表现教育方式、阅读方式,写作方式等。对于品德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其来源和教育途径发生了改变,品德的形成不只是自己接触的人和事,也远远超出了狭小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应该促进品德教育生活化,开放化。生活化使品德教育突破知识灌输,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开放化使品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或家庭,应突破这狭小的范围,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品德教育存在,特别利用好新兴媒体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品德教育,使其场所开放化。例如,利用互联网,打破时空地域的限制等。在利用好这些优势的基础上使品德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像家常便饭那样时刻提醒青少年的言行,促进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3.品德教育满足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
由于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不断发展和完善时期,而且,品德也有其心理结构。大家普遍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四种成分,知就是道德认知;情就是道德情感;意就是道德意志:行就是道德行为或道德行为习惯。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可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每一方面都不能忽视。基于此,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青少年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与认知水平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结合品德的心理结构,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不能盲目或忽视这些因素,消除品德教育拔高等现象的出现。其次,要结合他们不同年龄阶段心理需求的特点,认真分析个体差异,给予满足心理需求的品德教育,消除心理排异性,从而促进品德教育的有效进行。
4.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理念,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为品德教育带来了春天,为品德教育也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在新课程改革中各种原因的存在,阻碍了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即使有一些老师领会了一些课程理念,却相当肤浅,不够深入,有时也发生一些误解。基于此,应该加强对老师进行新课程理念、新理论、新思想的教育,使他们具有坚实的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的基石。对此,可以采取请一些新课程改革的杰出人物以讲座的形式对老师们解读新课程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思想,以帮助老师准确把握,也可采取多级结合,配对的方式来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达到品德教育的预期目的。
5.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促进形成良好的品德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学校的时间最长。根据这一特点,品德教育的场所主要在学校,进行品德教育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那就是校园,校园文化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品德教育的效果。对此,应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绿色品德校园文化,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促进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品德教育文化活动,如品德修养知识问答竞赛,品德教育实践活动等。从而使学生品德知识有所增加,也促进将其落实到自己具体的言行上来,消除成为空话,套话等。其次,校园文化自古以来都是新思想、新理念的诞生地,对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冲击力,因此,建立良好校园文化,为品德教育大的社会环境建立了基础,为品德教育走向社会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有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促进学生自律性的提高,从而将一些不道德的东西消除在萌芽之中,达到品德修养的提高。
作者:雷小朋 单位:凯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