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素描空间体现的认知论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作者:张义单位: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老师能够较好的表现出物体的形象性和体积感,而对于空间问题的处理,更多的是以透视法来表现。在指导学生训练过程中,对于空间感不强的作业,除了依靠近大远小的透视方法对物体轮廓进行修改以外,色调上只能采取机械而简单的处理办法,把远处的物体处理的“虚”一些,虚了就远了,就有空间感了。诚然,空间是需要依赖色调的强弱对比来表现。但是,如果只是通过减弱物体的明暗对比度来取得纵深空间效果,那这种认识就是片面的。因为他只是注意到了空间透视中远方物体的明暗对比较弱,近处物体明暗对比较强。这只是看到了单个物体的明暗对比,而没有把物体放入实际的空间里面,研究色调的明暗变化;也就是空间里面物体之间的明暗色调对比,和物体与它周围环境的色调差异对比。如果抛开环境来说,只是处理单个物体的明暗对比来取得虚实效果,那么,远处的“虚”会到什么程度?近处的“实”又会是什么程度呢?显然,我们就没有了参照物。那么,画面色调的组织性和协调性就不能得到保障。由于物体色调对比的强弱,决定它呈现在人眼睛里的清晰程度。那么对比强的物体清晰,对比弱的物体模糊,而物体与物体或者空间环境的对比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物体轮廓的清晰与否。
简言之,虚实有两层含义,以明暗交接线为转折所形成的明暗面对比只是画面中对比强弱的一个方面,另外以轮廓线的清晰与否为标识也是物体与物体或者与空间环境对比强弱的重要方面。并且,由此两者再进行对比,看哪个在画面中是主要的对比。虚实强弱相互关联,互成因果。只有把这个问题理解清楚了,才能够准确的表现出物体的色调对比,素描中成为明度对比。这样,才能够通过色调的准确变化,表现出光线的变化规律,结合形象的透视法则表现出空间感。因此,单一的降低明暗对比度或者是把轮廓线处理的模糊一些,都是不可取得,亦不能够表现出空间感。
以上两个方面,前一个物体明暗面的明暗对比较好理解,就是增强或者是减弱对比,这里略而不谈。而后一个轮廓线的强弱对比就尤为复杂化了。这里需要澄清,中国现代学院教育体制沿用苏联模式,轮廓线是要融入画面色调之中的,而并非作为一条线单独提出来而脱离画面的其他色调,这是我们探讨的前提。现在,我们以实际的物体来分析。如图一所示,此球为白色,环境为白色,光线设定为稳定的自然光,我们来分析光在物体上的变化规律。此图1号位置是光线照射部分,在明亮的光线下,它是球体最白的部位。由于和墙面都是白色,无色彩和明度差异差异,与墙面形成弱对比,此轮廓线非常模糊。2和6号位置为擦光面,其色调为灰色,与白色墙面对比较弱,轮廓较为清晰。3号位置存在阴影,此处为黑色阴影和球体暗部灰色的对比,轮廓也较为清晰。4号位置是反光区,此处是球体暗部灰色与阴影灰色的对比,边线最为模糊。5号位置是暗部所受影响最小的部分,明度最低,与白墙对比最为强烈,为画面轮廓线之最为清晰之处。如图二所示,当白色球体的环境发生改变,处于黑色的环境之中,则情况正好相反。1号位置对比最为强烈,轮廓极为清晰。4号位置对比最弱,轮廓几乎看不见了。其他位置所受影响则相对变化较小。可以看出,物体与环境的关系极为紧密,由环境的变化所决定它的明暗色调对比。并且,整个物体的各个位置不同,所受影响也极为不同,轮廓线的不同位置,其清晰度差异较大。另外,球体明暗交界线的变化也需要分三部分来研究。其中上边A部分是明暗交界线的擦光部分,明度较高。中间B部分是逆光部分。下边C部分由于受到反光的影响,色调与B部分相比较亮。在图一中明暗交界线A部分明度小于C部分,在图二中明暗交界线A部分明度大于C部分。这是由于不同环境下反光的强弱所造成的。
现在,我们可以把明暗交界线和轮廓线的色调进行比较。在图一中,当环境为白色的时候,明暗交接线是画面的最强对比。除了3号明度最低的阴影位置,物体上所呈现出的明度最低的是B号位置,其次是5号位置,再次是C号位置和A号位置。当环境为黑色时,轮廓线是画面的主要对比。其中1号位置是画面之中对比最强的地方。可以看出,画面中明暗对比度的的强弱是不仅仅取决与物体自身的明暗变化,需要结合物体的周围环境所形成的的空间关系来对比。当周围环境的色调与物体所形成的以轮廓线为轴线的明度对比小于物体自身以明暗交接线为纽带的明度对比时,物体的清晰与否取决与物体的明暗面对比;当物体与周围环境的明度对比大于物体自身的明暗对比时,物体的清晰度则取决于轮廓线的对比。那么,在实际的空间中虽然存在着“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整体性规律,但是在画面色调对比的具体表现上,只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同色相物体的明暗面对比。这不能够反映出不同色相的物体色彩差异,尤其是轮廓线的对比。由于自然界中物体的色相差异较大,要认识到不同色相的明度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红色要比黄色明度低,蓝色要比绿色明度低,其“近实远虚”的规律就不能机械的使用。因为,同类色的明度对比较弱,而非同类的的明度对比较大,这是无法忽视的。所以,前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针对素描绘画的空间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仅仅只是将物体的明暗对比减弱来取得较远的空间,这种做法是片面的。虽然它符合近实远虚的客观规律,但是他将实际空间中的物体独立开来,而没有能够还原一个大的客观环境,使画面中所有的物体按照光学变化的科学规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通过画面还原他的自然之美。这种做法是不能够通过仔细的观察,深入细节,研究光色的变化规律。思维停留在知识的主观层面,是不能客观的总结规律的。老师的认识若是如此,怎么谈的上很好的进行教学活动呢?此外,物体的明暗与虚实对比还需要考虑到光源的强弱、物体材质的变化。这在教学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若果把这些因素在综合到教学活动中,画面的问题就更加多样化,处理起来就更加棘手。但是,养成良好的观察意识,相信自己的眼睛,通过对比分析色彩的关系,而不要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多做训练,把他转化为一种分析的能力,熟练的掌握了对比的技巧,就能够处理好色彩的明度问题。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些老师对于“暗面要虚,亮面要实”的理解也很肤浅。在作画过程中,暗面虚的是什么都看不见了,甚至是连暗部的整个边线也看不到了;而亮部呢,所有的细节都清清楚楚。此种情况下,完全不考虑物体之间的色相对比,也不考虑前后的空间对比;当然,更无法将物体放入环境之中,考虑到光线,质感等等问题。如此之教学,效果自然而知。
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在素描写生时较为迅速的把握住空间的色调表现要领,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能够对于空间的明暗色调准确把握,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会整体的理解空间,把画面中所描绘的物体全部放置于空间之中,理解画面中每个物体对于整体画面所具有的作用,包括形的大小、数量、高低、长短、曲直、方向、密度、重心、间距、平衡,和色调的明暗、轻重、强弱、韵律、趋势、变化等要素。从而对于画面能够宏观的把握,将画面之中的所有因素合理的统筹规划,使画面产生和谐之美。并且,初步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