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体素描教学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体素描教学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人体素描教学探究

一、通过理解人体结构。把握人物造型的准确性

对于刚接触人体素描的学生来说,画准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要画准人体的解剖结构以及透视关系,正确运用人体解剖知识,理解和掌握人体各主要部分的形体结构和相互之间关系。也就是说,这一阶段首先是要遵循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的基本要求,贯彻其基本精神,使学生掌握人体素描的基本规律,对人体的形体规律和明暗变化规律有一些基本的感觉。这一阶段的练习看上去枯燥无味,但是却很重要,因为学生通过这阶段的练习可以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有了造型能力才可能拓展自己的绘画语言,在这一阶段中,首先要学习人体外部特征、内部结构相关知识。外部形态包括男女、老幼、种族、个体间等特征的差异以及皮肤、毛发等;内部结构包括骨骼、关节、肌肉,以及体块穿插关系等。把握人体各部分比例的准确性是人体写生训练的先决条件,在中国古代时期的画论中就已总结出人体比例方面的“立七坐五盘三半”,颜面方面的“三停五眼”,脸部形态方面的“相之大概,不外八格——田、由、国、用、目、甲、风、申”等,这些经验与西方的解剖学不谋而合,经过多年的检验到现在仍然是人体写生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对于人体内部最需要了解的是骨骼构架,它就像建筑物的结构框架一样,是人体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人体的骨骼结构是一个可以运动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活动枢纽是关节,全身的关节有着不同的类型与形状,如球窝型、杵臼型、椭圆型、马鞍型、屈戌型与车轴型等。人体通过关节与围绕其四周的肌肉和韧带,共同行使着屈伸、收展和回旋的运动机能,呈现各种动态。骨骼及关节上面附着和覆盖着肌肉,突显于皮肤之下,对外形的变化有着外在的影响。

肌肉运动是从止点向起点收缩,在此过程中,肌肉由松弛质软而缩短变硬,形状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关节的位置与形状及相关肌肉间的重叠与穿插关系,并塑造其造型变化。人体动态要通过头、胸廓、骨盆三个体块以及四肢的相互关系表现出来。当人处于直立姿势时,三个体块在同一垂直平面上,而一旦人体进入活动状态,这种静止的均衡立即被打破,这三个形体和四肢之间就会产生相互扭曲或倾斜的空间关系,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处于运动动态的人体时,应首先从这三个体块的运动关系中去观察和把握其动态特点,找准三块体积在不同方向不同平面上的透视变化。

二、通过探索人体与空间环境的关系,体现画面的情境性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人体写生经验后,我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尝试在画面中加入空间环境,使人体成为画面的组成元素之一而非唯一,尤其应该培养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置换环境,组成新语境的能力,从而增强画面的情境性与创造性,通过环境的设置以及与人物的关系来体现画面的情境性。在这一阶段中,人体的形体结构仍然是表现的重要内容,根据人体的动态以机构图的需要来组织环境图式。人类由于劳动创造了自己生存的环境,人物的存在和活动是与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环境常常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我们可以将人体放置于不同环境之中来表达不同的画面情境。其大致可以分为现实环境与超现实环境两类。

现实环境是接近现实生活、有明确所指,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印证的环境。比如,将人物背景描绘为大海、街道、集市等空间,使画面成为具有特定情节的创作性训练,而非仅仅人体习作。超现实环境是一种完全超出了正常逻辑,非现实、非理性的虚指环境。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空间环境本体的组成呈现出虚拟、荒诞的情境,人们无法追究这种环境的真假或有无,但这种环境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映射着社会现实。在训练中应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发挥思维的主动性与自由度,冲破现实思维的禁锢,调动所有的视觉积累,大胆的创造具有视觉震撼力的超现实情境。另外,人物的造型塑造要与环境的设置通盘考虑,以免人物与环境脱节、割裂。

三、通过夸张、变异人体结构,表现人物的精神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般不会太强调作画步骤,而是让学生在把握形体结构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习惯自由发挥,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注重扑捉学生画面中生动的局部,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表现方式的尝试,当学生不再满足于通过添加环境来对人物进行情境性表达以后,则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进一步处理了,在这一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借鉴比较有特色的国内外优秀作品,分析各类画家对人体的处理方式,从而启发学生的处理手段。对于人体写生而言,画准模特仅仅是再现了一个现实现象,不一定是画家精神的表达。人体写生不一定是人体形象的摹写,更应该是作者对人体形象的感受,也就是通过造型的主观变化来表现人物精神性。

中国古代绘画主张意象造型——“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其核心是对形神的总体把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妙”中有神,“妙”中有意,“太似则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明代画家陈洪绶,在人物造型方面进行了提炼与概括,既重视形体清萧山三任(一“直至”的夸张和变形,又重视神情表达的含蓄,创造出一种有特殊表现力的形式,表现出画家强烈的主观情感;晚清的任伯年,人物夸张不失神韵,造型提炼得十分到位。他的独创。在中国画的形神论中一直强调神似、意似,但是,要达到神似,又不能抛弃形似,故在形似问题上又经多代人的实践创造的经验总结,提出了“不似之似”的论述。黄宾虹对绘画形象作了三种比较,“绝似物象者,以欺世盗名之画;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就是意象造型的核心内容。把这样的观念引入课堂教学,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西方传统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但并非完全的拿来主义的再现,而是以为人物精神服务为主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在创作其代表作品大卫时,对手的关节和大腿加以夸张处理,并加长、加大了手和脚的体量,使雕像更加充分体现出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而西方现代主义的大师们对人物造型更多地使用了简化并重新组织构造的方法。毕加索利用夸张和改变比例的手法赋予人物类型化、几何化的特点;莫迪里阿尼的人体造型用拉长,溜肩所造型形成的优美弧形轮廓线来表达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当代画家们也始终对人物造型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忻东旺的作品以地处偏远农村的父老乡亲、浪迹城中的农民工兄弟、一筹莫展的下岗工人为描绘对象,他通过对人物造型的“缩身”和“矮化”处理强化了人物的边缘、弱势、甚至卑微和自私的一面,不仅使他的艺术具有了真正“写实”的品格,也使他准确地把握到了当代人的内在精神性。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对人物造型进行适当夸张、变异等主观处理来加强人物精神性的表现力。

通过以上三阶段的训练,学生对人体素描的认识和表现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使学生提高造型能力,掌握人体的形体结构关系,画准人体的形体空间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人体素描重要的是精神性的表达,既要有画准人物的能力,又不能满足于对形体外在因素的描摹,使初步形成探索处理人体造型的方式和手段,为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做好基础的铺垫。

作者:哈斯巴根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