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院美术类素描成绩评判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院美术类素描成绩评判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学院美术类素描成绩评判

如果我们仅仅把素描理解为单色画是不够的,因为素描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和空间组合成独特的画面。事实上,今天的素描已经发展到了完全超越传统的一个非常宽阔的领域,已经成为“在视觉艺术中除了色彩以外包罗一切的决定性因素”(安格尔语)。当传统素描发展到了印象派阶段,便进入了现代素描时期,这时素描的内涵被进一步认识和丰富,其“再现性”功能开始衰退的同时,它的“表现性”功能开始显得突出。素描的功能不仅被人们用来再现物象结构、造型和空间,更被人们用来表现人类的情感和智慧。正是这种素描内涵的扩充,使得更多的美术教育者认为,我们应当从思维层面上摆脱传统素描观的束缚,打开学生的眼界,激活学生的思路,在素描训练中强调再现与表现相结合,使素描从被动再现转向主动表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美国思想家马尔库塞指出:艺术的使命就是在所有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领域内,去重新解放想象和理性只要不自由的社会仍然控制着人和自然,被压抑和扭曲的人类潜能只能以异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艺术的本质所在,也为我们艺术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中国当代素描教育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苏式”素描的中心位置开始消解,我国美术教育多元并立、中西碰撞的局面开始形成。越来越多的美术教育专家提出,对待素描要像对待一门严谨的科学一样,不能再按照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经验主义的传授。素描教学应该以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方式来进行。它的科学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第一,对美术教学原则和规律的认识应符合现代科学对人脑思维功能的认识。第二,美术教育的一般性原则和规律应以现代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在此基础上探索美术教育的特殊规律和原则。第三,美术教育的基本框架应建立在完整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科学之上。这一现代美术教育理论原则的提出,进一步推进了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教育的改革。中央美术学院率先从上世纪80年代初在油画专业建立了多个绘画工作室,使不同流派风格的绘画同时得到了系统化发展。中国美术学院于1991年引进了“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并于2001年创办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教师王中义、许江合著的《从素描走向设计》一书,使素描改革体系变得更加完备。许多国外画家来华任教,使学员接受了不同流派的油画、素描教学指导,我国素描教学形式多元化的局面基本形成。尽管如此,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惯性的作用,以及滞后的艺术观念所产生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喜好便是学生作品唯一标准的现状依然存在。因此,如何转变艺术观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成了当下我国素描教学的又一关键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格茨尔指出:创造性不仅用来解决那些人类生活已经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见和研究人们不知道的问题。正是人类这种特有的创造力,才使人们从自己的蒙昧走向文明。显然,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才是现代素描教学的中心任务。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代素描教学应当充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发现并肯定学生每一笔具有表现性价值的痕迹和笔触,这才是我们素描教学的首要任务。以往我们只重视对学生描摹能力的培养,似乎画得越逼真越立体就越成功,“这样很容易让人越过界线,而走上摄影师的道路”。

关于学生素描成绩的评定

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韩愈就曾指出,教学乃传道、解惑、授业也。笔者认为这三项功能中,“传道”是第一位,这个“道”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习的方法,教学的最高层次应当是培养学生能动地掌握知识,独立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素描作为视觉艺术的基础,对艺术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它是收集形象的工具、练习基本功的手段,其丰富的审美原则与视觉思维创造性原理已经完全渗透于视觉艺术的各个领域。所有和视觉有关的造型艺术都很难与素描脱离关系。在造型艺术中,素描作为古老的艺术门类,其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有据可依的,它更多地反映自然的面貌,从具体的形象和古典审美法则出发,存在着相对稳定的艺术承传模式。而现代艺术中的现代素描,其艺术观念却带有反传统性,表现人们内心的精神状态,无视既定的传统规范与标准,多种素描媒介的运用已使素描的内涵从传统的二维平面拓展到了三维空间的范畴。素描形式、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素描教学的评判变得无一定模式可循。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承认古典素描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不局限于这种再现性技能训练,又要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出发,扬长避短、排除偏见,吸收现代艺术中的创造性因素,应充分认识到,现代艺术活动的本质就是进行各种与视觉有关的具有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的本身以及其探索精神,对我们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借鉴。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的素描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深受苏联素描教育的影响,素描的评分标准几乎完全由学生的再现性技能的高低来决定,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了教育学、心理学和美术学领域,人们这才逐渐认识到素描教学不应停留在“苏派”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再现性技能只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我们的评判还应该更多地看它们是否具有自由的创造性、丰富的表现力,以及整体和谐的构图能力。当然,以上这些都是主观性的判断和解释手段。当传统的评判模式被打破,一些新的标准被提出,并非意味某个固定的模式就此确立了,人们对审美的标准还会各不相同,这时,有的教师还会认为素描画得逼真和有创造性具有同样的意义,另一些教师则认为画得逼真没有价值。

在对素描成绩的评判难以有固定模式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教师有权主观性地评判,但不能专制地评判学生的素描作品。在提到评判的主观性时,尤其是当人们把它和客观性这个概念相比较时,主观性听起来就意味着不公正、非理性和专制。这种理解妨碍了在素描这个特殊专业中对主观性的正确看法,因为审美经验和审美作品本身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主观因素,特别是对素描作品而言,审美评判的主观性是有必要的,如果我们将素描评判标重新拉回到容易掌握、容易分解的范围,比如,只要画得像就成功,从表面上来看,评判是变得容易了,但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却有可能被忽略。如果我们的美术教育,特别是素描教育,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学生作为行为的主体来看,并关心每个人所具有的审美体验、希望和兴趣,那么,在评估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性。这并不是不考虑评判的基本准则,而是在素描课上力求形成一个对一般情况都适应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就有可能对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评判标准发表意见,这时教师的主观性就会变得相对了,这种主观而不专制的教学评价方式对我们今后素描课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素描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做到眼、脑、手并用,教师则需要通过大量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入素描学习的状态,同时,教师的工作状态、艺术修养、专业精神成了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开展素描课堂教学之前,不妨首先多做一些准备工作,提出一些问题供我们在对美术课进行自我检查时思考。一、教师是否对素描教学感兴趣?是否对自己提出教学与学术上的要求?二、教师是否将每一个学生都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是否看到学生的全面能力,而不只是其素描作品?三、教师是否会在素描课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终生兴趣?四、教师是否能够灵活掌控课堂教学,并指导学生使用各种素描媒介与工具?五、教师如何鼓励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当教师自己提出了这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之后,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进入现代素描教学的实际。素描作为视觉艺术的基础,不但要教给学生技法,更要教给学生艺术,教给学生思考和创造。因此,教师在传授技法的同时更有责任帮助学生增强自我创造的能力和信心。对每个学生来说,其自身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关键要靠教师来发现、激励和引导。对教师来说,自身的艺术素养、授课质量和素描专业评价方式对学生素描技能的掌握同样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高校有很多教师往往把对素描的评分看作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笔者认为它确实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素描课的质量进行检查。当学生得到了一个权威的分数,也有助于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以便激励自己在哪方面还能做得更好。这里,笔者根据素描教学的特点总结出以下几点作为素描评判的标准: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用功程度。二、素描画面构成的丰富度及灵感。三、精准的写实性作品与豪放的表现性作品都应得到鼓励。四、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并对自己的创意给出合理的解释。这四点评判意见表明,学生的素描成绩仍然由教师主观评判所决定,但是当教师将教学目的和素描训练计划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发表意见时,教师的主观性就变得不那么专制了,对成绩的评定则趋于更加合理与公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更具激励性。最后我们还要强调,素描作为视觉艺术的基础,不仅训练学生观察自然和描绘自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视觉思维和视觉创造的能力。素描评价标准的提出,虽然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思考与尝试,但我们不能脱离其教学改进的目的——正确全面评价学生的素描作品,激发学生的艺术热情,在美术教育实践中认真把握素描教学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做到兼容并包、有的放矢。

作者:邓恩谦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