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文章在论述素描教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的具体策略,即:提高学生对素描的学习兴趣;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素描水平;反复训练,加深学生对素描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特的素描风格。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
素描作为“绘画的根基”,是完成美术作品必不可少的切入点。因此,各院校要高度重视美术教学中的素描教学。首先,要从教师抓起,必须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准可以胜任教师职位,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素描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提高学生对素描的认识,也就是了解素描对于美术作品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学生素描的专业水平;最后,要多加练习,让学生根据参照物反复练习素描,以增加学生对素描的熟练度。
一、素描教学的重要性
对高职院校而言,素描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基础课程,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作为表达物体形象最直接的艺术形式,其艺术性是复杂多变的,而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不管什么风格的造型都需要素描来提升整个作品的神韵。素描教学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对物体形象的认知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素描对于绘画来讲尤为重要。
二、优化素描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学生对素描的学习兴趣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构图、形体、质感及结构等是素描课程的主要训练内容,由于素描课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学生在长期学习素描的过程中就会较为枯燥乏味。因此,要想优化专业素描教学,就要调动学生对素描的学习兴趣。例如,开展作品欣赏教学课程,教师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先说出自己对作品的印象和想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素描水平在素描训练中教师要分别对形体、结构、色调、明暗等进行逐一讲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应用范围。例如,形体与结构是表达物体最重要的内在元素,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也是学生学习造型的关键,而色调、明暗则是表达物体外在的重要因素,给予人直观上的冲击。对于素描的结构和特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素描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构思,也就是在教学中增加作品的新颖度,并在具体作画中,凭借眼前的实物获取更多的艺术信息,为日后的创作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反复训练,加深学生对素描的认识一部艺术作品可以直接反映出画家的心理活动及思维活动。在素描训练中,学生常常处于无思维状态。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具任何生命色彩。对此问题,教师不能只采取修改绘画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评语,也会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这对素描教学来讲不具有任何意义。因此,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例如,发现学生绘画中所存在的问题时,不要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应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结合素描的各种元素引导学生回顾每一种元素的正确应用范围,使学生可以自己找出问题的原因,在纠正后要让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素描元素的认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并在日后绘画中少犯或者不犯类似的错误。
(四)培养学生独特的素描风格美术作品是充分展现个人设计才华的直接体现,作为一名设计者,最基本的能力就是用作品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打破传统素描教学思维的习惯,构建全新的思维方式,以视觉上的审视就可以判断出原作品中作者的想法和观点,从而转变为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法国画家德加曾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也就是说,教师在素描教学中,要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物象的全貌中观察出主要部分,然后根据局部细节部分找出作品的精髓。当然,从很多画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素描的风格多样,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遵照教师的风格进行复制,缺乏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素描本身的多种因素引导学生追求属于自己的素描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三、结语
素描是体现艺术作品的重要元素,也是体现一切艺术造型的基础,要想优化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就必须重视素描联系,对素描的各项元素一定要有深刻的认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其作用不仅仅是按照传统方式完成课程任务,而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摸索、善于表达。素描教学要以基础教学为主,培养学生掌握素描的技术要点,并以创造和设计为目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晶.试论如何搞好高职专美术素描的教学工作[J].魅力中国,2010(33):167.
[2]杨小峰.论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肖像素描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5):61-62.
作者:杨栋昉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