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谈民族声乐特色及难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作者:李瑞敏单位:临沂大学音乐学院
我国少数民族声乐是我国艺术资源重要内容部分,其发展应该得到平等重视,对少数民族声乐艺术进行定位,关系着我国少数民族声乐教育发展方向。当前加快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必须对民族声乐人才培育目标定位,建立特色化的少数民族声乐教育体系。西藏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分布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西藏地区的人喜欢唱歌,跳舞,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定位,需要根据藏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声乐练习。西藏声乐发展具有嘹亮、高音,音域广,音节高,音乐情绪热情活跃等特点,因此,西藏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应该保持西藏高原区域特色。蒙古族主要生活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过着几乎接近原生态的质朴生活,长久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蒙古人勇敢、坚强和豪迈的性格,蒙古族的声乐文化明显体现了蒙古草原中蒙古人的豪迈,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对于蒙族声乐,应引导学生体现“声音的表现手法”特长,包括前倚音,滑音,后倚音,回音等,展现蒙古草原风格特色。相比较,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维吾尔族的,民族声乐特点相对综合化,其音乐特点既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在不断的融合吸入汉族声乐,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声乐风格,并形成自己的声乐艺术形式。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维吾尔族学生“粗糙,大胆,豪迈,善歌善舞”特性,将维吾尔族人民的激情和奔放思想充分表现,以提高声乐的民族特色[3]。
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定位的问题艺术价值定位在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具有差异性,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艺术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内涵,我国对少数民族艺术定位中,应该承认不同民族声乐的平等艺术价值,这也是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定位的前提。然而,当前我国声乐艺术定位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这也影响了我国少数民族声乐课程设置、声乐艺术人才培育、声乐教育形式和声乐发展前景等。例如,少数民族地方音乐学科设置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少数民族声乐课程设计缺乏区域性和特色性要求。音乐改革的实践性不足;少数民族地区音乐专业人才定位失误,音乐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设置,不能结合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的差异性,造成音乐专业人才培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社会适宜性不足;少数民族地区声乐课程改革中,忽视了政府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声乐课程改革中,忽视了少数民族情感的表达,忽视了少数民族情感对声乐元素的融入等。
1.民族声乐人才培育目标定位当前我国地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民族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了地区声乐教育水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绝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区域内的声乐艺术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民族声乐人才培育首先需求解决差异化。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声乐教育必须合理定位音乐人才培育目标。[4]。综观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对少数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现状,不难发现,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下,少数民族声乐人才脱离本民族母体文化的趋势日渐加剧,演唱方法和表演特色逐渐被洋化或汉化的现象日益普遍,本该五彩缤纷、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声乐园地,在高校的校园里也难以幸免地被推向了学院派所谓“规范化”的发展之路[5]。根据少数民族声乐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深入研究当地声乐发展现状和当地声乐艺术人才需求,以此作为少数民族学校声乐艺术改革的基础,使学校声乐人才培育目标定位于扎根少数民族发展现状,服务少数民族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的发展的综合性声乐专业服务人才。
2.建立特色化的少数民族声乐教育体系我国汉族人口居多,少数民族占据了总人口的少部分,绝大多数汉族教育的声乐课程开发体系相对比较健全,少数民族声乐课程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少数民族地区声乐教育的区域性比较强,声乐发展差异化大[6]。因此,少数民族声乐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结合少数民族地域声乐发展差异,建立适合区域性发展的声乐课程体系。目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对普通话普及率不高,因此,在声乐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少数民族语言特点,进行声乐课程的设计。要结合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习惯,进行本土语言声乐教育。另外,普通话在少数民族的普及是一种趋势,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当前英汉双语教学模式,实现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双向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声乐艺术院校都具有各自的优势,由于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定位和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在声乐艺术课程开发和教育上往往存在力不从心的地方,少数民族声乐课程设计中,应该发挥各个院校的特色和优势,树立民族声乐品牌,通过合作,增加民族声乐教育实力。
3.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实现多元化、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创新要求在发展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应该遵守声乐艺术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声乐艺术开发的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所谓声乐艺术开发的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就是要求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创新。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在用嗓力量、真假声比例、共鸣腔运用等方面也存在许多差异,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就是要重视这些差异,把握好这些差异。如果忽视这些差异,用同一种方法训练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个体条件的学生,往往会导致学生既唱不好汉族民歌,也唱不了本民族歌曲,“千人一腔”的局面就在所难免[7]。少数民族声乐发展既要保持自我特色,还要多融入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中,不断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融入到民族特色声乐艺术中,创新声乐艺术形式,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不断增添活力。音乐院校要创新声乐艺术定位,实现声乐方式的多元化,培育特色声乐人才,在复杂的环境下,处理好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融入。此外,要针对地方声乐教育特点,建立民族学生能力声乐培养综合考核机制,完善民族声乐课程教学考核方式。
4.少数民族声乐情感艺术定位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定位中,与汉族声乐艺术定位相比有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少数民族情感,当前少数民族情感不断融入声乐艺术中,在民族歌曲演唱中往往突出“民族风”,实际上这就是少数民族情感。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人的情绪。因此,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定位,要充分认识到民族声乐的情感特征,最重要的是在声乐教育中实现民族情绪的表达。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民族情感是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民族情感来源于对少数民族声乐的审美体验,少数民族声乐情感培育是少数民族声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少数民族声乐素质教育应牢牢把握民族情感培育的原则,在声乐审美培育中点燃民族情感的火花,使其在蓬勃的心情和兴奋的审美境界中茁壮发展。声乐教学必须建立在心理调控的基础上,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歌唱艺术心理教学法,多方位地启发和诱导学生去感受、建立、理解歌唱内在与外在的艺术规律,将复杂的歌唱生理过程心理化、简单化、情感化、自动化,这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声乐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8]。
因此,少数民族声乐素质教学方法应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声乐情感表达,遵循审美心理感知、联想、想象、民族情感体验过程,注意培训少数民族声乐感知能力,丰富想象力,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联想并把握民族声乐艺术形象,不断深化民族情感内心体验,增强对少数民族声乐的理解力。在教学中,少数民族声乐教师应该实现民族声乐情感共鸣,激发共同的情感力量,不断渗透少数民族崇高的民族声乐思想和少数民族声乐情感形象,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融入到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此时的少数民族声乐性能是处于最佳状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将促进学生情感的逐步细腻化,民族声乐艺术情感的定位也将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