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声乐教育的现状研究7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声乐教育的现状研究7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声乐教育的现状研究7篇

第一篇

成人声乐教育设有两年制的专科班和两年制的本科班,许多学生会选择专升本,教师本人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较高的定位,有明确的教学计划,用规范系统的教学手段来影响学生,对于思想上有懈怠的学生,要让他们明确知道无论是正规本科声乐教育还是成人高考招生,都是经过了严格的选拔。我们现有的本科脱产教育学习方式和师资配比与正规本科教育差别不大,只要认真学习,一定会有进步。对于另一部分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深知演唱技巧和理论知识的提高对工作实践的意义,他们求知若渴,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也比一般学生强,老师要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对于学生的来源,大概分为四个类别,第一部分是长期从事文艺工作的独唱演员和高校教师,他们是学生中专业最强的。他们中很多人已经有多年的演出和工作经验,年龄段不固定,有四十多岁的大学教师,也有二十多岁的独唱演员,他们希望接触到最新的资讯,眼界得到拓展,在专业上得到全面提高。

第一类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和幼儿教师,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当年的师范和艺校的毕业生,一直工作在义务教育的第一线,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学习进修,不但希望专业提高,也希望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些关于声乐培训的经验和方法。

第二类是参加过艺术高考却落榜的学生,他们一般在考前有一段短期的急训,为了准备考试,会临时选择几首程度较难的歌曲反复练习,缩短了声乐学习的进程,这类学生有一定乐理、试唱的理论基础知识,有的声音条件和声乐基础还可以,能较好地演唱一些简单的艺术歌曲,有的并没有特别好的声音条件,甚至可能从零基础直接跳到演唱歌剧咏叹调,没有经历过中间的学习过程,需要从头开始打基础,还要改掉一些已经养成的不好的演唱习惯。

第三类是在事业单位或企业工作的职员,这部分人通常在单位都是文艺积极分子,经常组织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和演出,他们通常有较好的乐感和天赋,但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培训,可以算是从零开始,但进步空间很大。

这二类学生虽然专业水平差异很大,但无论分到哪一类学生老师都需要认真对待,在教学中的侧重点也不同,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针对第一类学生,可以尽量多地布置一些不同风格的作品,因为他们大多已经有很成熟的声乐演唱技术,所以教学重点放在作品的风格处理上,让学生深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如果是歌剧选段,要知道整个歌剧的剧情,每个角色出现的意义,每个乐段所需要表达的感情,不光要唱,还需要角色扮演。除了中国歌曲,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英语的歌剧选段和艺术歌曲都可以作为他们的作业,普契尼、威尔第、瓦格纳的作品都可以选用,常用的教材有《外国歌剧选曲集》、《舒伯特艺术歌曲集》、《法语艺术歌曲集》等。在学唱新歌的同时还需要学习语言,每种语言有什么发音特点要弄清楚。可以先跟着音响资料学唱,老师再进行纠正。如果是民族唱法的学生,可以多演唱各类民族歌剧作品和近年来涌现出的新作品,如十多册新编中国作品选都可以作为教材使用。第二类学生也要尽可能多的选择不同风格的作品,但作品难度要稍微小一些,除了中文歌曲外,意大利歌剧选段和艺术歌曲是首选,歌剧选曲可以演唱一些莫扎特、普契尼的歌剧作品,教材可以选用人民音乐出版社选编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在课堂上多和学生讨论,为他们解答疑惑,对于声乐理论,可以进行一些研讨,教学相长。

第三类学生首先要进行发声技术的训练,对一些程度较浅的学生第一学期可以多唱一点练声曲和短小的艺术歌曲,如各种摇篮曲和小夜曲,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演唱一些中国近代的艺术歌曲和意大利艺术歌曲,教材常用《意大利艺术歌曲集》和各类声乐基础教程。第四类学生以声乐技巧练习和演唱中国作品为主,因为他们通常要面对基层群众进行艺术实践,需要演唱贴近生活的作品,通俗点说,也就是接地气,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多选用一些大众熟悉的作品,如《茉莉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一类传统民族歌曲,或者《走进新时代》、《青藏高原》、《阳光路上》这类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新时代作品,还可以选择一些音乐剧的选段来练习,如《memory》、《summertime》、《phantomoftheoper-a》这类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甚至还可以让他们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通俗歌曲到课堂上来演唱,老师对气息运用和真假音转换进行指导。由于成人声乐教育的灵活性,声乐教师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根据学生条件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音乐修养,要涉猎美声、民族、甚至戏曲,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成人声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作者:王铭敏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第二篇

一、保加利亚民族声乐中对声音的理解

保加利亚民族声乐唱法总的来说是在色雷斯游牧民族原始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意大利的美声唱法(Belcanto)以及奥斯曼土耳其的民族歌曲中的元素(TurkishFolkmusic)融汇而成的一种唱法。它以古往今来民间传唱的歌谣和民歌,及地域风格比较浓厚的民间创作为主要的演唱曲目。由于大部分曲目整个按照保加利亚语言的规则编曲,所以对于保加利亚人来说听起来尤为熟悉,更符合保加利亚人的生活状态,也易于表现出保加利亚整个民族的气质和思维,所以保加利亚民族声乐歌曲受到民众的极大欢迎。目前传唱的保加利亚民族歌曲,相对唱法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1.较多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以明亮结实的声音将声波平直地唱出,基本采用真假混和声为基础,将歌曲用甜美的音色进行表现。2.声音追求统一、音域相对宽广流畅,并采取意大利美声唱法的腹式呼吸作为呼吸支持。3.用保加利亚普通话进行演唱,发音清晰,讲究归韵,在长句的结尾会有适度的甩腔。4.咬字气息、韵母归韵、声音技巧、抒发感情、民族风味、民族表现的高度统一。

二、保加利亚民族声乐教育中声音训练的方法

保加利亚民族声乐教育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教师的不同,侧重点也略有差异,经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气息和声音上找到合适的支点

从气息说起,在中国传统声乐教学法中是要用“丹田气”,而在意大利美声唱法或是德国的德奥唱法中讲求的是“腹式呼吸法”,殊途同归,简单来说都是要把气息运送到肺部的最深处,横膈膜要有强有力的支持,肋部和腰部将气息扩展并保持,从而使得声音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气息支持,使得横膈膜与腹部肌肉产生对抗,产生的气流使得声带均匀震动产生美好的声音,而在保加利亚民族声乐教育上略有差异,在实际演唱中的具体实践是:(1)首先要求全身处于放松状态,而后带母音深呼吸,使整个发声器官的肌肉群达到最放松的状态。(2)带母音的深呼吸,将气息送到肺部最深处,尽量使横膈膜与腹部肌肉产生激烈的对抗。(3)站姿要处于双脚微张的状态,保持下盘的稳定,而上身处于放松状态,且有气息向上的感觉。(4)在歌唱时要保证喉咙打开,也就是保持在深呼吸时发声器官肌肉群的状态,同时要做到腹腔略微收缩。

2.喉咙保持打开状态

保加利亚民族唱法应该使喉咙保持在打开的状态。不论是欧洲各国唱法或中国的民族唱法对这点的认识上也较为一致。但是喉咙保持打开状态也要适度,喉头的具体位置也要恰当,同样要看受教者的自身生理条件,因人而异。普遍来说,演唱时喉头的位置要略低于平时说话时的位置。在保加利亚民族声乐演唱中,由于对声音的要求是声音要结实、明亮,声波较为平直,有些演唱者过度追求声音的结实度和明亮度,往往容易采取错误的办法捏紧喉咙,捏紧颌关节,容易产生喉头上提的情况,很难达到喉咙打开的状态。而长此以往,很容易使演唱者产生病变,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在声乐发声训练中,从基础练习的摘选,辅音及元音的选择,到所演唱歌曲的选择都需要进行慎重的考虑。

3.注意保加利亚语言的准确性

保加利亚语属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是保加利亚的官方语言,使用的西里尔字母,在发音上和俄语接近但又有明显差异。由于在汉语中不存在声母的浊化问题,故而在“t”和“d”,“l”和“n”等近似母音之间要特别注意,保加利亚的传统民族声乐作品《雷雷亚诺》(保文ЛелеЯно拉丁拼法LeleYano)、《帕索豪斯》(保文ПасоХовци拉丁拼法PasoHaovtsi)等,“l”和“r”、“s”和“z”及“p”和“b”之间在发音上的区别就显得更为重要。另外由于保加利亚语言的特殊性,在演唱中的单词音节重音,也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如“谢谢”依次在保文中为благодаря拉丁拼法blagodaria,重音就需要放在第一和第二元音的辅音之前,而非最末端的元音字母。总体来讲,历史悠久的保加利亚民族声乐,很多可贵的经验是保加利亚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延续的,当代保加利亚人使得保加利亚民族声乐唱法更具民族性、科学性和时代性,这也同时与保加利亚人民对待本民族传统音乐的热衷程度和对音乐传承、学习和总结的认真态度密不可分。保加利亚民族声乐一直在世界音乐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保加利亚音乐家和民众的努力其已被广大非保加利亚观众所接受并喜爱,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专家和民众的赞扬和欢迎。而中国声乐在发展进步的道路上,我们往往忽略掉了继承,这是相对遗憾的。对于欧洲的声乐教育,借鉴的目的并不是拿来主义,更不是取而代之,而是根据我国声乐自身的特点分析其精华,并为我所用,从借鉴中丰富,从丰富中发展。从而使得中国本身的声乐艺术更加完善。近年将民族的演唱形式传递给海外,比如我国驻保使馆在2012年和2013年初先后两次在普罗夫迪夫和弗拉察举办由笔者及笔者在保的学生演唱的中国经典作品中国声乐作品音乐会,随后在“欢乐春节”活动中邀请了四川甘孜州的藏族歌舞团等活动,而2013年11月在巴尔干地区最大的剧院“保加利亚大剧院”由笔者执导并作为主要演员的《我和你心连心中保文化交流音乐会》大获成功,拉近了保加利亚民众与我国传统音乐的距离。而在2013年初在丹麦开办的全球第一所音乐孔子学院,也势必将我国的音乐艺术以多种形式传播给世界各国人民,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精髓,从根本上认同中国的传统音乐。

作者:龚天卓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三篇

一、声乐教育对通识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1、声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能够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

学习声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锻炼学生心态和体能的过程。首先,声乐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其次,声乐传达的是一种正能量,学生能从音乐中感受到音乐之美,学会认识和欣赏美,学生能够体会到声乐的美好,这对学生在以后的学生和工作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再者,学习声乐对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要求较高,学习声乐的过程也是一个全身协调运动的过程,这一方面来看,声乐教育能锻炼学生的体能。最后,声乐也是一种表达内心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声乐来倾诉自己的想法,来缓解自己的苦闷,使自己能够始终轻松自如的面对困难。总而言之,声乐教育对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锻炼学生的身体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声乐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追求精神境界

声乐艺术的发展距今一哟偶几千年的历史,在历史的涤荡之下,一些优秀的声乐作品被流传下来,这些有些的声乐作品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也是音乐文化的传承,他们传达的古代先哲们的崇高思想和高尚的品德。举不胜举的优秀声乐作品经过历史的浪潮传承至今,在当今社会风气浮躁,人们过于追求功利的现状下,这些先贤留下的不朽神作往往能带领我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声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声乐表演艺术是声乐教育的重要体现。而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合唱、重唱、齐唱等方面对表演者的团队协作和配合都有很高的要求。以声乐为桥梁,学生们会逐渐融入到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以声乐为语言,学生们互相进行着交流,互相学着接受和熟悉身边陌生的人和环境;以声乐为灵魂,学生们的心会紧紧的在一起。声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对声乐教育未来的展望

1、教师态度的转变

教师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声乐教育,努力传播声乐教育对人精神的提升和灵魂的洗涤。“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让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只有教师率先树立对声乐教育正确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声乐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做到以提高学生声乐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真正的实现对声乐的继承和导播。

2、声乐教育基础理论逐渐向音乐文化的转变

声乐教育基础理论为声乐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提供了一定的标准,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声乐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声乐教育基础理论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只能向音乐文化不断转变。声乐教育本来就和音乐文化不可分离的,声乐中的歌剧就是一种文字文化,而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更体现者一个人的的知识面。音乐向人们传达的是美好的事物,对我们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作用,而声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相互联系和体现也为声乐教育向音乐文化转变提供了方向,声乐教育只有在转变为音乐文化之后,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对人发展的作用,才能更直观的体现其在通识教育中不了替代的功效。

三、总结

声乐教育能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锻炼学生的身体等作用,声乐教育能很好的体现通识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使学习者能个全面发展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快速的变化,在时代的浪潮中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张浩单位: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

第四篇

一、当年我国社会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音乐教育对于我国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的声乐教育在一些具体实施方法上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底蕴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因为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声乐教育也多采用了应试的音乐教学模式,出现了重知识,轻感受;重技能,轻修养;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声乐教育往往只注重教授学生表演技法,而忽略了对学生音乐素质和音乐分析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样在现实情况中往往造成学生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掌握了一两首乐曲的演唱方法,也给学生增加了不应有的负担,从而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时也阻碍了社会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便是社会音乐教学定位出现偏差,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二是声乐教育功利性过强。主要表现在社会上的各种音乐考级补习班大量出现,这些补习班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教学目的过于功利,均是以考试通过为宗旨,从而背离了社会音乐教育培养大众音乐欣赏和审美的宗旨。

三是高素质的声乐音乐教育者相对缺乏,素质有待提高。从事社会音乐教育的教师队伍中,素质良莠不齐,有个别教师滥竽充数,严重影响社会音乐教育水平。四是部分学生和家长急功近利忽视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这些学生和家长往往只追求音乐等级和音乐证书,将社会音乐教育沦为追求功利的手段,而忽略了音乐教育本身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宗旨,扼杀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音乐灵感。五是忽视终身教育的理念。社会音乐教育往往集中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却很少对成年人和老年人进行音乐审美教育,部分地区的社会音乐教育已经成为青少年音乐教育补习班的代名词,对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音乐教育往往处于停滞状态。

二、社会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我国社会音乐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研究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一是培养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素质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音乐作品本身的真正含义,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想象空间,开阔创作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是提高社会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素质的责任。广大的社会音乐教育者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要在掌握音乐的技能技法等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与音乐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对音乐作品和学生心理有一个合理的把握,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将作品的理念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内在的审美内涵,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去记住作品的外在形式。当然另一方面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对社会音乐教育者的监管力度,规范社会音乐教育市场,对教师应该严格坚持持证上岗,加大对教师的考核力度,保证教师的素质能够达到社会音乐教育要求的水平。

三是重视学习型社会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社会音乐教学实践中,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社会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音乐教育规划,应用财政支持积极推动社会音乐教育的发展。结合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去完善青少年社会音乐教育目标,让二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建立健全中老年的社会音乐教育体系,鼓励和发动高校以及音乐专业人士投身中老年的社会音乐教育中去,让中老年也能充分融入到社会音乐教育体系中去,最终达到终身接受教育、享受教育的目的。

作者:全丽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第五篇

一、困境与迷惘———中国民族声乐

“千人一声”是大众对目前年轻的“学院派”民族歌手在演唱、风格、着装上,日益趋同的评价。人们所指的范围不仅仅停留在音色与技术上,还包括歌手类似的艳丽多彩服饰、千人一面的表情、看似端庄的机械化手势。这种“学院派”民族歌手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个人色彩,许多专家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学院派民族声乐教育重技术而轻风格,为追求教学上的科学发声,而以一种西化的单一的审美标准去衡量本应多元的民族唱法。这一现象导致民族声乐歌手声音类似、风格一致、个性缺失、更为严重的是,致使他们失去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正如前文所说,中国现代音乐教育是随着20世纪初西方音乐的传入而兴起的,在“五四”新文化的影响以及远赴欧美的音乐家的倡导、开拓下而建立的。声乐教师多是外籍教师或有留学背景的教师,传授的演唱方法基本上是西洋美声唱法,中国民歌仅仅在教材中占据极小的篇幅。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业文明带动生产力发展,科学主义的呼声响彻云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待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产生了偏见,传统的民族声乐逐渐失去了根基。如果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接受西方工业文明一元论价值观作为自身的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话,那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全球音乐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音乐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同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息息相关,又和文化的发展潮流关系密切,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育业已趋向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的新兴生态文明。其实,民族声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只是其中的小小缩影,对于汇聚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而言,本身所固有的风格多姿多彩的各民族声乐,同单一的一元化的审美视野必然产生尖锐矛盾,这一矛盾必然会对多元化声乐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二、新声与启示———多元文化视角与民族声乐教育

(一)树立多元文化新视角

当代社会是一个由多元文化构成的社会,全球各国各地的民族长久以来共存共荣是一个客观事实。尽管各个民族之间有其地理、历史、语言、习俗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使各国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认同,构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从全球视角下而言,也就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世界。1924年美国学者霍勒斯•卡伦(HoraceKaleen)首先提出了“多元文化论”,强调世界上各民族各文化的共存和交融以及人们对自我文化的民族认同和对异文化的尊重与了解。卡伦的理论提出后很快便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并成为流传甚广的社会思潮。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元文化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并接受,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的新世纪,保持本自身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尊重其他外来文化的独特个性,是艺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民族声乐教育来说,过去取得的成绩世所共见,而先行的以西方一元视角为主的民族声乐教育以步入平台期,长时间内停滞不前。此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西方一元视角为主的民族声乐教育还致使民族声乐表演的风格单一化。由此,我们迫切需要呼唤多元文化视角,呼唤新的、多元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多元的文化视角其实就是要把多元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文化的有机结合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他们所存在、所生活的世界形成在保护他们对本民族、本文化认同的同时,也要加深他们对外在其他文明、其他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最终使他们获得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自信与机会。在新世纪,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教育观不断促进着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多样性发展,多元文化教育业已成为世界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民族声乐教育的未来应立足于多元文化视角,重新树立民族音乐理念,以开放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去迎接不同声音和音乐,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声乐教育不断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日渐进步。

(二)严守自身独特民族性

在多元文化视角下,我们更应严守的是自身民族独特的民族性,只有维持、发展自身与众不同的特性,中华民族的民族声乐才有资格傲立于世界音乐之林。正因如此,民族声乐教育应该涵盖我国自身多元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中华民族悠悠五千载的绚烂文化,孕育了独具一格的声乐文明。具体而言,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民歌宝藏,自周代的《国风》到汉魏六朝的乐府,再到南北朝的民歌、唐宋的曲子词、明清的歌谣、小曲等。时至今日,五十六个民族的民歌民乐浩若烟海,也形成了各自有代表性的曲目和唱法,例如:蒙古族的长调与短调,哈萨克民族的《玛依拉》《我的花儿》等。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各具特色:宁夏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赣南的客家民歌等等。然而,现代文明逐渐改变了传统民歌的生存环境,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和方法也随之改变,“民通唱法”、“民美唱法”、“学院派唱法”等概念应运而生,这也为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也为未来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之路指引了方向,民族声乐从山村田地,走向高楼大厦。这正恰恰是民族声乐文化多元的现实条件,作为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使命的民族声乐教育,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感受力与理解力。通过理解、感受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建构正确的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才可以真正掌握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也是多元一体的,同时它还是世界音乐花园中异常绚烂的一朵民族声乐奇葩。因此,民族声乐教育应根植于传统民族歌唱艺术,这也是致力于现代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认识。

三、分流与整合———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教育

(一)树立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审美

审美是人类意识的先验存在,存在于艺术产生之前,构成了艺术产生的前提条件。然而从反面来看,审美这一行为也只有存在于艺术当中,才能发挥其自身作用。民族声乐艺术的根基也在于审美,它来自于人类固有的观念、思维所反映出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还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时至21世纪的今天,怎样让人民大众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到多元文化视角的民族声乐艺术,是新世纪赋予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在保护的基础上扶持民族声乐教育,同样是每一位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当代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审美价值理念,必须要建立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前提条件下,进一步结合当下中国社会主义的大背景,综合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时代精神与审美旨趣。具体而言,作为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既要从内部遗产中仔细地继承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中在当代中国仍具生命力的所有因素,果敢地用审美的态度去精华性灵、感悟人生,同时还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大胆地学习、吸收、改造西方文明中有关民族声乐艺术以及民族声乐教育的学说,进而建构起属于我国、属于当代的民族声乐审美价值理论体系。因此,民族声乐教育的多样化是应该保留并发扬的,在声乐教学、作品创作、艺术表演、歌曲鉴赏等方面有计划有秩序地达到多元化的境界,以期可以适应新世纪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需要经历杂糅、融汇、借鉴,进而到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新天地,最终使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以其强烈的审美个性走向世界。

(二)实现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表演技法

有关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形成问题,学术界定论不一,但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学派一方面吸收借鉴美声唱法中气息、共鸣等,另一方面又着重学习借鉴传统民族地方戏曲、地方民歌中有关润腔、吐字等技巧。总体上来说,中国民族声乐学派是一个大概念,在这个概念下,首先应该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和表演方法。作为一名优秀的民族声乐表演者,应该在熟练掌握某种属于自己的主体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同时,还要竭尽个人精力尽量多地去了解去掌握其他风格表演方式,也不仅是对表演者个人素质的要求,同时还是民族声乐表演者要取得更大进步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这一点并非易事,笔者结合个人经历以及教学经验,认为大致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要端正民族声乐表演者的思维观念,打破其原本固有的一元文化观,树立全面的多元的审美价值体系。第二,作为身居教育教学第一线民族声乐教师自身就应具备极为丰富的创作阅历。目前,在民族声乐教学之中,民族声乐教师往往对表演技巧重视过度,而对艺术的实质理解不深,在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创作上,大多都是因循守旧地按着课本按着自己学习时的步骤来进行教学。这种“静态”的教学观念,是万万不可取的。然而要改变这一点,这并非易事,要求音乐人对各种唱法具有深入了解的同时还需要极强的驾驭力。第三,在推进多元化视角在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应用上,必须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走到各民族同胞的实际生活中去,竭力使自己的表演贴合各地的风情。通过实践,丰富、发展各民族各地域的演唱方式,将不同的作品唱出独特的生命个性。

(三)形成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声乐作品风格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各级民族声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呈现日趋多样化的趋势,创作出了一大批风格新颖活泼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此外,诸如《白毛女》、《刘三姐》等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剧作品也应运而生。这些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演出不但吸引了大批热爱喜爱民族声乐的爱好者,而且也造就了一大批像郭兰英、郭颂、吴雁泽这样个性鲜明、艺术风格多样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假使没有民族声乐作曲家的精心创作,这些个性鲜明、风格多样的民族声乐作品,就不可能出现,也就无法吸引大批观众、成就大批著名民族声乐艺术家。由此可见,民族声乐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只有集聚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民族声乐演唱才拥有属于自己的发展平台。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乌苏里船歌》,民族声乐艺术家郭颂可能就会趋于平凡,是《乌苏里船歌》成就了他,相对的,他也完美地诠释了《乌苏里船歌》。中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雷振邦所言:“在创作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的音乐时,我选用了一首塔吉克族的歌曲:这首舞曲富有塔吉克族的民族特色,而且适合表现深厚、纯朴的感情。影片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插曲,就是把圆舞曲的速度适当放慢,并根据歌词句法的需要,作适当加工而成的。”因此,构建民族声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角,需要我们这些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创作方法上更进一步,既要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艺术风格和审美风格的区别,还要用科学的创作理论、严谨的创作态度为指导,也只有这样,民族声乐作品的类型和风格才会日渐多元化,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艺术气氛自然也会越来越好,其健康成长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构筑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

想要建立起以多元文化视角为依托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民族声乐教育要起到的不仅仅是教学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其资源保护功能。目前,民族声乐的学习者大多缺乏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科学性的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声乐的发展。专业院校应制定切实可行且符合民族声乐的教育教学方案。在课堂上,应该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声乐系中大多设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个专业。然而在课程设计上,三个专业基本相同,选修必修的内容大多类似,虽然这些课程的覆盖面很广,涉及了政治理论、文化基础、民族音乐理论、西方音乐理论等多个方面,体现出专业音乐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高度重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出现有的课程设置对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未能彰显出其专业特性。加强对本民族声乐理论的学习,以及更加宏阔的对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声乐理论的学习成为,我们诸位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势在必行的急切任务。除此之外,深入实地的田野调查也是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所缺少的,田野调查的方式原本是人类学所使用的方法,但对于民族声乐而言,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形式。选派师生走向民间,到民众中去,研究、整理当地民间音乐,学习当地独具特色的演唱方式,对于日后更好把握作品,对于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技巧都有极大的帮助。总而言之,任何一种技巧都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并非是要炫耀自己多么高超的艺术技巧,而是通过该技巧可以更好表现一首歌曲,因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应再做死板的人,而应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建立新的教学观,将民族声乐教育推向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的现实任务,也是我们肩上的巨大使命。

(五)落实因材施教的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

上文指出当下存在于民族声乐教育界的一个严重问题便是“千人一声”,对于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而言,变“千人一声”为“千人异声”是其首要任务,要实现这一点,从根本上来说,需要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著名民族歌唱家才旦卓玛的成功其实便源于学习期间的因材施教。当时,才旦卓玛初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师从王品素教授。王品素教授结合才旦卓玛个人的特点,在教授她科学的演唱技法的同时,还尽最大可能保留她身上独有的神韵。男高音歌唱家沈湘先生说过:“作为老师,你同时教授若干名学生,虽然教学原理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很不一样。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种现象来代替学生们千差万别的状态,也就是说你教出一个学生,你不能用这个经验原封不动的套在另外一个学生身上,这是绝不该发生的。”然而,个性化学习恰恰是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所缺乏的,一元的价值观致使模式化、工业流水线式的培养学生,如此作法不仅有违民族声乐教育的出发点,还抹杀掉学生身上原有个性。要挽回这一局面,多元文化视角是亟待建立的,通过多元的文化视角,不同的学生有了符合自身特点的训练计划,可以根据个人的声音条件、审美旨趣,发展个人声乐能力。在这种模式下,民族声乐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演唱方式;第二,指引学习者准确把握作品,深入了解民族声乐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意义;第三,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发展自身特性,最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声乐表演者。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适应二十一世纪建设中国民族声乐教育新的需要,既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声乐文化,也是促进当代民族声乐大发展大繁荣,对民族声乐教育而言,多元文化视角是其首先要树立的。也只有构建起多元文化视角,才可以加强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同时,结合当下全球多元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声乐艺术迈向新的天地。立足于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不妄自菲薄,不自卑自弃,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必然会有中国民族声乐的一份天地。

作者:杨春林单位: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第六篇

一、声乐教育创新的心理学导向

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进行严谨科学的研究,可以对心理动作和心理事实进行描述,进而将心理运行的规律揭示。心理学研究具有较长的时间,为了促进声乐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将心理学和声乐教育的创新进行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从当前声乐心理学发展进行分析,并不平衡,声乐心理学和器乐心理学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和区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歌唱、戏剧等表演中,心理学相互的混合,有时候会将声乐教育创新中心理学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进行忽视。在声乐教育中心理学和声乐教育之间的作用,为声乐教育创新带来一定的压力。在声乐教育中,歌唱活动需要通过一定的生理动作,生理动作的产生需要接受心理的注意、意识的支配和控制,也就是心理作用于生理,通过生理动作将人的心理状况反映。而声乐教育一直以来只重视演唱,而忽视了声乐教育中的心理发展,形成了一种声乐教育偏差,这种偏差在当前的声乐教育中需要将其修正,不然将会影响声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非常重要,因为声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学科,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入手进行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声乐知识和声乐技能,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培养,让学生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均具有良好的条件。心理学导向声乐教育中起着指挥和调节的重要作用,帮助声乐学习的学生,找到正确的方法对自己的声乐演唱能力进行指导,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心理学导向在声乐教育创新中的作用

心理学因素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活动中,声乐家成长的过程,也是声乐心理形成的过程。声乐家的发声技术和他们对声音特色的利用,都是通过生理手段完成的,而声乐艺术的创造哟不同的历史,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因此声乐艺术由不同年代的声乐家的演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音乐可以抒发一个人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进行体现,在音乐的演唱中,人的情感、情绪等都是其心理状态的直接表现,所以在声乐教育中心理学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将心理因素融入到声乐教育中,可以将声乐教育的内涵体现,将心理学和声乐教育两者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使得声乐教育更加的完美和科学。心理学和声乐教育之间的结合就是内容上的补充又是扩展,心理学对声乐教育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将其应用在声乐教育中,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声乐本身是一种感觉艺术,在声乐教学中,感觉是教师经常提到一个词语,声乐教学中发生教学非常重要,教师会经常讲到控制气息等词语,要求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呼吸状态,利用呼吸状态练习发生,教师采用不同的声乐感觉,对学生发声中出现的毛病进行指出,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因素是一种动力,同时又是一种矛盾,声乐教学是通过审美心理活动让学生掌握住声乐歌唱技巧的,也就是说在声乐教育的这个过程中,心理学因素一直存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是学生声乐歌唱技能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心理活动稳定的过程,是对歌唱审美艺术追求的过程,心理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声乐教育的核心。

三、有效的促进心理学导向在声乐教育创新中的发挥

为了尽快的实现声乐教育创新,将心理学和声乐教育结合在一起,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声乐教育创新中,需要将心理学导向作用进行的发挥,将心理学因素融入到声乐教育创新的整个过程中,声乐教学的完善、声乐发生技巧的掌握、声乐学习和欣赏的能力等,在心理学导向的作用下,需要特别的关注。将声乐教育创新的过程看成是声乐家心理形成的过程,有效的利用心理学导向作用,进行声乐艺术的创造。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的发声技巧和自身的声音特点有关系,如果演唱者的发声艺术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保证声乐艺术的结构和内容相同,在一定的声乐演唱背景下,将演唱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反映,发自内心的将艺术呈现出来。在声乐教育创新中,经过研究证明,心理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声乐教育创新中需要将一些复杂的生理动作进行掌握,养成良好的声乐习惯。有效的发挥心理学导向在声乐教育创新中的作用,不仅需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还需要对心理学导向和声乐发生机理进行掌握和有效的运用,在声乐演唱中全身心的投入,会呈现出较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将自己内心的歌唱和自己的演唱技巧进行融合,不断进行自我的探索和学习,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将会有良好的效果。人的情感和感觉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则是一个人情感和感觉的结合,声乐可以将一个人的情绪直接的表现出来,在声乐演唱中对情绪强度的掌握,是否可以将一个声乐作品完美的表达,是声乐演唱成功的关键。为了实现声乐的完美演唱,实现声乐教育的创新,需要充分的发挥声乐教育创新中的心理学导向。

四、小结

在声乐教育创新中,掌握住声乐发声技巧、演唱技巧,需要充分的认识心理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对声乐演唱等产生的影响,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声乐教育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将心理学和声乐教育的创新结合在一起,以高效、科学的形成进行声乐教育,促进声乐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作者:胡玲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

一、多元文化视野下声乐教育的现状

(一)专业课程和文化课程严重脱节

与其他的文化课程相比,声乐课程的知识结构更加简单,缺少多样性,使得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比较简单。而且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只关注了声乐发声和演唱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对他们进行文化艺术的教育,使得他们的声乐知识和文化知识严重脱节,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同时,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将声乐的理论知识和声乐技巧进行协调时会出现很多问题。对于不同风格音乐的体验,与其他艺术作品中隐藏含义的理解可能就不会特别深刻,也没有办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音乐技巧来准确地表达需要展现出来的情绪。这种文化课程和音乐课程严重脱节的课程设置方式,让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声乐演唱的时候无法创新,也不能够理解音乐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是停留在比较简单的模仿阶段,无法充分展现出音乐演唱的魅力,发挥学生演唱的个性和特色,导致声乐演唱中出现“千人一腔”的现象。

(二)声乐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较弱

有一部分声乐学生想在未来从事相关的声乐教学工作,但是他们教学的实践能力却比较薄弱,尤其是师范类的学生,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方式并不能很快地接受。所以我们在进行声乐教育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掌握音乐教学的特殊规律,把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用先进的声乐理论知识来指导声乐实践活动的展开,以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声乐人才。

(三)声乐教育缺乏民族文化的熏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文化也呈现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面对这样的一种音乐环境,我国的声乐艺术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弘扬民族声乐文化,让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在世界声乐事业中大放光彩,这也是目前我国声乐教育的首要目标。但是从1919年开始,我国艺术类学校就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音乐教学的体系,这种体系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国的声乐教学。尤其是20世纪,很多国外的音乐理论家一直在鼓吹“音乐无国界”的论调,使得我国的声乐教育缺少了民族的特色,甚至还有一些声乐教师认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而且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作为支撑,所以在声乐的教学中一味地采用西方美声唱法的理论,忽略了民族唱法的传授。这种思想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到民族唱法对于声乐教育的重要性。要知道,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这是因为它是深深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发展而成的。如果离开了它赖以成长的土壤,在缺少民族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进行声乐研究,只会让民族声乐逐渐丧失自己的艺术生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目前声乐教育中民族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即民族声乐就是中国声乐。

二、中国声乐教育中文化多元性的主要表现

随着人们科学观念的不断发展,声乐教育的发展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需要不断地调整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出每个声乐教师的创造力,不断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和整合,共同促进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在对声乐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将人类文化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声乐艺术研究的基础,认为声乐艺术的本身和对声乐艺术进行教育的行为都属于文化现象的范畴。如果我们将人类的文化现象当成一个整体来看,要想对各个文化部分和声乐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就必须借助符号学。因为符号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所以能从多个文化领域和多个层面对声乐艺术的本质进行探讨。只有正确认识了声乐艺术的本质,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文化现象对声乐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才能准确把握多元化的文化现象对我国声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让中国的声乐教育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回归。

三、我国声乐教学发展的新思路

将声乐艺术研究放入人类文化研究的系统之内,让我们对声乐艺术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一个比较狭隘的范围之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声乐教育和国家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的关系。在有了声乐艺术的这种宏观的认识之后,我们在进行声乐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这些与之相关联的因素,让声乐教育回归到民族文化中来,以体现其自身主体性的地位将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对声乐教育的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之际,我们可以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出声乐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下面,笔者对自己多年的教学进行了总结,针对我国声乐教学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

(一)让声乐教育回归到母语的文化土壤中,即使用普通话歌唱

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借助语言的载体体现出来,才能拥有长久发展的生命力。纵观中外古今,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脱离与语言的关系,即便有,这种文化也已经消亡。所以说,语言是文化发展最基础的条件,而母语就是我们出生之后通过和其他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成员沟通之后所掌握的第一种语言,是每一种文化最传统的根本所在。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曾经说过:“语言是一种关系的呈现,也就是说语言是在人的制度之上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使用语言的活动都会受到社会关系和相应法则的制约。我们只需要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行为,就可以判断出当事人的文化方式。”从上述观点中我们获知,人类的社会行为会通过所使用的母语,用其文化所固有的特征进行最真实的表达,所以每个民族的音乐艺术都会因为母语的不同而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也正因如此,母语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进行声乐教育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在声乐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母语,因为它能将母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特征表现出来。所以说,声乐艺术是母语和音乐经过结合之后的产物,一个民族母语的结构会直接对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产生影响。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而言,中国的语言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它具有了明显的声调和节奏的特点,还具备了中国音乐模式所特有的思维认识和审美感受。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专业的音乐学院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已经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只知道运用西方声音训练的理论和技巧进行声乐教学。所以要想让传统的民族声乐教育回归到汉语的表达上来,首先就要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因为这种课程体系就是以西方的音乐结构为根据来设置的,只有真正突破这种西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束缚,才能真正让我国的民族声乐回归到汉语的文化土壤之中。为了能够真正实现民族声乐教学的汉语回归,笔者认为应该在现有音乐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上,适当地增加一些与汉语文化相关的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汉语环境中特有的声乐艺术形式,对汉语音乐体系下音乐概念的表达有明确的感知。同时,适当地增加汉语文化的课程,还能不断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既能够吸收世界声乐教学的精华,又能够弘扬民族声乐的艺术文化。

(二)将方言引入到多元化的声乐教育中

声乐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相比,最大的风格特征就是具有语言上的韵味。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一个没有方言基础的歌唱者是没有办法唱好民歌的。虽然文字在秦始皇时代就已经统一了,但受到历史、地理和习俗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地方在汉字统一的基础上,依然保留着自己所特有的语言和文字。再加上我国地域的辽阔性和民族构成的多样性,即便是语言和文字都已经统一了,但是在语言的发音上还存在着天南海北的方言差异。因为每一种方言在发音的时候舌头、唇部、口腔的开合度等都有所不同,所以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引入方言进行教学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方言是一种非常丰富的音色资源。在1992年召开的国际音乐会上,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位音乐教授就曾经说过:“对于现在很多的音乐艺术形式来说,它们最主要的特点并不是固定的音高和节奏,而是音色。”[12]正是因为中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方言资源,所以我国的民族声乐中有很多不同的声腔系统和演唱方法。就拿我国北方的方言来说,他们比较注重咬字发音,以直硬和沉浊为主要的发声特点,所以一般北方的民歌大部分都比较豪迈,具有鲜明的棱角感。而南方所说的吴侬软语则造就了江南民歌特有的温婉和细腻。著名的声乐教育兰佩蒂也曾经说过:“在意大利民族声乐的唱法中,因为它需要和美声进行密切的配合,所以意大利的歌唱者大多数都能很准确地发出开放性的‘啊’音,但是其他国家的歌唱家要做这一点就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声乐艺术中发声的腔调美和语言的风格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盲目地借鉴西方的发声技巧,而不考虑我国语言的实际特色,就不可能展现出我国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在实际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因为我国方言的种类太丰富,所以不可能让学生学会所有的方言,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方言特点来选择其他地域的方言进行学习。在进行方言学习的时候,可以将听和辨、模仿等方式结合起来。同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母语和方言的音乐教育模式,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理论课,例如中国乐理课、器乐课、艺术史课等。这是因为中国的音乐有比较鲜明的旋律特色,器乐的表演风格以及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对声乐的艺术形式和语调、腔调和韵味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三)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引入到声乐教学中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已经给教育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进行现代化教育的同时,我国的音乐教育也受到了现代化技术的影响,用电脑、计算机等进行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声乐教育也逐渐变成了现实。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声乐艺术中的辅助音乐理论、作曲技术理论都能进行非常简便的操作。我们在进行实际的声乐教学活动时,可以利用一些电脑的音乐教育软件来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教育资源来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还能够保证各种声乐教学形式之间在保持自我特色的基础上实现相互促进。例如可运用音乐软件中的作曲方法,在谱表上现场标出声部范围,同时出现不同音高的音并配以声像教材,使学生增强真实感受,树立不同类型的声音特征和正确发音的概念。近几年来,市面上已出现了很多的音乐软件,这些软件包罗万象,涵盖知识面较广,使用也非常方便。可利用集体课的形式,由于配以解说,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这样不仅使学生欣赏了声乐作品,还能学到相关的声乐知识,陶冶情操。

综上所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已经导致了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也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面对世界声乐艺术的不断创新,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如何在各种挑战中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是我们所有的声乐教学工作者需要正视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对我国声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科学、理性的分析,然后在人类文化的视角中,从回归母语、方言的应用和现代化技术的引入等三个方面对如何进行中国声乐教育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作者:王志昕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