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女性权利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女性权利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女性权利管理

[摘要]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到后期的父系氏族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女性从最初的主角地位退到次要地位。由于社会和历史因素,女性长期处于被动和受压抑、受歧视的地位,同时在这种被“被压抑”的社会环境下,“压抑型”的女性文化也产生了。而在现代社会,一贯沉睡的苗条文化也终于愈演愈烈。

在以男权为主的社会里,由于人的社会性因素,女性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不能脱离社会。因此也就不能摆脱社会对女性的文化要求,也就不能摆脱沉浸在“幸福”中的折磨。女人为何会在男人眼中去改变其自身的形象,男人是怎么承认其眼中的“美女”形象,女人到底应该如何得发展自身,同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都在待解决。

[关键词]苗条文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历史文化女性意识社会发展

女性苗条文化面观

人类社会由无数的男女组成,两性不仅是人类繁衍生殖的生物实体,而且也是精神,人格的社会实体,他们是互为基础,互相依存的关系。由于受生物基础和社会文化,思想教育的相互影响作用,男女两性之间不仅表现在生活上,更是表现在社会地位上有着不同。也成为他们之中有着不同的“追求”的根源。

在现代社会,男性社会无形中赋予女性的身心枷锁。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明化程度的提高,过去那些明目张胆压抑女性的手段遭到社会的一致唾弃,代之更“文明”。隐晦的手段,而且逐步在被女性意识“接受”。

现代,女人苗条身材的社会苛求不是一种短暂的流行,也不是一种区域性的风气,更不是一种少数人的时髦。在现代文化控制和操纵女性身体的诸多形式中,它是最为典型的一种。它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存在于女人身体以外,同时通过一种无形的强制力,施加于每一个作为个体的女人,使女人感受到并服从它。

女性的身体始终被看成是一种有待加工的平面和体积,而加工的方式是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文化控制和文化操纵。社会对女人、女人对自己苗条身材的苛求,并不是现代文化控制和操纵女性身体的惟一形式。丰乳割眼、文眉绣唇、消癍拉皮……种种以美丽为托辞的修理女性身体的形式,都理直气壮、红红火火地在社会中大行其道。而苗条是那样几乎影响着女人成长的(从女孩成为女人就开始)每一个生命周期;没有一种形式像苗条那样让如此众多的现代女人趋之若鹜并焦虑不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苗条文化”对女性的控制和操作,出现了严重的病态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苗条文化一种暴戾的价值判断

在对个人的价值批判上,女性尤其会因为她们的身材而受到他人的批评或赞赏,这既是一个历史情况,更是一种现实存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KimChernin提出了“苗条暴政”的概念。这个词语虽然有些“刺耳”,但却是妥帖的。社会对苗条身材的文化要求本质上就是文化权力对于女性身体的强制性操纵。可以有目共睹的是,苗条的身材在当代女人个人生活和事业成功中变得日益重要,“胖”与“瘦”有时意味着女人完全不同的社会价值。“妇女的身体(而不是她们的道德品质)变成了能够使她们在这些领域获得成功的手段。服装和体形成了风格可见的标志”。“苗条”成为世界注释女人的一种标签。它被用来告诉人们苗条的女人不仅在身材上与其他女人不同,而且由于其身材迷人而胜人一筹。苗条的身材表明她们在诸多社会生活方面更有优越性。

(二)苗条文化一种敌对的人生态度

以“苗条文化”的理想标准,女人的生活和成长就意味着与自己的身体做永恒抗争,从青春期到妊娠期、哺乳期、中年期、更年期、老年期,每一个生命阶段都存在着可能发胖的自然因素,它们都是女人的敌人。不抗拒这些敌人,女性的身体就难以被社会接受并能有效地应付现实环境。与这些敌人斗争,也就是与女性自己的身体斗争。于是如此众多的女性产生了对自己体形的不满、厌恶和憎恨心理,如此众多的女性加入了压抑、虐待、损毁自己身体的行列,有的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

然而,与自己身体斗争本身就包含了尖锐的冲突。这是一个调和自然的身体和文化环境所要求的身体之间的矛盾的过程,一个任务艰巨、且始终筋疲力尽的过程。就这样,“苗条文化”成了压迫女人一生的工具,成为让女人与自己的身体为敌、让女人与女人为敌的武器。

(三)苗条文化一种狭隘的审美理想

众多的国外学者已经通过许多研究解释了为什么女人们对保持苗条身材如此着魔。布莱恩·特纳的结论是很有代表性的:“当代关于女性美的文化规范强调的是纤瘦和苗条,而不是鲁本斯和伦勃朗画里的那种胖大姐。”更多的学者注意到社会对“苗条文化”的狂热追随所导致的狭隘审美给女性造成的严重危害。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厌食病例激增,其中90%的厌食症者是女性。研究表明,这与近些年时装潮流对苗条身材的日益苛求密切相关。“苗条文化”表现在审美理想上的狭隘性,远不仅仅在于它代表的是男性文化,今天,它几乎压倒了其他各种对理想女性身体美的文化理解,导致了对女性体形审美上狭隘乃至病态的社会追求。

(四)苗条文化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

围绕着如何使自己变得苗条,或者如何使自己看起来更苗条,女人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开支。中国减肥产品目前的年产值已经将近一百亿元,而其中女性消费在70%以上。

为苗条而挨饿,为苗条而运动,为苗条而消费,为苗条而安排饮食和作息时间。大批女性涌入健美中心,不是为了健康,瘦身才是她们的第一目的。当然,幸运的话,健康可以成为一部分女性减肥的“副产品”,但更多的女性甚至愿意以健康为代价换取苗条身材。“苗条”已不再是女性的一项生活内容,而是女性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苗条文化”的控制和操纵下,种种的身体“戒条”成为习以为常的生活准则,形成了一种“习性”———一套习惯,同时又是一种活动空间和一种生活方式。

(五)苗条文化一种偏颇的人格评价

“我觉得一个女人如果看上去胖,是很不好的。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吃东西像猪一样,没有节制力,对自己很放纵。”———这是一位女研究生在课堂讨论时说的话。“苗条文化”通过艺术明星、时装模特、广告模特、画报女郎等“偶像”人物塑造了“偶像”身材。这些“偶像”的女性身材与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的女性身材条件和生活形态毫不符合。但是在“苗条文化”中这些“偶像”身材被社会标准化,成为每个女人的理想身材标准。随着人们头脑里的理想体形越来越远离实际体形,这些个人会经历一种自我厌恶,而这种自我厌恶会扩大实际体形的缺陷。“偶像”身材社会标准化的后果之一就是使“苗条”成为象征女性自我管理能力的工具。“苗条”因此也成为对女性的人格评价偏颇内容。

阐述女性“爱苗条”的原因

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奥尼尔将人的身体分划为两种:生理身体和交往身体。这种划分试图表达人的所谓的“自然”身体实际上都是通过一种“文化移入”的形式被构建出来的观点。在对身体的“文化移入”

中,女性的身体显然远比男性的身体受到更多的“关照”。而且迄今为止,关于女性身体的文化规则都是由男性(这里指的是社会男性主流文化)制订的,形式的变迁、符号的繁迷,昭显出在不平等的两性权利关系中主流的男权文化对女性的随心所欲。

现代社会病态的苗条文化特别能反映当代文化中女性身体受到控制和操纵的处境,特别能折射两性权利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他们在社会意识形态上是不平等的。究其原因,在于:

1.从社会物质性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男权社会,经济基础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在经济上处于劣势,是她们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的主要原因。

我们应该意识到,从古至今,女性或多或少都是以外貌作为一种利益的手段。因为她们在经济上没有主动权,更别说在以前“重男轻女”观念严重的时期了。到了现当代,受到商业气息的熏染,这种倾向愈加突出,在极端情况下,外貌甚至成为某种商品(譬如财色交易)或是商业运作(譬如选美活动、明星炒作),为了达到利益,女性就只有使自身符合男性的审美价值观念。因为这种商品的消费群是男性社会,它有无价值是以男性的思想观点为指导的,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女性都只能是按照男性来约束自己、美化自己,而她们的尊严在对自身形象的否定和对自身需求的忽略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2.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人在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也要求绝对遵循其中的社会属性。这是人类生活、生存的“游戏规则”。

3.人的社会属性要求人的一切行为、语言都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才不至于被排斥在社会群体之外。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要获取大众的认可,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审美标准,此种审美标准又往往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审美观点为导向。在社会中,男性无疑是掌握社会经济命脉的主要群体,整个社会的审美价值趋向,基本上是随着男性审美观点的变化而变化,而他们的审美观点,又往往是从纯男性化的视角出发的。

4.从社会角色定位来看,男女性别角色定位来说,两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了无数次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如女子应该温顺、体贴,男子须自主、好胜。这些固定观念不仅成为社会对两性的不同角色期待,也逐步内化为两性的自我角色定位。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男性与女性的价值被绝对地划分开来,男性具有优越性与支配性,而在社会生活中,支配权就是个体地位和身份的重要反映,很明显,受支配者的地位低于支配者。

5.从社会历史文化来看,几千年的男权社会的发展,在男性社会文化中形成了深厚的底蕴,而这种底蕴是一时难以消除的。因为一旦消除,那么整个社会也就不存在了。在这一层深厚的社会文化当中,女性始终是作为一个男性的附属品,决定了女性在社会的自我意识的浅薄,决定了女性生活天地的狭小。

中国女性文化伴随着中国漫长的父权封建制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形成,形成了一种可谓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这个内涵中,“性别/位置/角色/属性”是一串重要的文化识别符号。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中间任何一个符号的出现,同时也意味着其余符号意义的同在。在实际运用上,它们成了可相互取代的指称。假设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个“女性”的,那么,她就被社会意识“意识”了自己这一生所处的“阴”的位置。而阴位,即“坤位”,早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卜筑之书《易经》里,这种位置的属性便已被规定好了:“坤,顺也。”①顺,即顺从。之所以要“顺从”,是因为这个位置的“卑”,阳为天处上而尊,阴为地处下而卑,“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②这是中国数千年以来至今仍盘踞在广大国民意识深处之“男尊女卑”观念的显在。同时,她的角色分配业已注定:主内,做一个媳妇、妻子与母亲。在这之前,她必须在娘家(女儿期)接受一整套的妇德教育,为着将来扮演好这些角色而精心准备。

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做为女性,她们最高的人生价值、美德规范是做一个孝妇、贤妻与良母。

希望和建议

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社会形态,这包括建立两性间的和谐发展,而和谐发展只能是在社会个体的尊严、平等、独立、自由和自我全面、充分的发展。要寻求他们之间的和谐发展,不仅要求女性本身改变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女性地位和形象,而且在拥有物质生活上的自由和独立,还应从精神世界摆脱直根于思想内部的自卑、依赖情绪和男性意识形态的桎梏。同时,从社会上认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作为女性的对立面--男性,应该在如同女性的同时,给女性以更多的自由空间。

给她们多一点自由,少一点约束;多一点自然,少一点造作。她们会更美丽。

“健康是美,健康是福”。

参考书目:1.《社会科学研究》,2002第五期;

2.《生活与美学》,车儿尼雪夫斯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7;

3.《女性:生命的历程》,(法)克洛笛·勒帕日(ClaudieLepage),(法)芳淑·帕热(FanchonPages)著;刘京等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4.《国际文化思潮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课题组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