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工城镇化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城镇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城镇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城镇化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同时,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城镇化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如何在新时期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仍是一个难题。本文从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基本过程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其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滞后;发展
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从城镇化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及特征来看,城镇生态系统是一个人为改变了结构、改变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生态系统。它既具有一般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同时又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上层建筑所制约。城镇化的过程概括起来包括以下特征:从人口特征来看,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从空间特征看,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从产业特征看,是非农经济代替农业经济的过程;从社会文化特征看,是城镇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普及和传播。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正确判断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是中国进一步制定和推进城镇化发展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就我国城镇化的有关方面、就其基本特点、基本过程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其以后的发展道路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追寻。
一、我国城镇化的基本特点:
我国是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起步晚、总体水平低、发展滞后、城镇人口比重大。
1、我国城镇发展滞后主要体现在: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与产业结构变化相比,城镇化也滞后于我国的就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变动;与我国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城镇化也大大地落后了,例如1949年我国的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相差不多,仅为1.93个百分点,而到1998年,差距就加大为11.8个百分点,而最高的时候为13.43个百分点:另外,我国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跟不上时展的脚步。
2、国城镇化水平滞后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起步太晚,发展时间短而且波动较大,期间工业现代化又持续增长,导致城镇化延后;其次,在其发展过程中,粮食的供应紧张制约了城镇人口的增长,重工业导向战略使城镇人口的扩张力减弱,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城镇化的行政干预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坚冰难以突破。
3、国城镇化水平滞后的后果——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滞后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轧钢内,阻碍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妨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阻碍了城镇建设和城市中心功能的发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它还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用地的集约利用和城乡生态建设。
二、建国以来我国成镇化的发展过程:
1、起步阶段(1949年—1959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城镇化的酝酿阶段,此时产业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不协调,偏向重型化。而且由于是建国初期,国家更多地注重高强度的积累方式而忽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2、动荡阶段(1958年—1965年)
由于此时国家政策的不稳定以及农业上诸多失误,城镇发展也进入一个动荡的阶段,基本上还在原地踏步甚至有所倒退。
3、萧条阶段(1966年—1976年)
此时正是我国十年浩劫的“”,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生产停滞;城镇化水平倒退(1965年为17.9%,到1976年只有17.4%);工业布局分散、管理完全停摆;城乡分割进一步加剧,非但农民无法向城市迁移,反而有2000万城镇干部和青年被下放。
4、发展阶段(1977年到现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此后,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居民消费上升。由于知青返城和经济结构变化及就业扩张,我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也迅速上升,到1992年上升为27.63%。同时这阶段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的隐性失业变为显性,而逼使着农民不得不想办法谋出路。而且此时城镇化布局有了重大调整,由内地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并集中,因而造成了国内城镇化发展的地区不平衡。但是在城镇化动力和途径多元化的趋势下,它正朝着良性的发展方向前进。
三、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城镇建设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如果大力发展城镇与中国国情不符,必将加剧人与土地、水等资源的矛盾,动摇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第二,城镇规模太小,缺乏明显的集聚效应,公共产品的社会效益差。第三,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第四,城镇因缺乏支撑产业,进城农民易出现城市和农村两边住的“两栖化”倾向,还是没有真正实现离农。第五,。由于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成为“空城”。第六,在城镇经济发展方面,各地片面强调发展工业,导致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第七,我国的滞后城镇化(又称低度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水平落后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镇化模式。第八,当前城镇化水平滞后工业化约10个百分,低城镇化率愈发显现出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四、对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探讨:
90年代初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1990年到2001年11年期间,我国地级城市数量由188个增加到269个(除特别说明,本文数据指地级及地级以上城镇的市辖区数)。市区非农业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由31个增加到41个。城镇覆盖的面积达408.9万平方公里,比1990年增加了219.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比重由1990年的20%增加到42.6%。虽然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滞后工业化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但随着十六大的召开,中国城镇化建设正进入新阶段。
第一,我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协调发展,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适度积极地发展大中城市,合理地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大战略。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要放在现有的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不能遍地开花,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繁荣小城镇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进城务工经商是农村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要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善待农民工。对进城农民工要“减负、服务、留退路(不要急于收回承包地)”,以降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减少社会稳定的风险。
第二,从我国耕地资源状况出发,为了应对加入WTO的挑战,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城镇化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充分转移。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镇也已成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繁荣农村经济和加快城镇化进程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第三,订立城乡一体化战略,从着眼城镇竞争力角度来看,首先要放开户籍制度,把能人吸引到城镇里来,这样能够带动很多就业,而担心放开导致城镇膨胀没有必要。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全面实施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了城镇化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进城落户的条件,有些地方还推行了投资、买房可落户的政策,确立了以居住地和就业为原则,实行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落户基本条件的户口准迁制度。城镇基础设施的更新、吸纳能力的增强,使得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成为可能,也为城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后备支援。
第四,城镇要成为经济增长点战略。要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增强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
第五,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化新体制。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要抓好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衡。其次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要将基础设施企业化,要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改革户籍制度。同时也要合理调节城镇产业结构和人口容量,提高城镇的消费水平。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条件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乘着十六大的东风,我们的城镇化道路会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