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社工大义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工大义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工大义管理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事业正式成为一种专业或一门学科是近百年的事,一经出现就以助人为典型特征。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最具基础地位的当推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788年德国汉堡制与1852年爱尔伯福制、及英美之慈善组织社。无论哪种救济措施与制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即都源于贫民救济或慈善事业,且多半由教会或私人举办,继由政府逐渐负责办理;最初是无组织的个人施舍或慈善事业,以后逐渐发展成有组织的社会救济或社会服务工作,最后形成全国性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被介引进中国大陆也才是上个世纪末的事情。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能在短短的时间扎根并有所发展,充分显示自己的生命力,这根植于社工的独特价值理念。也正因为有价值理念支撑,专业的发展才成为可能。理论与实践是学科发展的互为支撑的两个方面,今天重提社工义理,对于一门注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回归理论的务实性专业来说,可资一些补益。

下面分而述之:

.助人自助

社工专业的存在基于社会问题的存在。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个人福祉、促进社会进步是社工的基本目标。社工的专业价值体现为“助人自助”(helpthem

helpthemselves)。具体说就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

助人的过程就是社工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价值。社工助人并非单纯提供物质的帮助,而是致力于案主(client)自信的恢复,帮助他们重新走上社会正轨。所以社工助人的过程更是对于案主一种心灵支持的过程。

这种助人自助的专业特征可用谚语概括为: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以人为本

社工直接把人作为服务的对象。这种以人为本的工作特征,是社工的价值源泉。在帮助困难人群渡过难关的过程中社工的专业价值获得提升。由于直接服务于人,并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社工本身被赋予新的创意。宏观而言,人类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生存的问题,且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人们对于自身命运的关注与日俱增。社工从根本上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自觉的充当个体内在潜能与外在资源相沟通的桥梁,基于此,社工的专业价值其实与人类的生存意义相统一,由此引申开来,此种社工精神可就的名言断章取义,作一不太恰当的类推:与人斗,其乐无穷。

.尊重、同理、自决、个别化

就人类的发展而言,民主和自由始终是人们的终极追求,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个体的基本权利。社工基于这一起点,坚信人的可变性,尊重个体的生存价值,自觉站在案主的角度考虑问题,维护其应有权利,

并唤醒民众意识,推进民主化进程;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内外资源帮助案主发挥潜能,适应社会,

最终达至自我超越。尊重(respect)、真诚(authenticity)、同理(empathy)是社工的基本职业操守。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理念,社工才能在助人过程中游刃有余。所以,诸如源于西方的“何必硬要教会猪唱歌?把它逗恼了,还会被咬!”及来自中国传统的“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的思想应被社工完全加以否定。相反,应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坚信案主的创造性及自决能力,坚信自身的感召力及案主的领悟力,帮助案主回归社会主流。

以上仅对社工义理作了一点理念层次的梳理,除此之外,

还有几个有关运作层面的问题:

.本土化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源于西方,其助人精神多来源于教会之教义,当然不可避免受相关价值观念的影响。作为一门根植于西方价值体系的专业,要在中国伦理传统社会中获得成功移植,须解决价值冲突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到中西价值体系的契合点。如何本土化?(常有学者论述中国社工的“民政模式”;因此总教人联想到诸如“中国式”、“中国特色”的政治化字眼,也无意中使学术与政治“联姻”)我们应该基于的认识是:信仰无国界。社工的信仰就是:人有本质上的受助和助人的愿望。这种愿望并无地域和文化之分,帮助弱者的心理自人类社会产生之时就存在,同情心是人类的共性,如西方以人为本的精神、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扶弱济贫的思想,以及中国远古对于“大同之世”(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追求,有本质上的共通性。因此就助人特征来说,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及仁爱知信赋予了社工发展空间和生存土壤。所以在社工的本土化过程中,关键在于把源于西方的专业价值与中国传统助人特征相结合。

.专业化

所谓专业有它共同的特质。一般认为,成熟专业应具有五项基本特质:1.一套理论体系(abodyoftheory).2.专业的权威(professional

authority).3.共同信守的伦理守则(codeofethics).4.社会和社区的认可(sanctionof

thecommunity).5.专业的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Greenwood.E,1957).泛化说,就是要得到政府支持、高校接收、社会认可。就此而言,社工在中国本土的发展已具备基本雏形,作为一门很具时代特征的重实践的学科,在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当今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但由于年轻,社会工作比起经典学科来显得积淀不深。所以,前提是学科专业化。专业化是学科成熟的必经之途,目的是使学科构建趋于完备,产生持久生命力。社工作为一门学科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专业本身,在实践之中积累经验,构建理论体系,提高专业性,走向成熟。当然,在当今多元化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下,社工应不断的应变和反省,提高专业层次。换句话说要不断注入新血液,敢为新并且常为新。同时亦要有自己的方向,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例如,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有些人提出要取消社工的“专业霸权”,提倡“瞬时快乐”,即社工要在具体实务工作中体会专业价值和个人价值而不刻意追求专业回报。这其实是要取消专业化发展,消释专业个性。这种呼声仅体现了困难的冰山一角,表明了社工在成长中将迎接许多挑战,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终归来说,学科的成功首先须学科的专业化。

.后现代视角

本质上后现代主义与社工理念并无直接联系,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是二十世纪中后期的产物,影响到各个领域,表现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不满现状、不屈服于权威与专制、不袭成规;冲破旧范式、敢于创新等。其实后现代主义更多注目于人的生存状态(尽管它反对以人为本、拒绝对个体的绝对关注),认为如果发展的后果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缺失,也就再无必要让“发展”成为一个领军时代的话语。倡导创造性是后现代主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最推重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最推重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生,最推重的人是创造性的人;倡导对世界的关心和爱护,对多元的思维风格的鼓励等。就此来说,社工可以找到与后现代主义的契合点,并吸收它的思辨精神,以它为新视角介入工作领域,强化自身的时代特征。

以上仅是一点粗浅认识,由于笔力所限,对于社工义理难以深层挖掘。就社工本身而言,无论是教育还是研究,终归要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修正和发展自己,书斋里作学问等于纸上谈兵,对于社工这样一门重实务的专业来说毫无益处。这就是众多社工人能实现自身价值并感受到快乐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