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工业设计素质教育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工业设计教育
素质教育是加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发展素质教育,培养“人格力量”己被认为是21世纪教育的中心特征.一个人如果具有坚实行为素质,就会更适合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与文化知识,特别是在教育目标层次的体现上,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人的先天素质是由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共同铸成的。身心素质既非先天素质生长而成,也非纯外在教育影响所致,而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社会生活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化后的“合金”。人的素质既是先天遗传的,又是后天塑造的,是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内化的有机结合体。人的素质潜能能否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教育.
通过教育,特别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较大地发展和完善人与生俱有的素质(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使人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性特征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社会需要的人的不同素质和品格。长期以来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着不少弊端:教学方法上的“由技入道”,强调技巧训练和唯美情趣,它就象工厂的流水线,缺少个性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许多设计作品大同小异,作品优劣以唯美的、技术的标准来衡量,“无他,唯手熟尔”:课程设置不合理,将设计课程分为基础课(美术技能训练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训练课)、专业课(专业设计课),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分段进行的模式:大一上基础课,大二上专业基础课,到了大三开始上专业课,每一段由专门的教师上课,很难实现以一个专题来体现教学思路,即使有明确的教学大纲,也很难保证创造性思维的连续性和教学思想的一致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工业设计教育己经落后,素质教育在设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着工业设计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素质教育,有它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仅仅从字面上给工业设计教育一个简单解释的话,那就是:“培养设计创造能力”的教育。
但在中国艺术教育这个具体背景之下,这一概念提出的含义则要复杂得多,也许我们今天还无法用一句话为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概念、范围、性质下一个完整的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从“工艺美术教育”到“工业设计教育”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的变换。这一角度将为中国设计教育的这一领域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工业设计教育将是以现代工业生产与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与文化内涵的实现为土线的,或者说,是以人的创造力的培养为主线的。在_I:业设计教育中,没有行业之分,没有创造与设计活动的新旧之分,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人的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这一教育目标之下,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创作手段都只是资以培养创造力的一种形式,没有根本的对立。
如果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与现代工业设计教育这前后两种教育模式之间应该有所区别的话,那只是,前者是以一种纵向的,行业的划分为基础的;后者则是以一种横向的,行为方式的区别为研究前提;前者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后者是一种动态目标的培养方式;前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后者是人才素质的培养。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设计是多元性的学科。意大利当代设计师马可•赞诺索说:“过去;设计活动一向被看成是艺术与技术、文化与生产、经验表现与实践探索等两方面的平衡发展,现在,这种二元论的观点有必要突破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设计需要与巨大的不断变化的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支持。除了创造能力外,设计师必须有一种特殊的能力来把这些不同因素和知识加以综合。”因此,我们的工业设计教育内容也要从两元性向多元性过渡,探讨适合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教育之路。要培养工业设计的合格人才,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重视和取长补短:
2改革招生制度,选拔优秀人才
教育是人才的教育,人才是社会特定需要的人才。“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总原则,反过来也说明具体社会需要对教育的要求。工业设计人才,总体上要求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既长于形象思维又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具备足够的能力素质,运用各种手段去实现设计的目的,服务于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多考取工业设计专业的考生对工业设计了解甚少,甚至不知其为何物,出现有的学生对此毫无兴趣,也盲目的报考了这一专业。这一点在_〔科院校表现得尤为明显。工科院校招收的大多是一些学“理”的学生,由于大学前教育的欠缺,学生的思想大多过于刻板,思维过于僵化、理性化。大多数学生造型能力、色彩分析能力、美学修养等较差,不具备工业设计教育前的一些基本素质要求.由于有这种状态学生的出现,对大学的工业设计教育无形中增加了难度,很难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因此,对工科学生报考工业设计专业应加试有关专业内容,选拔出有真正从事工业设计能力的“好苗子”。
工业设计,无论最初创意,还是最后结果,大都落实到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形”上,“形”是设计目的实现的物质承担者,而对“形”的欣赏和创造及表达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当前艺术类学生的选拔注重“画功”而忽视了“创造性思维”的考查,学生入学以后,长于画画,而弱于“设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归于传统的考试制度和课目.针对目前这一现状,我们应加大高考改革。专业考试应考核学生的文化素养,对生活的观察力、思考力、感悟能力和表现力,甚至考核学生的观念、理解和认识;考核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美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对三维和空间概念、多维思考问瓜的能力。对荃础绘画考试进行改革,考试内容与设计专业接轨,长时间单一考试转换为快速,多角度、短期的考核方法,所有考题强化创意成分,加强创造性潜力测试。在达到国家规定所需要的总分线基础上,从专业和文化课两方面综合考察,择优录取。在录取时重视外语能力,因为外语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国际信息的掌握能力和交流能力,甚至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3合理设计课程内容,重视学科相互交流
由于工业设计自身就是个边缘性学科,不是工程、艺术哪一个方面教育单独便能解决的问题,应是一个综合了艺术、工程、人文、社会心理等众多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教育工程。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这一特点,无论是工科院校,还是艺术院校都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整套的教学方案。只有通过一系列突破各自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调整,才能探索出一整套培养出合格工业设计人才的教育机制、教学方式、方法来。目前我们大多数的情况是:学生接受大全的连贯的艺术教育(或工程教育)再加上一些零星的不连贯的工程技术教育(或艺术教育),课程跨度大、多、杂,知识系统不稳固,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在艺术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开设一些诸如材料学、成型工艺学、工程制图、机电基本原理等相关的工科院校的课程,做到两种知识体系、思维方式的逐层渗透,把深藏在作品中过于感性的部分赋以工程上的严谨性、科学性、理性,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作品中许多激进与不符合实际的部分,使设计更趋于合理。在工科院校中,则可针对学生形象思维与感性意识弱,逻辑思维、理性意识强的特点,可以把提高感性认识的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适当地增加一些美学、艺术方面的鉴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了解美的表达方式,增加设计的内涵与表现力。同时围绕“设计”开设素描、色彩等美术基础课,弥补学生的先天不足。
总之,做到把学生的两种思维、两种意识统一为一个整体,使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互交融、互为补充、互为依托,符合正确的工业设计思维方式。建立在这种高度复合性思维基础上的设计才能做到无论在形象的可观性,使用的宜人性上,生产的可行性上均有所建树,做到真jE意义上的GoodDesign。因此在教育中要合理安排科技、艺术、管理三大类课程,并力求课程之间,与其他边缘专业课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工业设计贯穿始终,才能做到知识体系、道德体系、能力体系的综合培养.另外学校应当实行弹性更大的学分制,设置更趋合理的选修课,使学生能更自主地选修需要的知识。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实行跨专业、跨系别、跨学校学习,使学生知识结构体系日趋完善。
4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授课形式灵活多变
教师角色类似“接生婆”,关键问题是如何“接生”。教师传授知识要讲究方法,如果方法得当,效果就会更加明显。工业设计类学生教育不同于一般性学生教育,它不是单靠老师讲课就能培养出来的,它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一段优美的音乐,一部感人的影片都能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笔者在教学中曾进行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听完一段优美的音乐然后用设计来表达个人感受,不拘形式,手法不限.结果出乎意料:有的学生用平面表达感受,有的学生用立体传达情感,形式多样,效果明显,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创造性.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尝试由导师制和工作室制综合而成的一种较自由的教学模式,学生与老师同处一室,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与此种课堂教学形式相适应的是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应全天开放,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完成模型制作,强化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业设计离不开市场,设计为人的目的通过市场来实现。走向市场,对工业设计教育来讲,‘有两重含义,一是通过市场学习、锻炼自己,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二是学习成果通过得到检验。要使学生具有超前意识,高眼界,想象丰富,就要走向市场,到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中去了解生活,获取创作灵感,设计依据。笔者曾多次带学生外出考察、实习,参与大赛,参加社会实践,发现学生能力提高很快,培养了自信心,激发了创造的热情。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工业设计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以展示“图形”为主的设计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更直观地传达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掌握全面的知识.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应合理,教师来源于四面八方,减少“近亲繁殖”,提高教师的总体知识结构水平和素质,促进学科发展。管理制度,实验室应全天开放,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完成模型制作,强化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业设计离不开市场,设计为人的目的通过市场来实现。走向市场,对工业设计教育来讲,‘有两重含义,一是通过市场学习、锻炼自己,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二是学习成果通过得到检验。要使学生具有超前意识,高眼界,想象丰富,就要走向市场,到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中去了解生活,获取创作灵感,设计依据。笔者曾多次带学生外出考察、实习,参与大赛,参加社会实践,发现学生能力提高很快,培养了自信心,激发了创造的热情。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工业设计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以展示“图形”为主的设计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更直观地传达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配备合理教师结构
1:业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教师短缺现象严重,不能满足教育在数量上的需要。艺术类专业进艺术类院校培养的老师,理工类专业进理_f类院校培养的老师是惯常做法,因人设课而不是因课设人的情况常有出现,不能满足教育在质量上的需要。业设计教师配备最好根据教育大纲,不同学科教师兼容。艺术类院校应适当引进〔科类院校培养的老师,以此满足l’.业设计所必需的的理、工科基础教育:〔科类院校应适当吸纳艺术类院校培养的老师,提高_l:科类学生的美学素养。另外,除了从高校引进教师外,也应积极从社会、企业、设计公司聘任部分兼职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或设计实践,可以使学生间接地获得生产实践中的很多宝贵知识,完成的设计作品更趋于合理。学校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只有教师是课程专业的专家,才便于学生博采众长,掌握全面的知识.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应合理,教师来源于四面八方,减少“近亲繁殖”,提高教师的总体知识结构水平和素质,促进学科发展。
6总结
造就、培养一名合格的工业设计人材,以上只做了一个大致、粗浅的分析。一个真正有素质工业设计师的出现,其教育问题仅靠以上的几点见解便能得到解决、理顺是不现实的。工业设计人材的教育同其他科技人材的培养有相通之处,当然,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其教育是一个融合了众多学科特点的庞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教育模式、人材培养方式除了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外,还必然具有其符合自身发展规律、要求和需要的原则、方式、方法,表现出系统性、连贯性和复杂性,仅仅儿行文字只能是窥豹一斑,触其皮毛,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尚需不断地探讨、摸索、借鉴和学习。